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1975年出生,现任戴德梁行广州公司总经理。工作轨迹跨越香港、深圳、广州三座城市,拥有20多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经验。2002年,从香港来深圳工作,曾负责深圳京基100、新世界中心、平安金融中心等多个地标写字楼的租务及销售代理工作,见证了深圳从只有5栋甲级写字楼,到拥有超300栋甲级写字楼的发展变迁史。
口述时间:2024年7月10日
口述地点:新媒体大厦
我是香港人,毕业后就进入戴德梁行从事房地产工作。2002年,我从香港孤身来到深圳闯荡,在这里成就了事业,也组建了家庭。这些年,我看着深圳不断“长”高,从罗湖的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再到福田的平安金融中心,深圳天际线高度不断刷新。这座城市也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一座令人惊叹的奇迹之城。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刚好在这个时间节点来到深圳,也很荣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奇迹的诞生。
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为代表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20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硬件”上的联通,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乡路迢迢,过关排长龙
我是香港人,祖籍东莞。1997年,我从香港大学毕业,同年进入戴德梁行工作,主要做商业地产的大宗交易。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去办公室报到的日子是1997年7月1日,和香港回归祖国是同一天。上班路上,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下班回家后,我第一时间打开电视看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电视画面里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大家激动地相拥。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有人问我,工作多久啦?我都会回答:“香港回归了多久,我就工作了多久。”我小时候对深圳印象很模糊,只觉得那是个过路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我曾跟家人一起来过内地,那时候回来一趟非常辛苦。清晨四五点钟,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为的是坐第一班火车去罗湖口岸。过了口岸之后,要随人群排长长的队伍过关。然后就是转火车、转小面包车,一路奔波周转,最后回到东莞乡下老家时已是午饭时间。现在回老家可就方便了,2小时即达。因为这些年深港两地的通关口岸数量成倍地增加,高铁也开了,自助过关通道又快又省时,几乎不需要排队。深港之间,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以交通为代表的基建设施大大增强和提升,为湾区内部的融合与连通打下了基础。
2002年,我预判内地将进入经济增长的长周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深圳是很好的试点。我当时是孤家寡人一个,没什么包袱和负担,我觉得可以去闯一闯。成功了,会有更好的发展。不成功,也能回到香港去,没什么大不了的。
2002年,我开始考虑新的职业发展方向。中国刚在2001年底加入WTO,整个内地的房地产市场爆发出巨大的潜能。作为从业者,我基于自己的专业做出了预判:未来内地可能会有二三十年的房地产快速发展周期。“是不是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去内地做一些尝试?”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我脑子里。很快,我就跟公司提了这个想法。几个月后,机会来了。公司要拓展在深圳的业务,需要人手,我欣然领命前往。做出这个选择之后,周围很多人表示不解:“香港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放弃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去陌生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深圳呢?”坦白地讲,我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长期在深圳发展,只不过当时大家担忧的各种问题,在我这都不算问题。首先,深圳离香港很近,跟家人朋友能随时沟通见面;其次,虽然彼时的深圳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都比较小,但却是进入内地市场的一个绝佳试点,我可以从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内地市场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创业者的乐园,值得我去闯一闯。戴德梁行深圳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地王大厦。我来深圳上班的头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住所,便每天往返深港,开启了双城生活。我一般从罗湖口岸过关,出了罗湖火车站,旁边就是的士站,打车方便快捷,开到办公室只需十多分钟。