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有许多种艺术形式,对联、诗词、骈文,每一种都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玩出了上百花样。众所周知,如今通行的标准汉语是普通话,但与此同时大家也保留了自己的方言,所以练习说普通话时常常受方言声韵影响,说得不够标准。
汉字的发音可以切成2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声”,后半部分是“韵”,像我们经常说的“押韵”,其实就是把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安排在固定位置,读起来相当顺口,听起来耳朵也很舒服。
那,如果把声母相同的字大量安排在一首诗里,读起来会怎样呢?这样的诗称为“双声诗”或者口吃诗、吃语诗、结巴诗、绕口令诗,相当考验一个人的发音能力。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可以考验你的普通话是否过关。
这首诗的名字叫《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苏轼早些年因为“乌台诗案”备受打击,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去黄州看他,兄弟俩一起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苏辙写了篇《武昌九曲亭记》。
苏轼就写了首诗,简称《西山诗》。他先讲了下写诗的原因:“予往在武昌,西山九曲亭上有题一句云:玄鸿横号黄槲岘。九曲亭即吴王岘山,一山皆槲叶,其旁即元结陂湖也,荷花极盛。因为对云:皓鹤下浴红荷湖。坐客皆笑,同请赋此诗。”
当时苏轼和其他人饮宴,玩的很开心,于是他把周边的景色、席上的食物、还有每个人的情态总结一下,故意采用双声手法,写出了一首比绕口令还难读的诗:
江干高居坚关扃(jiōng),犍(jiān)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gě)菰(gū)茭(jiāo)隔,笳(jiā)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jī)踞(jù),击剑赓(gēng)歌几举觥(gōng)。
荆笄(jī)供脍(kuài)愧搅聒(guō),干锅更戛(gā)甘瓜羹。
这首诗首联、颔联讲周边的景色,颈联(第5、6句)则是讲大家都玩开心了,喝酒热得把衣服解开,随便坐着看景,一会儿击剑,一会儿高歌,一会儿又举杯。尾联讲的是席上的一些食物,内容本身没多大看点。
奇就奇在苏轼大龄运用声母相同的字,把一首诗弄得拗口无比,读着读着舌头就打结了,作为绕口令前身,这样的双声诗比绕口令还考验人的语音功底,即使把一些生僻字的发音全部注明,你照着读还是很难一次过。
能一次过的,那都是普通话高级选手。普通话修炼不过关的,读完可能怀疑自己是结巴。当然双声诗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存在,我们可以学习诗人熟练运用语音的技巧,没必要在生活中借鉴这类艺术。你要读几遍才能把这首诗读顺呢?
点击上面卡片,查看更多诗友们的原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