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之声】林伯渠用一生铸就廉洁丰碑

时事   2024-11-29 20:19   青海  

FM93.7门源融媒体中心

 

林伯渠用一生铸就廉洁丰碑




廉政之声

林伯渠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我们党的早期党员之一,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他不仅是手提马灯的万里长征英雄,还主持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从不享受特殊照顾和待遇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在以后的革命工作中,林伯渠始终保持朴实勤勉的作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地位,绝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党员的本色。
  长征路上,林伯渠有“五宝”——马灯、拐杖、草鞋、粮袋和军包。当时,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他却不骑,而是用马驮运部队沉重的背包和文件。林伯渠当时年事已高,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坚持让他骑马。他却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路,我已经多了一条‘腿’(拐杖),为什么还要用四条腿呢?”
  他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拄着拐杖,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与红军战士一道行军跋涉,从不享受特殊的照顾和待遇。
  林伯渠年近半百,身体较弱,但他从不说苦。每次夜间行军,他总是提着那盏小马灯或前或后地照顾着同志,在险暗难行的路口举灯照耀着,让同志们走过去,时刻提醒同志们注意安全。每次遇到溪流沼泽,他都要用一根拐棍走在前面探路,引导战士们顺利通过。就这样,翻过了积雪的大雪山,跨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曾赞美他:“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林伯渠用过的这盏曾经在长征路上给人光明和力量的马灯,如今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激励着后人。
  到达陕北后,林伯渠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配发的衣服很少领取,衣服打着多处补丁,系的裤带是麻绳。有关部门按规定为他砌了三孔窑洞,他坚决不住,而是将窑洞改为办公室和会议室。为促进大生产,厉行节约,他还带头制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保证全年种粮两担,做到自给自足。
  除了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林伯渠更是严格自律。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遵守党章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
  有一次,陕甘宁边区办公厅党支部讨论一个同志入党问题。林伯渠当时担任边区政府主席,党支部考虑到他工作繁忙,事前未通知他参会。没想到,会刚开始,林伯渠走进了会场。他环顾四周,微笑地说:“支部书记同志,我来晚了,下不为例,继续开会吧。”他坐下来,认真听大家的评议。
  评议完成后,大家请林伯渠发言。他站起来说:“我今天讲两点,一是检查,过组织生活是每个共产党员组织观念强弱的表现,我没有准时参加,应该受到批评。我当边区政府主席,和同志们只是工作岗位不同而已……二是请求,我请求支部不要取消我参加党日活动的资格。”
支部书记急忙说:“林老,您工作那么繁忙,实在不愿打扰,所以没有通知您。”
 林伯渠感慨道:“你们不打搅我,自由主义就会打搅我。要记住,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没有什么特殊可讲。”他看着在座的同志,说:“还要请诸位监督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身居要职,始终不改本色。1949年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虽是63岁高龄,仍不辞劳苦,有时连续工作达20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10个大字,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林伯渠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组织多次安排修缮,他都嫌费用过高,一直拖了将近10年,最后才降低标准简单维修了一下。到基层视察时,他总是明确要求,不搞组织迎送,不要影响工作,不要宴请送礼,不要生活特殊。如有违背,他会及时劝阻,并对当事人予以严肃批评教育。
  他不但身体力行,还严格要求子女。他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和晚辈说:“高干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不搞特殊化,这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在生活中,他公私分明,坚决反对搞特殊照顾,教育子女“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要和百姓打成一片”,引导子女走上革命道路。
为了防止子女生活上搞特殊化,他特地交代秘书、警卫员,不让他们违反制度给孩子享受特权。儿子林用三刚6岁,林伯渠让他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战士们一道用餐。
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他担心生活条件好了,家人会产生特权思想,时常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让他们谨慎交友,抵制诱惑。若子女们偶尔穿着不够普通,他会立马提出严肃的批评:“你凭什么能穿这样的衣服?”时时刻刻让后代敲响警钟,延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1954年,一位老家亲属曾连写6封信,请求林伯渠帮忙给孩子安排一份工作。信中写道:“无论任何工作或到某工厂当一学徒均可”“孩子想做一个拖拉机练习生或任何事情均可”。但他始终不曾答应,其中一封来信的信封上还被标注了“不理”二字。
  1956年,一汽生产出解放牌汽车,有些地区陆续有了汽车,但林伯渠的家乡临澧县还没有。有家乡的同志特意到北京看望林伯渠,请求对家乡的支持,为县里购买2部汽车。他热情地自掏腰包招待了老乡,但提到汽车问题还是严肃拒绝了,并且耐心解释,国家还处于困难时期,汽车不够用,不能不顾国家计划乱批,等汽车工业发展了,大家都会有的。
  林伯渠一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一生,只见公仆不见官,革命千秋不染尘。他用一生铸就了一座廉洁丰碑。




·往期回顾·县内要闻·




何斌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



山东对口支援海北暖冬送岗助力乡村振兴专场招聘活动在门源县举行



推荐浏览


文字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马芮

责任编辑:刘国森 孙成诚

监制:蔺伟鹤

总监制:马洪龙

投稿邮箱:2147773552@qq.com

联系方式:0970-8614880

金门源
权威、服务,讲好门源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