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悠悠百年,几多星陨;弦歌不辍,薪火相承。
一部经典就是一部历史。由我校师生原创的校史大剧《大师游寿》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成功首映,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校园文化精品。9月3日-9月5日话剧连续三场上演,场场爆满,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
走心原创演绎的不仅是剧本,更是一份感悟。这部校史大剧见证了在建校初期以游寿先生为代表的早期哈师大建设者们虽筚路蓝缕,却依然追求纯粹的理想与坚定的初心,展现了我校历史学院已故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家游寿先生(1906-1994)近大半个世纪的过往人生,同学们在剧中重温了游寿先生那位清癯而平和的老人,一生为人、为师、为学的高尚风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和校报记者走近《大师游寿》主创团队,对话探索话剧背后的故事。
颖
饰
游
游寿先生饰演者季颖:“忐忑,因为像游寿先生这样有历史底蕴的形象是不好把握的。导演说我的外貌形象符合,但这个剧本文学性很强,我们改了几次剧本依然是很有困难的。我们日常出演的都是人情世故方面、贴近现代生活的剧本,这次出演游寿先生这样的大家的确是有挑战,并且因为游寿先生为人很是低调,生前的影像和文字资料都特别少,塑造游先生的人物形象也因为有挑战,所以就更具有价值。”
“这得感谢早年游寿先生的弟子栾继生老师和王立民老师。真正感受到游寿先生的形象是在与栾老师与王老师做剧本探讨的时候,听着栾老师讲述他跟随游寿先生求学的一些故事,我在栾老师的身上就能感受到师道的传承和游寿先生的一些性格与形象特质。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王立民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些他当时写《游寿传》时的感受,以及他们上学的时候关于游先生的一些故事。我们这才开始慢慢的去调整和把握游寿先生的形象。其实游寿先生并不是大开大合的性格,所以就凭我们自己的理解去演了,很想多接近一点,如果说完全按照这个生活中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可能不够,还是需要有一些夸张的内容。”
“台词方面她的诗词比较多,尤其是像书法家胡小石先生蹭课的那一场,两个学生和老师一直在对答诗词文句,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但我觉得最难的除了台词,就是抓到游寿先生的坚毅又有力量的这个感觉和形象。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容易体会到那个战乱年代的动荡,从建国前的的抗日战争、革命战争到再到建国后60年代的动荡,老一辈们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很难去深刻的理解。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抓到这个点很难。所以就只能尽量的去寻找这个人物的种子,然后去往深刻的感情里揉,从生活的某一个角度去看,从我身边的人去看,从影视或者纪录片里面去看,然后慢慢的向游寿先生靠拢。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因为不管是形象还是动作,我觉得并不难,因为导演给你安排,形象也容易管理,但这个是真的要刻在骨子里印到心里去的。”
是的,因为我就是师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还有胡小石先生的饰演者邱心雨,陈幻云的饰演者王连兴也都是咱们师大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我们都有着同样师大人的情怀。
我们希望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勾起观众们对于老师的回忆,希望能够让这台戏所有的参与者和观众人,能够让曾经见过、没见过先生们的人都能够了解那段历史,然后把师大人的精神传承下来。
是通过游寿先生保护文物的整个故事,大家在这个深刻的故事中得到体会。文物的保护精神上升到爱护国家的精神,包括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这份力量,转化为师道传承的精神。
图 左五为导演席琰妍
导演席琰妍:“目前的剧本不是第一版,第一版是最好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演出。目前的版本削弱了矛盾冲突,我们把话剧开头变成了下大雨发洪水,姐妹俩想打开大门把文物卖钱,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过渡。但开场如果要是设计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动荡的岁月,红小兵拿着棒子拿着锹,那个气氛和矛盾冲突就完全不一样了,冲击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会更突出。”
图 嘎仙洞祝文
剧中这一情节突出了游寿先生作为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的身份特征。但其实这不是这部戏的核心,这部戏的核心是守宝为国,倡导大家保护文物,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那这个遗址为什么会在剧中有所体现呢?这是因为游寿先生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发现,对于咱们省的意义更是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剧里面必须要提及。
但是在这部剧中我们要突出的是保护文物。在那个时代,游寿先生的恩师,著名史学家,书法家胡小石先生保护了文物,游寿先生的闺蜜考古学家曾昭燏保护了文物,他的领导著名史学家傅孟真、现代甲骨学家和考古学家董作宾也都保护了文物。
可以说,在40年代,游寿先生身边都是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大家,只有写出这些人物群像,才能更加体现游寿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这样也更能凸显出我们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文化底蕴深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来这个结构是想设计成分段式的,就像分章,一幕一幕来呈现。年轻的时候一幕,中年的时候一幕,老年的时候一幕,游先生来到师大后一幕。但是我觉得那样太常规了,不够艺术性。我想我们师范院校应该通过一个主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像车轮一样,要有个中心的轴,然后去发散。那怎么把这些大师们通过这个轴的中心连接呢,我就想到应该有一个老师,通过传递传承以及教育引导的手段来给学生们讲故事。于是我想那何不就用给学生上一节课的形式,把她的好朋友,她的老师给串起来,用她的回忆把这些人物群像展现出来。
此外,我把剧中的任秋兰、任辛夷由第一版的同学关系换成了姐妹关系。因为我认为这个戏不应该只写学生,还应该在舞台上表现出老师的不容易。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引导家长。任秋兰在剧中说“我是她姐,我是学生家长。”而游寿先生虽然遇到了不听话的学生,不懂事的家长,但是她是老师,要用她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改变学生,就像在剧中游寿先生说“我当过小学老师,我当过中学老师,我现在是大学老师,我是一名老师,我得给我得会给学生上课。”于是游寿教授就通过介绍一个一个的文物来引出每一件文物身后的守护人。
