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61 万人。国内博士数量猛增情况下,选择出国读博的同学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简称 SED)去年发布的 2022 年博士统计数据中显示:
美国教育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从 2021 年的 52,194 个增加到 2022 年的 57,596 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当中,中国学生的总数以绝对优势居于首位。以 2022 年为例,中国学生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数量,占国际生总数的 37%。
如果看完全文你希望再了解一下出国读博选择
你一定要回来领取【全球博士申请完全指南】
💡理工、文社各科博士学制介绍
💡各国项目例举和选择思路
💡博士申请材料全解析
💡推荐信、套磁、面试等干货指导
添加小助手,回复【博士】,从此懂行!
仅限 30 份,先到先得
选择出国读博优势有哪些
PART 1
追求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我选出国
本科期间的一次交换激发了我想出国读博的想法。我在交换期间的感受是,国外的科研环境更加自由和纯粹一些,我可以更加专注在我希望做的课题项目,受到周围环境干扰也会更少。
我能感受到项目组导师和我是处于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如果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可以放心地去和他沟通,即使有一些东西我不想做,也可以去大胆聊自己的想法,你能感受到导师对你想法的尊重和包容,不会给我很大的束缚。
另外国外科研环境相对也更加纯粹,导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中,相对教学和行政工作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在给到博士生的指导也会更加全面和具体。
海外教学模式下,科研环境相对更自由、开放,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国外导师更多地扮演建议者和评论者的角色,鼓励博士生自主研究和批判性思考。
大陆的科研环境则被认为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追逐热点、以影响因子为纲等现象,这些因素也可能会要求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卷,某种程度上影响科研的质量和创新性。在竞争激烈的专业方向或是实验室,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发文压力。
如果简单而粗略地总结来说:海博更难(因为需要在一个问题上深挖深钻),土博更卷(以结果为导向,卷文章卷科研,竞争激烈)。
@棕榈学员 Z 录取 UCLA PhD
国内外的学术体系以及就业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国外,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体系。
@棕榈学员 F 录取港中文 PhD
海内外科研氛围有差异。我在学校待过一些课题组,也去参观了一些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我感受到国内外课题组组内人数的差异很大,大陆一个导师的组里有二三十人、三四十人都是常见情况,这会导致研究方向易重合,我不喜欢这种竞争;而且学生和老师的接触不多,导师一般会花更少的精力在指导学生上。
海外院校的实验室的人会少一些,能够非常直接且深入地和导师交流,竞争也会小一些,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更容易错开,所以整体科研氛围更让我觉得舒服一些。
PART 2
追求更完善、更顶尖学术资源
国外的学术资源来说确实会更加丰富,且可以选择的顶尖院校也会更多。我们可以先参考两个以科研指标为主的排行榜——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
位居软科排名前 100 的顶尖院校中:比较各国家百强上榜高校数,美国(38 所)、中国(14 所)、英国(8 所)位列全球前三。
其中美国哈佛大学位列榜首,连续 22 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名列 2-3 名。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位居全球第 4 和第 6,前十基本被英美大学包圆。
而在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在 TOP 100 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美国共有 41 所入选,占比 41%!中国高校共 13 所入选(含港澳台),占比 13 %。
我们选取排名最高的大陆高校和美国最顶尖院校的数据做一个对比:
@棕榈学员 C 直博斯坦福 PhD
第一,我所做的科研是人工智能方向,客观来讲美国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整体实力很强,在论文上可以看到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还有像 Open AI 的 sora、AlphaGo 这样有影响力的 AI 产品。所以从科研的角度来说,去美国留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棕榈学员 Z 录取 UCLA PhD
因为初入机器学习领域时,我所学习的论文大多来自美国,从大二开始我就坚定去美国是更好的学术选择。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引领全球,特别是在我的研究领域,这一点尤为明显。美国拥有顶尖的导师和完善的学术生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PART 3
海博更吃香,就业选择广
说到海外博士和国内博士就业选择,如果不细分某一方向或是细分某一就业领域,那么整体看海外博士的就业选择会更多。
首先海外博士可以主动选择留在海外,无论是去业界还是留在学术界(不过成功与否受到当地政策和国际局势影响)。在某些行业领域国外的领头企业更多,也有需求吸纳更多博士顶尖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以考虑选择留在海外高校继续博后或是任教。
而在国内,前几年一直有着学术圈里洋博士>土博士的鄙视链,有时,“土博”连进高校的入场资格都没有,更不要提在职称评选中被提拔为副教授了。
图源:
《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研究——以部分C9 联盟高校为例》文章
在 2015 年到 20 年间,我国顶尖 985 中专任教师为海外博士背景和有海外经历占比达到了一半甚至还多。
同时政策方面,国内博也并不占优势。在几年前的杭州西湖区人才引进计划中,直接把国内博=海外硕士,同时要求国内博士还需要三年海外经历。
图源:中国就业网
虽然后续也有高校发出声明取消了纸面上对于海外经历的招聘要求,但从今年一些顶尖 985 院校招聘公告里可以看出,对于海外经历仍然有要求。
复旦大学博后招聘公告
图源:高校人才网
上交经管学院教授招聘要求
图源:上交官网
从以上政策和新闻可以看出,海外博的就业选择面更多,且高校以及政策都对海外博更加友好,当然这些前提还是建立在不是“水博”,有一定学校 title 和真材实料加持的情况下。
出国读博也有一些劣势
环境好、压力小、海外读博千般好......但海外博也有一些你可能看不到的背后辛酸泪。
读博可不像读硕,读硕时长仅为 1-2 年,文化融入不了那么坚持两年回来就好,在国外日子就是上课学习。而博士更像一份更长时间工作,不仅是埋头苦学,也需要和教授和实验室的同僚沟通。
@棕榈专业导师 Y 斯坦福 PhD 在读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对这里不太了解,买东西和出行都很麻烦,上课也不习惯全英文环境。一开始我也尝试去了解当地文化和融入环境,但是后来我觉得无论花费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得到归属感。
斯坦福的学生基本都会有一个体育特长,会听到小组的同学聊参加划船比赛、跑步、滑雪、hiking 等等,我感觉与他们的文化差异是有一条鸿沟在的。
别再说海外博是水博了!我学哭了,只是我不说。
@棕榈专业导师 W 卡耐基梅隆大学 PhD 转硕士
说了这么多海外博的优势和背后的痛苦,其实读博和出国读博这两件事都是高度“个性化”,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与其说来回纠结,不如确定好目标就勇往直前。
这里就是罗德岛,就在这里跳吧!
棕榈大道名校申请战绩
【全美 Top 30 名校】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28枚,麻省理工学院MIT 18枚,哈佛大学Harvard 76枚,斯坦福大学Stanford 69枚,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444 枚,杜克大学Duke 348 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 844 枚,西北大学NU 248 枚,哥大Columbia 1078枚 ,芝加哥大学U-Chicago 313枚,加州伯克利Berkeley 172枚,加州洛杉矶UCLA 190枚,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456枚……
【英国 QS 世界前 100 名校】
剑桥大学Cambridge 108枚,牛津大学Oxford 82枚,帝国理工学院IC 279枚,伦敦大学学院UCL 781枚,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543枚,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483枚,伦敦国王学院KCL 582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412枚,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457枚,华威大学Warwick 583枚……
【中国香港前三+新加坡前二名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501枚,南洋理工大学NTU 380枚,香港大学HKU 754枚,香港科技大学HKUST 333枚,香港中文大学CUHK 502枚……
【其他 Top 全球名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32枚,多伦多大学UT 104枚,悉尼大学USYD 599枚,墨尔本大学UniMelb 217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