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C潜力巨大!未来4年BC将成为光伏技术的主力军,技术相互竞争促进有利于降本

科技   2024-11-27 11:30   安徽  
“我对BC技术非常乐观。”近日,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博士在12th bifi PV Workshop Zhuhai 2024 国际峰会上表示,“我相信在3-5年的时间内,BC将成为光伏技术的主力军。”
在这场峰会,400余位顶尖专家、头部企业和知名机构齐聚,峰会主题聚焦于“双面BC技术”。
在峰会现场,隆基对外展出了最新基于HPBC 2.0打造的全新一代分布式组件产品——Hi-MO X10和创造了晶硅组件效率世界纪录25.4%的组件,显示了隆基在BC技术方面的成绩及决心。
BC潜力巨大
一直以来,隆基的研发团队秉承“第一性原理”,从这个原则出发研究问题。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行业主流技术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
徐希翔表示:“我们相信,在这三个领域,BC都有很大的潜力。”其中,就效率而言,单结晶硅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是29.4%,而BC电池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可以达到29.1%,是被认为最接近单结晶硅电池极限转换效率的技术。
基于“第一性原理”,隆基在科研中发现,相对于其它电池技术,BC电池有着跨时代的优越性,并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BC技术。之后,隆基不断加码BC技术。2022年以来,隆基基于自主研发的HPBC技术推出多款针对不同应用市场的BC产品,如Hi-MO X6高效防积灰组件、Hi-MO X6双玻耐湿热组件、Hi-MO X6别墅款组件、Hi-MO 9、Hi-MO X10等。
此外,隆基也在不断提升BC电池的转换效率。2024年5月,隆基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eterojunction Back Contact, 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0%,再次刷新单结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这是继2022年11月隆基创造26.81%的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后的又一次突破,也代表了隆基在BC电池技术高转换效率与可量产工艺制程方面的信心与实力。
徐希翔也在峰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上表示:“我对BC技术非常乐观。我相信在3-5年的时间内,BC将成为光伏技术的主力军。
BC技术不断突破
BC技术是一种有着50年历史的技术,但在过去20年发展非常缓慢,因为其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产业化难度大。
通过不懈努力,2022年11月,隆基发布基于高效HPBC(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技术打造的新一代组件产品,通过打造差异化产品匹配不同需求。由此,隆基围绕BC技术平台,面向商业化应用研发,不断推出差异化的高效产品,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如今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之前,BC组件给行业的印象是“效率非常高但双面率偏低,更适合单面发电”,甚至有些项目因此不敢选用BC组件,生怕会影响整体发电量。
不过,对于这一点不用过于担忧。通过工艺技术的提升,BC电池组件的背面率完全可以做到60%甚至更高,与其它电池技术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徐希翔表示:“人们过去常说双面率是BC技术的一个弱点,但现在,相比其它技术,如果BC组件的双面率与它们的绝对值相差在5%以内,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通过努力,短期内,BC组件的双面率将会达到80%。”
BC成本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BC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规模的提升,BC产品的降本还有很大空间。隆基也规划了一系列关于BC电池的降本路径,比如在非银的金属化路线上的布局。徐希翔坚信:“在非银金属化方面,隆基确实有优势,当然还有其它优势。我认为,半年内隆基的BC技术将实现非银金属化。”
此外,激光技术对于BC电池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如今,全激光的技术路线已经成为BC电池的主要路线,这极大推进了BC技术的产业化。徐希翔表示:“我们在许多步骤中大量使用激光技术,而不仅仅是图形化。”

巅峰能源:晶硅理论效率极限与技术创新

单结晶硅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被公认为29.4%,而BC电池技术通过不断优化,其理论效率极限已达到29.1%,接近理论极限值,彰显了该技术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卓越表现。BC结构不仅具备美观的正面无栅线设计,还实现了高光线吸收率、低表面复合损失及优异的耐湿热性能,这些优势共同构筑了BC电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再来看BC,巅峰认为,BC本质上就是一种背面接触的电池结构,基于PERC,TOPCon,异质结的技术都是可以做出BC电池的。BC电池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因为正面没有栅线的遮挡,正面效率自然会相对更高,再考虑到更好的正面钝化效果,相对TOPCon实现0.3%-0.5%的效率提升是很容易的。

