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立冬: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学术   文化   2024-11-07 09:01   江苏  



Beginning of 

Winter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元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通常是一年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最容易出现断崖式暴跌的时段,南北方的气温梯度、气压梯度加大,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进入立冬后,南方还经常有天气和暖的“十月小阳春”,而北方已开始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段。





Beginning of 

Winter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中国部分地区在立冬这天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补冬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的到来,意味着今年的冬天正式来临。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于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补充体能,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和冬令进补餐厅也会高朋满座。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是运动爱好者通过挑战自我的方式迎接冬天来临的一种欢庆仪式。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万物的生长有播放键,有快进键,也需要一个暂停键。冬季虽然寒冷,但也让万物有了蛰伏、止息的时间。人们也可以趁着这段时间从容地内敛、蓄势、养生,让机体和心神都顺应时令的节律。立冬后,万物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新的季节即将到来,人生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这个万物收藏的季节里积蓄能量,牢牢扎根,只为下一次绽放!





+

参考文献:《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宋英杰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国家地理等网页

图片来源:免费素材图片 (pexels.com)

撰稿:薛景文

微信编辑:徐莉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终审:尹才祥


往期推荐

二十四节气文化|霜降: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二十四节气文化|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二十四节气文化 | 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阅江学刊
办刊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办刊理念: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粹,揽思想潮流,观学界气象;办刊方针: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理论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