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无极融媒”
当弱水之畔的千年胡杨变幻出金黄绚丽的色彩,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被世人目光聚焦——10月29日10时,执行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神采奕奕地在问天阁首次公开亮相:指令长蔡旭哲是属龙的“70后”航天员,时隔22个月再度飞天的他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两个属马的航天员都是首次飞天的“90后”,分别为我国首位“90后”男航天员宋令东、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14次载人飞行。自2003年杨利伟圆梦太空至今,从“60后”到“90后”,共有24位飞天英雄亮相问天阁。又是一年金秋季,“龙马”奔腾踏九霄。根据计划,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新的“龙马组合”将从这里腾空而起,飞赴天宇。时间过得真快。太空中忙碌充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蔡旭哲又要重返太空了。“首次天外归来,我给自己做了两个归零,心理归零和身体归零。不管哪一次飞,都当成首次飞。”蔡旭哲说。22个月,他完成了从隔离恢复到正常训练、再到备战神十九的全过程,成为目前我国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航天员。第二次站在问天阁向中外媒体记者挥手致意,蔡旭哲的动作更加从容。胸标上的那颗金黄色五角星,代表着他已经执行过一次飞行任务。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飞赴太空。巧合的是,陈冬、刘洋的属相也是马。细数那半年,蔡旭哲亲历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随着问天舱、梦天舱先后与核心舱相连,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升级为容积约110立方米的“三居室”。他第一个将睡眠区搬进了问天舱,担负起值守任务。工作之余,他喜欢透过舷窗眺望地球,特别是当空间站飞过家乡河北深州上空的时候。“北京、天津、河北,在渤海湾的衬托下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熟悉和那样的亲切。”在一段“从太空家园拍摄地球家园”的录像中,蔡旭哲深情旁白。2022年11月3日,他见证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不久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作为一名航天员,我很幸运,生在一个伟大的祖国,也很骄傲,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他说。2022年11月17日,随着核心舱与问天舱、梦天舱舱间连接装置安装完成,我国在三舱舱外搭起一座“天桥”。那一天,蔡旭哲第一个通过这座“天桥”,首次实现跨舱段舱外行走。“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过天地通信链路,他的声音从太空传到北京。别离之际,神十四号、神十五号两个乘组进行工作交接,6名航天员在确认书上分别签下自己的名字,从“太空会师”的那一刻起,中国空间站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次日,蔡旭哲在日记中写道:“2022年12月3日,小麦最后一次浇水。合影,舍不得离开。”这一次,蔡旭哲将带领两名“90后”飞赴苍穹。他说:“我们虽然有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但我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为国出征、为国争光。”神舟十九号任务中将会安排多次出舱任务。备战训练时,他对乘组提出了“四个不能”,即:学习不能放过一丝疑问,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操作不能有一丝疏忽,遇到困难不能有一丝退缩。今年是龙年,右臂佩戴着的神舟十九号飞行任务标识也有“中国龙”的纹样,属龙的他说:“龙和马这两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很好的寓意。相信我们在天上能够圆满展示‘龙马精神’,安全、顺利、稳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走出丛林,敌人才发现,击退他们多次进攻的,竟然只有一个人。他孤独又骄傲地守在那里,身后是火红的晚霞满天。”这个从书中读到的故事,让宋令东终生难忘。他说,他就梦想成为这样的守望者,去守一片国土,护一方平安。1990年8月,宋令东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农村家庭。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天不亮就下地给棉花苗掐尖,以期长出更好的棉花。“就算是种庄稼,父亲也要做最好的庄稼汉。”宋令东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母亲在他一岁半时,骑着三轮车到县城整日走街串巷卖凉皮。“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他们却从不在我面前抱怨。”宋令东说,父母带给他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和乐观。21年前,13岁的他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高中毕业前夕,宋令东报名参加空军招飞,选择了离太空更近的天空。录取通知书送达家中那天,母亲激动得放声大哭,父亲却把录取通知书锁进柜子,生怕它会长翅膀飞走。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刚上大学时教员说的一句话,让宋令东热血沸腾。他暗自发誓:“我,就要当那个最好的男子汉!”毕业后,他成为空军航空兵某旅首位“90后”三代机飞行员,经常驾驶新型战机翱翔祖国蓝天,圆满执行多项重大任务,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每次结束任务返航的时候,我会看看飞到哪儿了,看看自己所守护的这片空域。”宋令东说,特别是在霞光万道中着陆,像极了故事中的那一幕,不过主角换成了自己。后来,他把自己的网名叫为“守望者”,10多年来从未换过。“有时候也会想,我还能飞得更高吗?”宋令东说,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再次点燃了他的飞天梦。2020年9月,他正式加入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队伍。入队时,宋令东的成绩很突出。然而,一次重要任务选拔他却榜上无名。不管是训练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刻意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稳下来、静下来。为了磨炼心性,他还特意学习钓鱼。操作上,宋令东不再追求速度,而是稳中求进,各项训练成绩也稳步提升。2023年,经全面考评,他成功入选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能够为国出征,我深感荣幸。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90后’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飞天在即,宋令东满怀信心地说。“有时候我会说自己是春的女儿。”1990年春天出生的王浩泽说,她母亲的名字里也带有“春”字。王浩泽说,母亲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妈妈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考上大学,靠自己的努力改写了命运。”母亲的言传身教,让王浩泽从小就知道,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争取到理想成绩。正是靠着这股“要比别人多努力些”的劲儿,她考入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读研期间,王浩泽跟随导师研究等离子体爆震。面对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压力非常大,一向相信努力会有收获的她也不由得开始质疑自己。“如果你不感兴趣就不认真做,也许以后遇到感兴趣的事,也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导师的话让她醍醐灌顶。研究生毕业,这个从河北滦平走出来的女孩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在这里,王浩泽报名并通过了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成为我国首个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女性,王浩泽同其他航天员一起,开始在训练中挑战生理心理的双重极限。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举手投足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野。“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手只能勉强够上目标,但视线够不着,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没有触感,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王浩泽说。不服输的她主动找教员一遍遍加练,反复揣摩手抓握扶手的位置、反光镜的方位和身体姿态的扭转角度。慢慢地,她找到了巧劲儿,动作能一气呵成。每次大型训练后,王浩泽都会写个训练小结,这是心得体会,更是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战斗宣言。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王浩泽这样记录:晴天炎热,下雨寒冷,既感受到了沙漠温差几十摄氏度的残酷,又领略到躺在伞布上看着漫天星汉灿烂的浪漫柔情。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王浩泽这样描述: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房子里,时间长得让人如坐针毡,脑袋却如放弃治疗一般逐渐低垂,只能靠胳膊苦苦支撑……结束海上训练后,王浩泽这样写道:直升机掀起的风浪直扑过来,即使背过身去也能感觉到呼啸的海风拍打着后脑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着”。2023年,王浩泽被选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她说:“我相信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在天地一心的默契配合下,我们乘组一定会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感谢您对“无极县融媒体中心 无极县广播电视台”的关注!
欢迎提供正能量新闻线索
↓
投稿邮箱:wujixinwen@163.com
商务合作电话 :0311-69116278(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