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园: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第九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

文化   2024-11-29 17:26   上海  


第九届

《文学报·新批评

优秀评论

第九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评选结果近日揭晓。本届获奖者身处文化领域的不同方向,涉及文学、影视、公共艺术、戏剧、网络文化等,既有深耕文艺评论的知名评论家,也有多位跨界的“90后”青年评论者,呈现了两年来本报《新批评》专刊致力于提升文艺评论话题的深度、创意以及对新人声音的支持。


在获奖者围绕自身评论观念书写的文章中,我们会看到一代又一代评论者如何接续评论理想,将自己的现实观察与兴趣热爱结合,始终在文学艺术的前沿地带,以研究和创造实践着理想的文艺评论。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文章,期待有更多真诚、善意、锐利的评论声音相遇在《新批评》。


本周报纸特辑



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


一个理想的批评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将生活与文本融会贯通、整体解读。立足文本,穿透文本,才能“发现”并阐释生活的神奇、时代的秘密和人性的幽深。



文 / 蔡家园





我们当然承认,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是依赖逻辑分析、论证展开的一项研究活动。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它依赖于文学作品,却不依附于文学作品。周作人在《文学批评杂话》中指出:“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篇文艺作品。”朱光潜在《谈书评》中也谈到:“批评本身是另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最有意义的批评往往不是一篇说理的论文,而是题材相仿佛的另一个作品。”“另一个作品”强调的正是文学批评的“创作”特性。


对于作家而言,创作素材直接源自生活;对于批评家而言,创作素材首先是批评对象——文学文本,然后是生活。一个理想的批评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将生活与文本融会贯通、整体解读。立足文本,穿透文本,才能“发现”并阐释生活的神奇、时代的秘密和人性的幽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所面对的是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完整世界,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可能。




要实现这种理想的文学批评,批评家需要“敞开”自己。


首先是生命体验的敞开。我们在强调文学批评的感性精神、理性精神之时,不能忘记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生命冲动的一种形式”,关乎着个体性的生命体验。文学批评实践一旦脱离了批评家直观的、幽微的生命体验,脱离了作为个体人对于社会的、时代的切肤感受,而仅仅依赖美学的、符号学的或文化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或技术分析,那么批评就难以切中肯綮,难以抵达文本的幽深之处,更难以进入作家复杂的灵魂世界。“我批评的首先是我自己”,这就意味着,“我”既是评论的主体,也是评论的对象,强调了批评的体验性和反思性。当“我”彻底“敞开”之后,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审美体验灌注于批评的全过程,方才可能在水乳交融中“创造”出新的文本。其次是知识经验的敞开。批评家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打开视野,善于吸收、转化新的知识经验,在审美实践中与生命经验进行贯通,再落脚于文学文本,完成新的美学创造。


批评家“敞开”自己的过程,也是激活想象的过程。如果没有想象,认知和审美都不可能发生。批评家借助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组合,以心灵为路径进入作品的心灵地带,去深入探测无限可能的生活以及诗意的存在。同时,还要富有想象力地找到一种相匹配的形式对文本进行重新编码,将独特的审美“发现”淋漓尽致地传递给接受者。




作为“创作”的批评,人文情怀是其底色。理想的批评家肩负着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不能疏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应该坚守文学“为人生”的目的。文学批评只有直面社会现实,直面生存困境,将时代问题、个人问题与美学问题、文学问题等等整合在一起思考,才有可能建构起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试图探寻生活意义的文学批评,需要坚持总体性视野。所谓总体性,是相对于抽象的统一性而言的,表现为具体的统一性,既包含全面性和丰富性的内涵,又包含超现实的理想性因素,因而表现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就实践的主体来说,总体性意味着人的自由。近些年来,由于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人们不再以总体性视野去观照世界,而是更加强调“分裂”性。“分裂”导致世界的“碎片化”,个体自由被异化或变得虚假。文学作为人学,从自由价值的角度更易于理解其在认知过程中应有的总体性。总体性视野要求批评家关注文学所处的整体环境,包括文学与时代政治、经济等等的关系,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而应历史地、整体地去看待文学。只有将文学视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批评家才可能植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敏感地把握整个文学界的发展与变化,穿透新的历史经验与美学经验,敏锐捕捉时代的主要精神征候,不断发现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创造出新的时代美学精神。如果批评家在视野上不能与作家同频,且不说引领创作将会落空,就是与创作对话都难以实现,更遑论批评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了。


文学批评在探寻有意义的生活时,需要坚持方向感。清晰的方向感源自批评家对于所处现实的敏锐认知、深入理解和正确判断。随着全球化、商业化的全面展开和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新的转型期,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扑面而来。批评家作为时代的一分子,必须成为历史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在场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介入现实,秉持人民立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去观照文学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发展,进而找到自己的方向感——深刻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人的心灵秘密,追求公平、正义、自由等崇高理想。清晰的方向感将使得文学批评变得更具穿透性和力量感,最终以审美的方式达成我们对于更加美好世界的想象。



当批评家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时代与文学,从生命感受出发,借助丰富的想象进入文本、阐释文本,在深刻回应现实的过程中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召唤出生存的诗意栖居图景时,则是走向了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境界。


理想的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研究,也是文学创造。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学报新媒体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官网:wxb.whb.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