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

创业   2024-11-17 17:01   上海  

以下内容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蔡莉


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 

ISBN978-7-03-076419-5

蔡莉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

本书为创新驱动创业系列丛书之一,聚焦创新驱动创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精心选择30个与创新驱动创业研究相关的经典理论,分为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三篇,揭示每个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过程和主要观点,以及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这些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并提出未来研究的科学问题。本书为思考创新驱动创业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提供洞见,为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同时为丰富甚至重构已有理论做好铺垫,也为我国创新驱动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作者简介

蔡莉,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创业与创新管理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7部,译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

《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缘起


关于《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这本著作的编写缘起,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创新创业研究的种子大约三十多年前便已埋下。从学术起步时期伴随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探索高技术扩散和渗透规律开始,到基于对百余家企业的深入走访、观察和动态跟踪开展企业微观视角的机会-资源一体化创业研究,再到立足国家园区和区域发展开展基于多主体互动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蔡莉教授的研究历程始终紧跟创新创业的前沿与发展。尤其是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工作中,蔡莉教授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领域的理解与探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莉教授在美国百森学院(Babson College)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的访学经历,让她对西方经典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经历也坚定了她在中国情境下,聚焦“真实践”和“真问题”的决心。


近年来,蔡莉教授通过对一汽、三一、美的、字节跳动等多家企业的调研,观察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她发现,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多主体互动、行为迭代和导向多元化等特征。尽管这些现象各异,但背后是否存在相似的底层逻辑,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蔡莉教授认为,时代是思想的源泉,而实践则是理论的起点,伟大时代呼唤理论,领先实践孕育理论。因此,一群怀有情怀的学者们在她的引领下,投身于基于中国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论研究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蔡莉教授与陈晓红院士、李新春教授、张玉利教授、魏江教授、路江涌教授、李大元教授、葛宝山教授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以及一批充满活力的青年学者,多次自发组织学术研讨会,致力于揭示创新创业的底层逻辑。特别是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二处处长的吴刚研究员组织的几次学术研讨会,为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启发。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双清论坛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在论坛主席陈晓红院士、王重鸣教授和李新春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逐渐明确了研究方向。2020年,在蔡莉教授的牵头下,吉林大学联合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成功立项,旨在基于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沿动态,结合新时代特点,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体系。


正如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战略管理讲席教授、战略管理协会主席张燕教授所言,“我们深知,以课题研究为契机,聚焦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必将产生诸多立足中国、影响全球的原创性成果,推动国内创新驱动创业实践的发展与升级。”

《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核心内容

关于《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创新驱动创业是指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通过多要素的迭代互动,实现多主体共同开发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蔡莉教授认为,创新驱动创业的过程可以分为触发、催化和聚变三个阶段。


触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作用于某一创业要素(如创业者/团队/组织、资源、机会),进而产生开发创业机会的可能性。在这一阶段,相较于资源和机会等客观要素,创业者、团队或组织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成为关键的推动力量。


催化阶段:在触发阶段作用下,某一创业要素会进一步激发其他要素并实现迭代互动,从而加快创业机会的发现、数量增加或范围扩大。在此阶段,数据资源等充当催化剂的角色,促进发现型机会和创造型机会的快速开发,并推动两者之间的转化。


聚变阶段:在这一阶段,创业主体基于催化过程所形成的机会与其他主体展开互动,进而反作用于创新。通过提升各主体的系统能力,最终实现机会的充分利用,并产生高质量的产出。在此阶段,机会集的构建、共生关系的形成、价值的传递与转化是创新驱动创业系统高质量产出的关键。


创新驱动创业具有跨层面、多主体和迭代性等特征,呈现出一种新的创新创业范式。为了揭示这一新范式背后的逻辑关系,蔡莉教授指出,现有的理论面临着挑战,需要完善甚至重构。特别是在数字化、生态化和新型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有理论体系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与西方国家的企业创新创业行为相比,中国的企业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西方主流理论往往无法揭示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及其本质,因此,需要在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市场等特定情境下开展理论创新,甚至贡献原创的理论。蔡莉教授认为,构建原创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尤其是本土化的理论体系,是当前重大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理解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已有相关理论的内在关系,也是她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理论选择

关于《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这本著作的编写缘起,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的所言,蔡莉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近100个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进行缜密和科学的筛选,最终选出30个兼具经典性与前沿性的理论,分析评估它们与创新驱动创业构念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创业理论的发展。该书以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的方式构建了形象且系统的“理论树”体系,书中每个理论的演绎与评述既独立成篇、清晰明了,又相互联系,整体结构根脉相通,十分壮观。