算下来,一趟通勤的时长大约一个小时。来到深圳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多新变化。首先就是语言环境变了。刚开始我的普通话说得很差,发音不准,常常闹笑话,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其次,深圳与香港的工作模式也有差别。香港特别讲求效率,开会几乎15分钟搞定,而内地一个会议基本都是半小时起步。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我们香港人走路都是急匆匆的,与内地人不紧不慢的步伐有着鲜明区别。不过,深圳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近些年来,深圳后来者居上,已成为办事高效的模范城市了。我当时的同事几乎都是内地人,大家彼此之间都很友好,用实际行动在践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这份包容和友善让我非常感动。深港之间的交流在2002年就已经比较频繁了,有不少港企入驻深圳,两地居民之间也时常往来。那时深圳的物价比香港低很多,香港人喜欢周末来深圳买东西、走亲戚。长辈们最爱去罗湖商业城购物,年轻一点的则偏好休闲娱乐活动,跳迪斯科、打球等。深圳有点像香港的“后花园”,大家来休闲放松,但来工作的人还不太多。写字楼是经济的晴雨表。我刚来深圳时,这里只有5栋甲级写字楼,花半天就能看完。如今,深圳的甲级写字楼已经超过300栋了。
2002年,罗湖是深圳最繁华的片区,聚集了大量金融和地产企业,也是甲级写字楼的聚集区。坐落于此的地王大厦有着“楼王”的称号,高度达到380多米,在当时,是深圳的最高楼,也是深圳仅有的5栋甲级写字楼之一。这栋绿色的建筑高高耸立在罗湖,隔老远就能看到,是很多人来深旅游拍照打卡的背景板。地王大厦的顶层还开放了观光游览,站在那,可将深港两地景色尽收眼底。以深圳河为界,两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北岸是楼宇密布、热闹繁华的都市风情,南岸则是遍布农田、水塘相伴相依的田园风光;一到晚上,一侧霓虹闪烁,璀璨耀眼,另一侧则隐入夜幕和宁静之中。地王大厦虽然代表着当时深圳写字楼的最高水准,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服务还有很多改进空间。比如,他们的客梯并不是24小时工作的,一到晚上人流减少就会停运。我有一次临近晚上12点才下班,客梯早已停运,只得去等货梯,但货梯也迟迟不来,好不容易来了一趟,却过而不停——原来电梯满员了。最后,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才终于成功搭上。在地王大厦“傲视群雄”的岁月里,周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2011年,高度超400米的京基100大厦落成,取代地王大厦,一跃成为了深圳最高楼。3年后,蔡屋围旧改立项,罗湖2.0蓄势待发。深圳标志性建筑。赵青 摄
我在深圳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深圳万象城的规划、招商等提供一系列咨询服务。项目合作方是华润集团,这也是他们的第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做过类似的业务,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初试啼声”。深圳万象城位于罗湖核心地段,当时深圳尚无如此大体量的购物中心,这个商场到底能不能做好,不仅是项目参与方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我们团队顶住压力,充分发挥从香港带来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优势,参照国内外大型商场的设计和规划,从动线规划、品牌组合、设计风格等方面为深圳万象城提出了一系列建议。2004年深圳万象城开业,全城轰动。整个深南路都进行了交通管制,人们争相前往参观购物,开业首日就涌进了超4万人,开创了一个商业新时代。与万象城同步推出的华润大厦也广受关注,这是按照国际5A标准建设的甲级写字楼,率先引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变风量空调,可通过风量来调节温度,对整个办公空间的舒适度、空气的质量都有提升,还能节能。如今这种空调系统已经是深圳甲级写字楼的标配,但当时,他们是深圳首家使用者。2006年,深圳万象城二期工程也顺利落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商场引入了海量奢侈品牌,数量种类均是深圳之最,且在近300个门店中,还有超1/3是首入内地或深圳的品牌,填补了深圳奢侈品市场的空白,为很多人打开了体验国际时尚的大门。成功的背后,是大量充分的前期研究在作支撑。我们团队在没有图纸之前,就去上海、香港,对一系列奢侈品牌挨个儿进行专访,了解各个奢侈品旗舰店对店面面积以及长、宽、高的需求,也了解它们的调性和定位,连哪些品牌能放在一起,哪些不能,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仅做奢牌调研专访这一项工作,我们就花费了半年时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和面议提前锁定了很多核心品牌的入驻。经此一役,万象城的品牌一炮打响。深圳万象城成当时深圳规模最大、最顶级的商业综合体。福田CBD在短短十余年间破土而出,化茧成蝶,迅速成为深圳高端写字楼密度最高的片区。
