交大学弟把房子倒挂起来,入选新人赛Top100 | 高分课设

文摘   2024-10-02 08:00   山东  

王诗辰

上海交通大学 本科 

B站/小红书:Archi辰哥

Hello大家好,这个项目是我在大三下学期完成的上海中学国际部小学部的扩建项目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学校在如恩事务所工作的校外导师的课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竞标项目,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感到刺激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当时我的大三上学期是在米兰理工进行交换,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当时也在欧洲进行了建筑壮游,看到了很多大师的设计,脑子中也产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希望回到国内在这一学期的设计中能够提升自己,做一些有趣的东西出来。

场地概况

我们首先来到了这个场地,这个场地的情况很复杂,场地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处于风貌保护区,有很多老房子,但同时又有一个高高的塔楼在老房子之间拔地而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学,小学在高高的塔楼里,操场只有小小的一块;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任务要求,要把周围的老旧房子也变成小学的一部分,这样的房子学生真的能在里面上课吗?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不禁开始了设计的思考。

首先要提出建筑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最好是用一个简单有效的统一手法,这是我们老师教给我们做设计的方法。于是我给自己提问,我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呢?经过思考,我发现如何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满足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校园教育空间的丰富活动场所的扩充,是这个任务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首先观察了场地的现状,场地上存在的塔楼,是为了满足空间需求,而暴力拆除旧建筑建立新的高层建筑的缩影。场地周边还存在着众多有关犹太难民的历史旧址;犹太纪念碑、犹太难民纪念馆等,但这些景点并没有被很好地关注到,我希望用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来带动整片区域。

概念提出:颠倒城市

如何在满足更多的空间需求保留城市旧里弄的街巷尺度,如何塑造出对历史建筑有所回应的标志物?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案例的搜集,首先映入我脑海的就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学校的案例:宁波惠贞高级中学,当时在看到的这个案例的时候不禁感慨,这个设计居然真的能建出来啊。设计师的理念是漂浮的森林,用来守护课间十分钟,满足孩子们玩乐的天性。对于我这个场地,无聊压抑的塔楼和小小的操场对孩子们来说真的在压抑天性,我希望我的设计也能给孩子们带来属于童年的欢乐。

第二个我联想到的是曾经看到过的丹麦新科学中学的竞赛方案,这个项目是把一个旧厂房改造成一个科学中心,设计师采用城市倒置的方法来创造特别的体验,缝隙的空间形成公共空间,是一个我看了当时就觉得很惊艳的方案。

 在案例的启发以及对问题的思考下,我提出了颠倒城市这一概念,是对现有拆除重建策略的批判,对未来扩建策略的畅想,希望在保留城市肌理与街巷尺度的同时,创造出三维空间上的丰富性,同时也起到标志性的作用。

其实当时的任务是每个人提出两个概念同时进行设计和比较,在中期的时候选择一个方向继续进行深化。我当时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叫屋顶城镇,也是对周围街巷尺度的保留,只不过这个手法有些老套,所以后面被舍弃掉了。

这是当时中期评图做过的一些模型。

调整与深化

一草:体块生成与功能排布

最开始的体块生成是策略是像牙齿一样互补,根据下方的两个老房子的中间对应生成一个上面的新建筑,做到“灵魂的契合”。功能安排是想把塔楼的教室中转移出来,用倒置的坡屋顶斜坡作阶梯教室和多功能厅,原本的塔楼作为食堂、办公室和教师公寓。

二草:更细致的功能布局

在二草中进一步丰富了斜坡阶梯的使用方式以及通过模型人视点来判断建筑对城市中行人的视角以及在屋顶上行走的孩子的视角。

中期:概念方案的确定

在中期确定两个方案选择颠倒城市这一方向后,评图老师建议了功能上的调整。首先是对于小学上课教室的规范要求:四层以下以及对采光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建议我把普通教室还继续保留在塔楼里,而把一些多功能厅还有艺术类、体育类教室放在颠倒的房子里,这样还能够更灵活地使用斜坡空间。

结构实现

在中期选择颠倒城市的方向之后,就需要考虑到一些更加落地性的事情了,比如怎么把这个结构实现。在实现这个结构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很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比如下面这种更加工业化的桁架。

但这种太工业化的方式与颠倒房子的趣味和诗意性完全不符,同时实际上的里弄群是不规则的平面排布,而我的柱网太规则,如果这个策略想要推广的话,需要的是不规则的柱网排布来适应下方的老房子排布。

这个过程非常波折,老师甚至想要把我上面的房子改成规整的工业化方盒子与下面的老房子的不规则进行对比,但我坚持自己最初颠倒的想法没有改变。同时也在搜索可行的结构案例,最终选取了空间桁架的方式。

首先在下面不规则的里弄平面空隙中置入了三个作为交通的核心筒,核心筒撑起作为整体的空间桁架。围绕这三个核心筒作了不同功能的分区。为实现形态效果这个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因为这个方案更加强调概念性而没有特别注重落地性。

最终稿确定

最终我围绕三个核心筒进行了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的划分,围绕三个核心筒分别是三种分区:学习空间(实验室)、交流空间(多功能厅)、娱乐空间(艺术教室&体育房)。孩子通过核心筒上到二层的红色平台,再进入不同的教室。区别于走廊式教室,这样的从中心发散式的布局,给孩子更多的公共空间与趣味性。

答辩现场

最终这个项目取得了不错的课设成绩,我也把这个项目进行了更深入的出图以及模型完善,投稿给建筑新人赛,也成功地进入了top100。在冲击top16的过程中 ,我把模型认认真真地重新做了一遍,同时也把渲染图进行了重新出图。

在答辩现场,我获得了三名评委老师的投票,但很遗憾未进入top16,其实也能够理解,因为这个项目的概念性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接受这样激进的方案。

汇报理念

从大的城市尺度来看,倒挂的屋顶成为了周边建筑的标志物,走在街道上的人们抬起头看到的是倒挂建筑的屋顶,走在街上仿佛“俯瞰”城市;而在屋顶上的孩子俯瞰的是周边的老弄堂,互相的俯瞰使得校园融入了城市生活。

从中的建筑群体尺度来看,建筑群体保持了老建筑的街巷尺度,屋顶平台创造出了大面积的空中活动区域,供孩子们玩耍与俯瞰周边城市景观,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提供了大面积活动场所的一种解决方案。在旧建筑屋顶上铺设平台,通过平台进入到新建筑中,这种分散式教室区别于一般的走廊式教室,有利于孩子们的天性,孩子在弄堂屋顶上肆意玩要,满足了“上房揭瓦”的幻想。在处理与旧建筑的关系中,新建筑采用半透明的阳光板材质,其轻盈的质感与下面老弄堂厚重的石材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上方建筑漂浮在空中。

从小的建筑群体尺度来看,斜面空间创造出了独特的使用方式与空间体验,如利用斜面做阶梯对应剧场或展览空间,做攀岩墙、滑梯等对应运动空间;也创造了独特的进入方式:仿佛进入一个个“宇宙飞船舱体”。

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分享学习建筑过程中的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