其次,BC的外观更加好看,在分布式上尤其是户用屋顶上受欢迎程度更高。最后,BC电池的特性决定了组件上每块电池都可以实现反向偏置(类似旁路二极管的功能),从而在阴影遮挡的情况下,BC组件的发电优势非常明显(理论上这种情况下实现5-7%的发电增益不是问题)。

但同时,BC电池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首先BC的特殊工艺决定了电池良率偏低,成本更高;其次BC组件的全背面焊接,很容易造成电池翘曲,所以BC电池也不得不采用更厚的硅片,但电池翘曲与组件长期可靠性的影响仍然需要时间验证;第三,也是BC组件在地面电站面临最大的挑战,BC的全背面结构注定了BC电池的双面率更低。

目前常规BC组件的双面率大概不到60%,即使采用0BB工艺,组件双面率也难以达到65%,相对于TOPCon组件80%左右和异质结组件85%左右的双面率,BC组件背面发电的劣势明显,在现阶段的电站度电成本计算模型下,BC正面效率的提升难以弥补背面发电的损失。因此,下一阶段BC最主要的任务一是降本,二是想办法提升双面率。

最后,再说下三种组件的发电性能。巅峰认为,决定一种组件发电性能的主要参数不外乎温度系数、弱光性、双面率、工作温度、IAM特性这几点。异质结组件本身在温度系数、双面率、弱光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相同边界条件、不考虑额外遮挡的客观评估场景下,成熟的异质结组件的发电性能应该是比TOCon更好的,基于温度、辐照度的差异,异质结相对于TOPCon有1-2%的发电增益是可能的。

而BC电池,如果基于TOPCon工艺,其理论上温度系数、弱光性和工作温度和传统的TOPCon不会有本质差别,但由于BC双面率更低,所以在不考虑阴影遮挡情况下,BC的发电应该是不具备优势的;同样基于异质结结构的HBC对比传统异质结也是相同结论。

如果有阴影遮挡的情况下,BC组件的发电优势应该是很明显的。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建议行业可以深入研究下,那就是正面没有栅线遮挡的BC电池,其IAM性能相对于正面有栅线的电池到底是更好还是更差。一方面电池栅线在斜角照射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阴影,对IAM性能起到不利的影响,另外一方面,电池栅线在斜角的时候也会反射一部分光线到组件上,对IAM性能提到提升作用。到底这两个因素谁对IAM的影响更大,行业可以专题研究下。

巅峰认为,三种技术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有利于行业的更好发展,但不同路线间的相互攻击和倾轧并不可取。光伏行业终于走出了持续三年多且相对无聊的尺寸之争,回归到以电池技术路线为核心的技术路线之争,这肯定是好事。

希望有更多客观、以技术原理和科学设计的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讨论或争论,而不仅仅是泛市场宣传化的论战充斥媒体。至于未来谁会成为真正的主流技术,建议还是更多交给时间、交给市场去评判。总之,技术进步是光伏发展的持久核心动力,更多的技术竞争会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巅峰能源:HPBC、TBC与HBC,三种不同BC电池结构对比

太阳能作为未来能源受到关注,在下一代产品的几种BC电池(HPBC、TBC、HBC)中,HPBC是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HPBC电池结合了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钝化接触技术(PERC)的优点,并采用了背接触设计。这种结构通常在电池的背面形成钝化接触,以减少正面的遮挡并提高光吸收。

三种不同BC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HPBC(Hybrid Passivated Back Contact)太阳能电池