现在的福田CBD(即中央商务区),拥有高铁站、图书馆、会展中心、医院、高端酒店等一系列成熟的配套设施,然而在2004年前,那里很多地方都是正在建设中的工地。进入2000年后,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写字楼的需求日益增长。福田成为固定投资的重点。福田CBD在建设初期,因配套设施尚在完善中,企业入驻少。直到2005年,随着地铁1号线、4号线的相继开通,以及相关的酒店、医疗、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的落成,市场对它的接受度才慢慢变高,很多企业开始搬到福田。我当时的客户中,第一批搬去的代表性企业就是花旗银行,它的行动对其他企业起了一个带动作用。尤其是2008年,福田CBD的写字楼供需两旺,市场一片繁荣。我们公司也在2010年搬到福田CBD的嘉里建设广场,此后一直在这边办公。201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迁至福田,吸引了好几个金融企业总部进驻,加速了深圳金融行业的聚集,又掀起了一波企业入驻福田的热潮。福田CBD一路高歌猛进,这首发展的进行曲,在平安金融中心落成时,达到了高潮。我们团队也参与了平安金融中心项目。最早那块地叫一号地,规划建设深圳的最高楼。我们配合深圳市政府面向市场招开发商,还利用香港公司那边的资源,找了一些港资企业来深圳考察。最后经过层层筛选和竞争,由平安集团摘下标的。建设中的平安金融中心(资料图)。
我和团队小伙伴们一起看着这座楼慢慢从地面开挖,挖到地下5层,再一天天地“长高”,从1层、2层,一直到118层封顶,最后以近600米的高度一跃成为深圳最高建筑。罗进良在平安金融中心项目现场(资料图)。
至此,整个福田CBD慢慢打造成形。一个成熟的核心商务区以优雅、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球迎客招商。
2015年开始,深圳写字楼市场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深圳商务发展由东向西推进趋势明显,包括南山和宝安区在内的新兴商务区逐步出现并趋于成熟,多中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趋势愈加明显。
当金融企业扎堆往福田CBD去时,南山借助科技的翅膀实现腾飞,后海片区开始成为科技企业首选的落户地。2010年前后,腾讯、大疆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带动了南山写字楼市场的火热。从海岸城一片仅有的几栋写字楼,到科技园、后海片区写字楼林立,用时也不过十余年。2018年,以中国华润大厦入伙为标志,整个后海的写字楼市场地位实现了快速提升。后海片区开始跟福田CBD相映生辉。从写字楼内部看,很多变化也正发生着。我们参与规划的滨海腾讯总部大厦就是新一代写字楼的代表,除了外形美观之外,内里也大有乾坤。环形的跑道、5层楼高的攀岩壁、健身房、室内篮球场、游泳池等设备因有尽有,展现了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总部办公环境。时间再回到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空出世,开启了深港交流合作的新篇章。当时,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企业蜂拥而至,纷纷在前海注册。然而,开发初期的前海商务办公配套几乎为零。深圳市政府当时做了一个决定:允许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先在深圳各区经营,待前海空间条件成熟后再搬回。于是,很多企业虽在这注册却不在此办公,一时间形成了“注册前海不扎根”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前海已改换新颜,具备了容纳企业回归的空间与环境。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引企“归巢”、扎根经营。受客户的委托,我们团队调研走访了100多家企业,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了解他们对前海的诉求,最后梳理总结出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报告写成“前海企业归巢”计划,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在报告中,我们为前海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建议,包括租金补贴、税收奖励、交通优化、增设饭堂、开建商场等。2018年,前海管理局陆续发布相关的“归巢”计划和方案,在地经营企业数量随之不断攀升。许多香港企业也正式进驻前海,在金融、珠宝、科技、文创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与深圳本地企业展开合作与交流。
我自己也在深圳获得了成长,结交了大量内地朋友,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盼深港加强合作
深港两地,山水交融、人文相亲、休戚与共。作为一个香港人,我参与和见证了深圳写字楼市场的高速发展,也为深圳的发展贡献了一点港人的力量。我自己也在深圳获得了成长,结交了大量内地朋友,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港两地联系将愈发紧密,合作更加多元、频繁。无论是前海合作区,还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规划建设,都为深化深港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深港两地各有优势,深圳有肥沃的科创土壤、完善的产业链、聚集成片的科创企业和广阔的市场,此外深圳的城市气质很包容,办事高效,尊重市场和规则,无论是对科创人员还是香港的职业经理人来说,都很友好。而香港拥有先进的技术、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人才、成熟的风投团队。深港未来可以携手,在科创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推动优质资源流通、互补,实现“双赢”。
我们期待在深港的交融合作中,再次见证新的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