为了筛选出与创新驱动创业密切相关的理论,蔡莉教授团队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研究中使用的已有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并评价这些理论与创新驱动创业的相关性,以促进创新驱动创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筛选过程包含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团队通过EBSCO Business Source Complet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限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ETP)、《商业风险期刊》(JBV)、《小企业经济学》(SBE)、《战略创业杂志》(SEJ)等4本创业领域知名期刊,以及《美国管理学会期刊》(AMJ)、《美国管理学会评论》(AMR)、《行政科学季刊》(ASQ)、《管理学报》(JOM)、《管理学学报》(JMS)、《管理科学》(MS)、《组织科学》(OS)、《战略管理杂志》(SMJ)等8本管理领域知名期刊中,采用关键词“entrepreneur*”“newventure”“emergingventure*”“founder*”“spin-off*”“start-up*”“ventureinitiation*”“emergingbusiness*”“small business*”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4000余篇与创业相关的文献。接着,对所有文献中使用的理论进行编码,最终提炼出应用理论的1700余篇文献。


其次,团队使用“innovat*”作为检索条件,在上述筛选出的创业文献中进行交叉检索,以挑选出与创新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中涉及的理论进行频次统计与排序。频次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们对创新创业领域理论的关注度,也代表了理论的支撑度。统计结果显示,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理论共计100个,其中出现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理论有45个,出现次数大于等于4次的理论有22个。


最后,考虑到理论之间的从属关系,团队对100个理论进行了归类合并,初步确定了94个理论,并制作了问卷,邀请了25位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价和补充。回收问卷后,团队依据专家对每个理论与创新驱动创业相关性的评分进行排序,同时考虑到少数出现频次较低的理论,但这些理论与创新驱动创业密切相关,能够为揭示创新驱动创业的本质和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理论提供基础。综合定量统计和专家判断后,最终遴选出了30个理论作为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理论排序

关于《创新驱动创业理论基础》的三十余个理论的排序,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本书基于30个理论,为构建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蔡莉教授从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三篇进行阐述,所有理论均遵循相同结构,即首先回顾理论的演化脉络,其次综述该理论在创业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该理论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中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的科学研究问题。


蔡莉教授以“理论树”作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深厚根基,强调理论的根系、干系和枝叶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30个理论对创新驱动创业的作用进行归类,这些理论分为根理论、干理论和枝理论三篇,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创新驱动创业提供理论支持。


根理论主要强调对创新驱动创业的基础支撑作用,聚焦于解释创新驱动创业的“根”逻辑。从经济学领域来看,根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制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从管理学角度,根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观、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根理论包括合法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与成长逻辑,能够分析主体与环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且在解释创新驱动创业过程机制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干理论则与创新或创业的直接相关性较强,对创新驱动创业的研究提供了直接支撑。这一部分理论帮助解释了创新驱动创业的触发和催化过程。具体而言,触发阶段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对创业要素(如创业者、团队、组织、资源、机会等)的作用。破坏性创新、开放式创新等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类型创新的来源,并阐明创新如何作用于创业要素的机理。催化阶段则关注机会、资源、创业者、团队和组织等要素之间的互动效应。机会发现和创造理论、知识基础观、创业学习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双元理论、创业导向理论、创业拼凑理论和组织即兴理论等为理解创新驱动创业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背后的战略逻辑提供了有力支持。


枝理论则主要关注情境和主体之间的互动,能够解释创新驱动创业过程中的情境适配和主体互动问题。枝理论揭示了创新驱动创业聚变阶段的过程机制,特别是创新驱动创业系统内多主体如何有效互动以及与情境的适配性。演化理论、混沌与复杂科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和数字技术可供性理论等为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理解在数字化、生态化及新型全球化情境下,创新驱动创业复杂系统内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情境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情境下,软件系统、应用程序和算法等“数字实体”的出现使得主体的属性发生了变化,进而形成以人机互动为特征的智能体,改变了传统以人为主体的情境,其中情绪、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力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此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的外部性不断扩大,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等道德相关问题也日益突出。道德理论、情绪理论、认知理论和前景理论等为微观层面上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基础。然而,这些问题也突破了已有的以人为主体对道德、情绪、认知和决策等的解释框架,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数字化情境下主体属性的变化。