HPBC电池,全称为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Hybrid Passivated Back Contact),是一种新一代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
结构特点:HPBC电池结合了钝化发射极和背表面钝化接触(PERC)技术的优点,并采用了背接触设计,这种结构通常在电池的背面形成钝化接触,以减少正面的遮挡并提高光吸收。

钝化效果:HPBC电池的钝化层有助于减少表面复合,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Voc)。

技术特点:HPBC电池技术结合了TOPCon和IBC技术,将电池所有负责收集传输载流子的金属栅线全部移到组件背面,使得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从而提升光线利用率和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优势:HPBC电池具有光线吸收更强、转换效率更高、电能传输更稳定、产品更美观、技术成熟更可靠等特点。

应用场景:HPBC电池天然适合分布式光伏场景,尤其是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可以充分结合BC组件的美观和建筑艺术。
TBC(TOPCon Back Contact)太阳能电池

TBC电池,全称为TOPCon与IBC技术结合形成的电池,也被称为POLO-IBC电池。
结构特点:TBC电池采用了隧道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背接触结构。这种设计利用了TOPCon技术的高钝化质量和良好的接触特性。

效率潜力:TBC电池因其优异的钝化性能和背接触设计,具有较高的效率潜力。

产业化进度:目前,TBC电池技术路线均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短期内TBC电池路线发展前景更广,因为TOPCon的工艺路线相比HJT的工艺路线更加成熟,成本更低,TBC产线又与TOPCon产线部分兼容。
应用潜力:TBC电池不仅能够应用于N型晶硅基底,也可以应用于P型基底,在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都有巨大潜力。
HBC(Heterojunction Back Contact)太阳能电池

HBC电池,即异质结背接触晶硅电池,是一种结合了异质结(HJT)技术和交叉指式背接触(IBC)技术的高效太阳能电池。
结构特点:HBC电池采用了异质结技术,并将其与背接触结构相结合。这种结构通常在电池的背面形成异质结,以实现高效的载流子收集。

高效率潜力:HBC电池因其优异的异质结特性和背接触设计,被认为是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有力候选。

HPBC、TBC和HBC电池都代表了光伏电池技术的进步,它们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TBC和HBC电池在转换效率层面优于经典IBC技术。

HBC电池结合了HJT电池的表面钝化性能和IBC电池正面无金属遮挡的优点,具备大短路电流和高开路电压的双重优势,代表着晶硅太阳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水平。
BC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但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对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发现 HBC 太阳能电池中接触电阻率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如高接触电阻率会导致较高的串联电阻,进而降低电池的填充因子和功率转换效率。

高效 HBC 太阳能电池

HBC电池的结构图、J-V曲线、电损失分析、JSC损失分析

通过优化电池结构和制造工艺,可以显著提高HBC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特别是,通过减少重组损失和电阻损失,可以实现更高的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效率。此外,通过优化前表面的抗反射涂层和后表面的反射器,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JSC),进一步提升电池效率。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HBC 和 SHJ)在不同面积下的各项参数,可以看出不同结构和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例如,在开路电压方面,不同电池由于材料和结构的差异有所不同;短路电流密度受到硅片厚度和测量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填充因子和功率转换效率则综合反映了电池的整体性能。

HBC太阳能电池的复合特性

晶硅被激光图案化为四个区域,分别为 HSC(空穴选择性接触)ESC(电子选择性接触)gap(间隙)以及 HSC+gap,通过对不同区域寿命曲线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区域复合特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进一步分析复合电流密度在不同区域的贡献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确定哪些区域是复合的主要来源,从而为优化电池结构和工艺提供方向。

通过对不同区域能量带图、复合率及理想因子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电池中不同区域的复合机制。这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抑制复合,例如在 HSC 区域通过增强内置电场抑制复合,在极性边界区域通过管理边界形态减少复合。

HBC 太阳能电池的接触评估与设计

串联电阻(RS)的组成:

展示了HBC太阳能电池中串联电阻的组成,包括来自HSC(空穴选择性接触)堆叠、ESC(电子选择性接触)堆叠、金属电阻损失(从手指到汇流条)以及其他损失源(例如体电阻)。这些电阻损失的总和在电池的最大功率点(MPP)处对电池性能有显著影响。

HSC 和 ESC 区域接触电阻率优化分析

接触电阻率测量:采用TLM测量法分别提取基于p-a-Si:H的 HSC 和基于n-a-Si:H的 ESC 的接触电阻率。结果显示 HSC 的接触电阻率为51.3mΩ·cm²,ESC 的接触电阻率为46.1mΩ·cm²。通过优化非晶硅(a-Si:H)层和掺杂纳米晶硅(nc-Si(Ox):H)层,可以降低接触电阻率,从而减少电阻损失
在HBC太阳能电池设计中,接触电阻率和结构设计对电池性能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接触区域和调整HSC与ESC的覆盖面积比,可以显著降低串联电阻,从而提高电池的效率和填充因子。

HBC 太阳能电池电流损失的检测与分析

外部量子效率(EQE)da的EQE曲线在所有波长上都比ta高,表明JSC损失不是来自光学通道,而是来自重组。

电遮蔽现象的模拟:在不同表面复合率(SESC, gap)下,HSC区域的IQE接近100%,而ESC和gap区域的IQE较低,这是因为少数载流子需要更长的传输距离才能到达收集区域。

LBIC测量:显示了从HSC区域到电池边缘的LBIC强度的均匀下降。

重组电流密度与与有效寿命和传输长度的关系:模型说明了从右到左的设备中光生载流子(Jgen)的传输,它们被有效收集(JSC)或在路径上发生重组(Jrec)。

通过EQE谱、LBIC测量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HBC太阳能电池中JSC损失的来源,特别是由于少数载流子在ESC和gap区域的较长传输长度导致的电遮蔽效应。分析结果对于优化电池结构设计、减少重组损失和提高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代HBC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改进的策略

电气性能优化:通过对比不同电池的这些参数,可以识别出提高电池性能的潜在途径,例如通过减少表面复合电流密度(J01和J02)和串联电阻(RS)来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
光学性能优化:这些参数分别代表前表面反射和寄生吸收损失、背面寄生吸收和逃逸反射损失以及电遮蔽损失。通过优化这些参数,可以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JSC),从而提升整体的光电转换效率。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和分析,在制备HBC太阳能电池过程中取得的核心优化方向,并实现了27.09%的高光电转换效率。在高效HBC太阳能电池中,接触电阻率起着关键作用,主要是由于HSC或ESC区域的接触面积显著减少。通过优化HSC区域,研究人员实现了低于55 mΩ·cm²的最低接触电阻率。

巅峰认为,随着未来与储能的结合应用,高效双面HBC技术将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BC电池具有正面100%受光、双极钝化接触结构、无银金属化涂布等独特性能,组件拥有超高焊接稳定性、抗隐裂、高温抑制和阴影发电优化功能。展望下一代技术,光子倍增技术需要与BC结合才能100%接收倍增光子;钙钛矿叠层技术中,BC三端叠层效率最高,优于其他技术的两端叠层。”

“过去两三百年时间,人类已把地球数十亿年来以煤炭、石油等形式储存的太阳能消耗大半。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提升太阳能量的利用率,使用零碳能源,推动人类文明进入零碳乃至负碳社会。而BC技术是目前最为接近晶硅电池理论效率极限(29.56%)的技术,从硅片到电池结构到组件的独特属性,决定了BC技术是探索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必选路径,在BC基础之上叠加多重创新技术,我们有希望向着50%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前进。”

伏资料库,满足你所有的光伏资料,全部免费,欢迎关注。

关注我,让你感受光伏排休、大裁员的刺激时刻

光伏打工人
光伏打工人,光伏找工作,光伏学习,光伏技术,光伏交友,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太阳能,一览英才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