之前一直在搞科研,在学校里不搞科研的话,光出作品没有意义,因为它什么都不算,这个很现实,没有办法。但是我拿了一些国家项目后,却感觉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你是这个专业的人,就应该做这个专业的作品,你应该拿作品说话,而不是论文说话。
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孩子们学的是表演专业,如果不带学生去搞一台真正的大戏,不让他们走向一次舞台的话,那这四年该多么遗憾啊。
我们主创团队一共60人,有40个是学生,两位学生的扮演者任辛夷、任秋兰的扮演者也都是表演专业的研究生,而剧中的舞美、推架子都是人力完成,大一大二大三的都有。这些架子应该是电动的,但现在我们都是人工。然而孩子们并不是很在意物质,他们更多的则是对专业的喜欢,所以我们才能真真正正的演了一场大戏,一场大剧,不论是对多年从教的老师还是对我们表演专业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图 参演人员剧照集锦
人物剖析,寻觅文史传承之钥
任秋兰饰演者葛馨媛:任秋兰是家中长姐,早年丧父无疑是她童年生活中无法褪去的一抹伤痛。人们都说,长姐为母,我想正是因为她那份源于骨子里的坚毅,造就其强势的性格。其实,在我看来,秋兰这个角色目的很单纯,其一在于她身为长姐,对于妹妹,母亲的保护是她最根本的出发点,其次,探清父亲的死因,于她自己来说是再正确不过的,她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是一个正确的人。
任辛夷饰演者郑颖:任辛夷是一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不同于姐姐任秋兰,她受过教育,性格善良,看事理性,对于姐姐最开始破坏文物的主意持有反对意见,她只想知道爸爸为什么去世,保护的是什么,保护的东西有什么意义。通过对这部剧整体的观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姐姐想知道的是态度,而妹妹想知道的是真相。正是两者在目的上的分歧,推动了后续游寿先生的关于文物意义讲解的情节发展,使两姐妹知悉了这些文物对于家,对于国的独特意义。
图 葛馨媛 饰 曾昭燏
曾昭燏的饰演者葛馨媛:现代考古学家曾昭燏是游寿先生的挚友。她受过高等教育,是当时社会典型的新时代女性;她有思想,有内涵,对于朋友、事情,她有着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处理方法,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崇高的敬意。此外,她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将会面临的结局,她敢于承受其中的变故与变动。
不同于知识分子曾昭燏,作为搬砖工人的任秋兰,是一个狂野松垮的社会民众,没有文化是她的一大特色,直率果敢一词形容她再适合不过了。因此,在两者的区分上,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三点的内化与表现:一是文化,二是思想,三是心理上的支撑。
甲骨学家董作宾饰演者尹一鸣:从中文到传媒,我觉得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追寻。我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家园是我在中文学习时期就积累下的,当时的文史积累对现在的表演是有着深刻地影响。
表演专业值得我可以为之义无反顾地做下去,这是我的目标所在,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中文功底是我工作上的独特刻度。
其实在创作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如何拿捏角色诠释的度,担心度和剧无法匹配,因为董作宾这个角色毕竟是一位学者,学者还是持重的,这个度不能把它显得太油猾,这显然是不行的,还得把度往回调,但是在舞台上的时候又需要适度的夸张,所以我们就插入了一段河南梆子,语言也稍微幽默一些。
我们演员更多的是去剧场去实验,一看一试,第一场演完之后,我们就知道我这个度是可以的,是小了还是大了,其实任何剧目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反馈很重要,只有在观众同学们的意见中学习进步,才能将咱们这个剧打磨得越来越好。每个观众既是鉴赏者,同时也是批评者,也是改进者。
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教学相长也好,还是说从传达校史文化这方面,以前我们更多的是报纸或者是晚会,但无可否认的是话剧现在确实是年轻人的一个时尚,我们以学生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校园文化宣传会更加的润物无声,这都是一种模式的转换,对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我们这种形式的演出得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是对我们演出经历的一种最好的肯定,我们在这份肯定中认同自己的能力,坚定内心,丰富热爱。我们非常迫切地想再次登上舞台,诠释我们的角色,传递哈师大人的声音,为学校文史宣传做出持续不断的贡献。
在这之前我们做过很多调研,比如说各个学校的校史剧,黑大的《姊妹树》,工大的《刘永坦先生》包括哈工程在内的其他几个学校我们都进行过调研。
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校史剧《大师游寿》独特的点在于它是我们自己师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制作生产的,原创性相较于其他高校,本身便有着无可媲美的优越性,在师大行知精神传承的意义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剧中,也含有现实的师生关系,这为剧目的价值增添了一种生活上的含义,在两种含义的交叉中,我们达到了优于刻板思政教育的独特效果,我觉得这就是对教育文化底蕴创新传承的一种代表。教育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能够把校园文化的这种意义真正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才是作为一个师大人的价值所在。
正如孙立军书记在原创大师系列剧《大师游寿》首演上的讲话中所表述的那样“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推出原创大师系列校史剧,旨在缅怀先贤、启迪后学,以实际行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让“敦品励学 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在哈师大的校园里代代相传!”
师大的学子在师大的校园演绎着师大自己的故事,震撼而温暖,师大精神更是以此深耕在学校历史的文脉中。回首百年,融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大成,积聚了现代学者之大气象的游寿先生的形象,也再一次,深刻地烙印在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心间。
一部校史剧凝聚的是所有哈师大人过往的荣光,更激励着年轻的师大人续写未来的篇章!
相关原创链接
文字编辑:薛佳琳 肖意汇 顾咏琪
视频制作:孙凌枫
本期编辑:翁碧铃
监制:教师工作部师德师风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