蔡莉教授团队后续研究

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蔡莉教授指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创新驱动的重大创业理论突破将集中在五个关键领域:一是创新驱动型创业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智能+”时代新创企业创业模式的探索;三是创新驱动下的公司创业相关问题;四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创业研究;五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些方向将为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此外,未来5-10年内亟需解决的十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复杂情境下创业企业成长路径的研究;(2)数字化创业企业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3)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创新与转型中的创业问题;(4)数字经济下创业创新的协同管理问题;(5)家族企业在国际创业与创新转型中的研究;(6)企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组织管理模式;(7)创业创新创造能力的结构与机制;(8)领先企业生态转型机制的研究;(9)创新创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10)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商业环境的优化。


这本书的完成仅仅是创新驱动创业理论构建的起点。每一章的未来展望部分都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正如李新春教授所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创业是实现科学、技术与产业转化的关键路径。相信随着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必将吸引更多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加入这一有意义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也推动学术社区的持续发展。

本书编写团队

引用《科学出版社》工作人员采访蔡莉教授得知:


本书的写作团队由来自五所高校的项目组成员组成,包括领域内的资深专家、骨干青年学者,以及新一代的学术力量。书中作者的名单涵盖了来自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书籍的完成得益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张玉利教授、魏江教授、路江涌教授和李大元教授,他们不仅承担了写作任务,还在组织与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各篇的高质量完成。


参与本书写作的教师(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包括:蔡莉(吉林大学)、代栓平(吉林大学)、董保宝(吉林大学)、董佳敏(中南大学)、傅颖竹(中南大学)、葛宝山(吉林大学)、葛晶(长春工业大学)、关健(中南大学)、郭润萍(吉林大学)、胡望斌(南开大学)、姬俊抗(中国人民大学)、贾迎亚(上海大学)、金孟子(北京大学)、李大元(中南大学)、李拓宇(浙江大学)、李雪灵(吉林大学)、李政(吉林大学)、路江涌(北京大学)、马鸿佳(吉林大学)、单标安(吉林大学)、沈睿(浙江大学)、田莉(南开大学)、童立(北京大学)、王斌(上海大学)、王颂(浙江大学)、魏江(浙江大学)、谢绚丽(北京大学)、杨俊(浙江大学)、尹苗苗(吉林大学)、于晓宇(上海大学)、张鹏翔(北京大学)、张莹(西北工业大学)、张玉利(南开大学)、郑刚(浙江大学)、周文辉(中南大学)、朱秀梅(吉林大学)。


参与本书写作的学生(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包括:蔡佳丽(中南大学)、曹琦(吉林大学)、陈姿颖(吉林大学)、邓宛如(浙江大学)、冯子晴(吉林大学)、黄陈(中南大学)、黄鹤[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李玎玎(吉林大学)、李佳桐(吉林大学)、李欣(中南大学)、林晓玥(吉林大学)、刘肖(吉林大学)、刘晓菊(吉林大学)、陆鹏(吉林大学)、马铭泽(北京大学)、马晓书(上海大学)、牛明俊(南开大学)、彭星(吉林大学)、任洪鋆(吉林大学)、佘可欣(北京大学)、时勇梓(吉林大学)、孙诗涵(吉林大学)、田敬宇(中南大学)、王久奇(吉林大学)、肖彬(吉林大学)、杨亚倩(吉林大学)、虞曦凯(上海大学)、郁竹(南开大学)、张岳(上海大学)。此外,韩小涵、李佳桐、李孟遥、李巍、卢珊、蒲怡、孙诗涵、王逊、王贞婷、詹天悦、张笑妍和赵润萱(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为本书的理论筛选、校对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后,蔡莉教授诚挚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教授,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张燕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对本书的大力推荐。感谢葛宝山教授、李雪灵教授、于晓宇教授为本书根理论、干理论、枝理论的架构梳理及文稿审阅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感谢尹苗苗教授、单标安教授和郭润萍教授,分别多次协调各篇多位作者的写作任务,并在审阅部分文稿等默默无闻且事无巨细的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感谢本书全部作者团队的辛勤付出,虽反复修改但无怨无悔,且精益求精!特别感谢重大项目各课题负责人张玉利教授、魏江教授、路江涌教授和李大元教授,几位教授不仅身为作者承担写作任务,还在组织与协调各自课题的作者团队写作工作中花费大量精力,发挥示范作用,真正体现了重大项目组的“传、帮、带”作风!蔡莉教授还感谢多位专家学者就本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设计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本书的公开出版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2091310)的资助和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蔡莉教授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志阳创谈
与志同道合的时代创变者共同探索创业新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