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早期,诚信就被先人所推崇。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教育学生,强调“文、行、忠、信”。《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信”提升到哲学层面,视为自然法则、人伦之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思辨与劝诫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枝蔓中,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体现在做人做事、从商从政各个方面,具有丰富内涵。择其要旨而言,可以概括为:诚者,不自欺,要做到表里如一;信者,不欺人,要做到言行一致。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要求人们信守诺言、遵守契约;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要做到做人实在,不矫饰、不虚伪。
首先,不是延续传统诚信文化的“母版”。一方面,传统的诚信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另一方面,今天传统诚信观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已经解体,基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生态也已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以新的生机活力。
其次,不是西方信用文化的“翻版”。在中国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学习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也在学习西方的契约精神和信用观念。但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诚信文化,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批判吸收、合理借鉴西方信用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再创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历史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建设新时代的诚信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化滋养。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不负人民、砥砺奋斗的卓绝行动,是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源泉。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视野,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待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守正创新中形成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的诚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