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时仍能够横渡长江的毛主席,如何让人们相信竟然会突然离我们而去呢!
实际上,尽管外界认为毛主席的健康状况还算良好,但他的身体状况在1970年就已经开始恶化。由于日夜操劳,主席的睡眠质量十分不佳,经常整宿整宿的咳嗽。1971年,主席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时,曾几次尝试自己上车,可就那两步台阶,最后还是得张玉凤扶着才上去。同年,毛主席被诊断患有大叶性肺炎和老年白内障。这让平日喜欢读书看报的毛主席无法像以前那样从事这些爱好。
1975年7月23日,毛主席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治疗,他的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重新阅读和看报让毛主席心情十分愉快,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
1975年12月26日,毛主席庆祝了他82岁的生日,然而彼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后一个生日。生日会上,毛主席喊来了女儿李敏、李讷,以及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人。与往常一样,生日宴席也依然保持简单朴素,只是象征性地比平时多了一两道菜。
为了给毛主席庆生,中南海的面点师傅田树滨准备了长寿面,之前几个生日也都是由田师傅来亲手擀的面条。然而,在这次生日上,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放入锅中的面条竟然都碎成了一锅糊糊。
看到这一情景,田树滨似乎感受到其中的预兆,不禁流下了泪水说:“不得了了,我这辈子还没做过这样的面条!”
而此时重新再擀长寿面,已经来不及了,田师傅只好为毛主席下了现成的面。
实际上,即使毛主席知道自己最后一次生日的长寿面变成了面糊糊,他恐怕也不会生气。因为在1975年夏天,毛主席就曾因心肌梗塞而陷入休克,最终通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才从脱离了生命危险。自那时起,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就逐渐恶化,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深感担忧。然而,毛主席对此却十分乐观,他认为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无需避讳。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他始终对生死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可即便如此,据张玉凤透露,主席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勇敢异常,而真正压垮他的却是三件大事!
至交战友的接连离去
1976年1月8日,毛主席接到一个晴天霹雳版的消息:与他几十年同甘共苦的战友,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那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周围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对主席造成刺激,因此一直在犹豫是否告诉主席以及如何告诉他!一番犹豫再三,秘书孟锦云为主席宣读了周总理的讣告。初闻噩耗的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放声痛哭。周总理的离世给毛主席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沉痛打击!自参加革命以来,周总理和毛主席几乎始终在一起,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彼此之间的情谊已非言语所能表达!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总理已经被疾病折磨得只剩下61斤,而他依然坚持在病床上工作。当毛主席听说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仍然坚持工作时,他的眼眶更加红了。此时,张玉凤站在一旁,轻声问道:“主席,您是否要参加追悼会?”
听到张玉凤的问题,毛主席用双手撑着沙发,试图站起来,但还没站稳,又重重地摔回到座位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控制后,毛主席闭着眼睛,流着泪回答道:“我已经去不成了。”
1月14日下午,中央向毛主席送来了周总理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请毛主席审阅。在听闻这三千字记录周恩来生平的悼词时,毛主席又不禁泪流满面——这是毛主席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痛哭。
自那件事之后,毛主席似乎一下子变得消沉了许多,他经常坐着凝视某个地方,几乎整天都说不了几句话,即使之前稍有好转的病情也再次恶化了。
医生再三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毛主席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再承受任何刺激,必须非常小心。然而,毛主席陷在痛失老友的悲伤之中,还未走出来,便传来了另一个噩耗——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去世了。
1976年6月21日,年过九旬的朱老总在人民大会堂与澳大利亚总理见面时发生了意外。朱老总在一个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由于过长时间受凉,朱老总的病情加重。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去医院输了液。但令人意外的是,7月1日,朱老总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高烧不退,除了肺炎,还并发了肠胃炎和肾病,加上心衰、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说话变得十分困难。最终在7月6日,朱德总司令因为感冒引发的心脏衰竭、糖尿病以及其他并发症,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1976年7月11日,朱德总司令的葬礼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华国锋致悼词。最后,朱德总司令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毛主席曾经说过:“朱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朱毛”的称号早在长征时期就广为人知!现在昔日的战友已经离去,毛主席怎能不伤心呢?朱德总司令的去世让毛主席的悲伤情绪达到了巅峰,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唐山大地震
由于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相继去世,再加上他自身健康的恶化,毛主席严重失眠,常常在半夜阅读以排解烦闷。1976年7月28日,毛主席的卧室突然感受到明显的震动,孟锦云等人也感受到了这种震动,纷纷前来保护毛主席。当天凌晨4点50分,张耀祠向毛主席汇报了唐山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震级为7.8级的巨大地震。这次地震持续时间很长,影响范围广泛,破坏力极强。几乎一夜之间,唐山彻底沦为废墟,十几万中国人民深陷废墟之中。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过上好日子,却先遭遇了这样一场灾难。残酷的现实对这位年迈的老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虚弱的毛主席嘱托华国锋一定要亲自前往灾区,组织好救援工作。之后,毛主席不顾身体的虚弱,多次查看和批准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文件。在处理唐山大地震事务期间,主席曾多次昏迷,失去意识。但恢复意识后,又要求秘书为他读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报告。1976年8月18日,毛主席审阅了《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审阅的文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很快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生命。
9月8日,毛主席进入了弥留状态。
9月9日凌晨,毛主席轻声说了一句“我很难受,叫医生来”。那一刻,床边的各种生命检测仪器同时响起。工作人员们目睹了毛主席的心跳从二百多下降到正常值,再降到危险值,最终彻底停止。
9月9日的0时10分,毛主席的血压开始下降。在医院长达4个小时的奋力抢救后,毛主席最终还是离开了,享年83岁。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毛主席的身体彻底垮掉,最终离开了我们,中国人民从此失去了他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纷纷流下眼泪。这位传奇的老人度过了波澜壮阔、充满奋斗的一生。晚年的毛主席仍然坚持工作、读书阅报,即便饱受病痛的折磨,也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考。
两位重要战友相继去世给毛主席带来沉重的打击,“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更加加剧了他的病情。最终,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将代代相传。
心系台湾
毛主席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波澜壮阔,但即使如此,他心中仍然有一个憾事,一直到临终前,他都对此牵挂,那就是台湾问题。
张玉凤回忆:“一天毛主席的精神和往常比起来好了一些,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主席突然叹了一口气说道,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收复台湾,并且惋惜自己恐怕是看不到那一天的来临了。”
回顾历史,自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清朝在日本手下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归还。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退至台湾。台湾的分离便成为毛主席内心的一根刺,他一直希望祖国领土完整统一。
为了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毛主席曾做出了许多努力。首先,在1950年,他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为解放台湾做准备。建国之后,毛主席大力发展空军和海军,致力于研究各种飞机和军舰,为此做好准备。
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国力贫弱,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严密的防守措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这使得毛主席不得不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也被不断拖延。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复台湾的计划变得漫长而艰难,至今仍未实现。这也成为毛主席心中最大的遗憾,直到他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