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家先生执意追寻先辈劳模的踪迹,基于夫唱妇随,我也四次走近沙庄,走上大青山。2022年6月7日,因为去太原,没有参与第5次沙庄之行,是为小小的遗憾。
沙庄在鲁山县马楼乡最南边,临方城县,环境幽静,村庄隐蔽,只见树木,不见村落,许多农舍都隐约在森林深处。正是由于大青山地区的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给那里村民带来良好的健康状况,人们的体质、寿命等方面要好于和高于周边地区。
多次沙庄之行,看到沙庄的山山水水,见到沙庄的父老乡亲,了解到新中国建设前三十年的劳模事迹,见到了劳模的后人及乡亲,我想到我们伟大中华文化,想到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想到国内国外,不禁思绪翻飞,感慨万端。
因为先生四十年前的一段美好记忆,我们在2021年的开春首次造访沙庄。1982年时的先生,16岁初中毕业,考上鲁山一高,到鲁山老城大街县委临街北墙上看榜,录取新生红纸榜一边是一组宣传省劳模沙振海事迹的墙体宣传画。他认真看了一遍,深深印在了心里,沙劳模用箩头护头、用镰刀与野兽搏斗的场景,使他至今记忆犹新,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多次提到。于是在我们退下工作岗位的今天,终于如愿以偿,驱车走进沙庄。
在沙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我们见到年轻的村支部书记周亚磊和沙老模的孙子 沙留长,了解到劳模沙振海响应党的号召走上大青山的过程,我们共同拜访了劳模沙振海的墓地和他劳动十多年的大青山,还有那至今为人很少知道的沙庄林业中学。
20世纪70年代的河南省劳模、沙庄村民沙振海,1973年4月,因身体不适合大规模治山治水的集体劳动,已经55岁的沙振海受生产队组织委派,去为生产队看护大青山,抱着责任心和感恩心,沙振海在大青山吃住,十几年过去了,他先后开挖数万土石方,筑起了46条石堰,长达4000余米,种植泡桐40000多棵,使原本绿化的大青山水土进一步保护,树荫更浓,并在树林中套种粮食、油菜、芝麻、中药材等,使青山献宝。这次老乡还告诉我,那时里沙庄的人也因此改变了生活,吃油就像吃水一样。
我们见到了沙振海劳模的孙子沙留,近50岁的他,承包了爷爷曾经守护的大青山,现在仍在打理大青山,他听说我们是拜访他爷爷沙振海劳模的,看得出来,他是多么自豪,如数家珍般介绍他爷爷的事迹,还执意请我们在一起吃饭座谈,分别时意犹未尽。当时我就想,这真是祖上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的确验证了古人的两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果有报”。
但更让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的是同村省劳模李材林的事迹,这是一个几乎被岁月淹没的五六十年代劳模,他的事迹更让我们惊叹和感动。
李材林劳模在我们视野里出现,源于2021年夏天,鲁山县、马楼乡、沙庄村三级政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表彰20世纪七80年代的林业劳动模范沙振海,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李材林不在表彰之列。这引起了当地老人们和他的后辈们的疑问。他们都觉得先辈李材林的先进事迹和他对我们家乡的贡献, 尤其是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方面的贡献和劳动精神也应该得到肯定和表彰。尤其是李材林的孙子李松,远在美国,在沙劳模纪念公园和雕像建成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爷爷的事迹,几乎成了他与85岁母亲每次通话的主题,母亲讲述她所知道的爷爷的经历和事迹。每次通话结束时,他母亲都会说:“你能不能找乡里和县里的领导,说说你爷爷的事儿,我们不为别的,只为给你爷爷一个应有的承认。你爷爷对我们这儿的贡献,特别是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方面的事儿,也应该得到沙劳模那样的肯定。”
从50年代到今天,已经过去将近70年了,几代人故去,中国又经历了各种大小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李材林劳模的背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所有的档案材料可能已经散失,更遗憾的是他们家里每次开会的文件袋和那一瓷罐的奖章在漫长日子里也全部散失了。是呀,在那衣食不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有谁会看重那不当吃喝的奖章文件呢?正如战争年代的先辈们不会在意他们的战役纪念章和军功章一样,生命、生存、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政府表彰不表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辈的贡献、造福于我们地区的事迹和精神,能得到肯定和弘扬,就是对先辈的最大安慰,对后辈的真正激励。
实际上,人们没有忘记老劳模李材林,他活在了乡亲们的心里,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纷纷为他写证明材料来纪念他宣传他。 90多岁的付文章老先生,是一个曾经与李材林一起在合作社时期工作过的老党员,他电话告诉李松说:“你爷爷的事迹和对咱们家乡的贡献更大,我代表我们这一代老人给你说说,希望你能给上级领导反映一下,如果现在不讲,等我们不在了就没人知道了”。老一辈人们的讲述和恳求,促使李松对爷爷的过去做了更多地了解。今年正好是李长林逝世50周年,李松特写万言长文,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意和怀念。
李材林吃尽了旧社会和国民党时期的苦头。残酷的现实和亲身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领导百姓,创造一个平等的社会和富裕安定的生活。他的这些理念不是伟大理论的驱使,也不是受到先进的马列主义的指导,而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善良人性和博爱之心的自然体现。他曾尝试接济穷人,把自家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亲友乡邻耕种。但是,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改变不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1947年冬天,家乡解放,爷爷从内心拥护共产党和党的各项政策,并积极投入到时代大改变之中,积极支持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土改运动。
土改开始时,他们家有空出的房子,李材林为了积极支持土改运动,盛情邀请由曹永昌领导的土改工作组一行五人吃住在自己家,直至土改结束。农会要给他家补偿工作组的生活费用,李材林坚拒不收,他说工作组来搞土改分田地,为贫苦大众办大好事,是国家长治,社会久安的大计,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心甘情愿地支持土改工作。
完成土改工作以后,政府又派工作组领导当地的大生产运动。以林福一为组长的工作组住到他们家长达两年之久,李材林仍然是积极分子,带领乡亲们参加大生产运动,帮助困难户解决缺乏牲畜和农具的实际困难。1953年冬季,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李材林带头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村超额完成卖余粮任务,受到县政府的表彰。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当时那些劳力、牲畜和农具齐全的“三全”家庭,不愿做股入社。李材林识大体,有大爱,在动员入社的大会上,第一个把自家的土地、牲畜、牛车和农具全部作股入社, 促使沙庄村与附近几个村成立了合作社,成为全县最早成立的合作社之一。1953年,由于李材林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从内心的认同,对党的各项政策的支持,以及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投入国家建设之中,五十五岁的李材林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沙庄村及周围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党员之一。
从土改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李材林先后担任过高级合作社副社长兼合作社林场场长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这些职务官职不高,并且不是脱产干部,不领政府工资,仍然是挣工分的农民。但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带领乡亲们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执着,使家乡过去的荒山野岭变得树木成林。
1955冬天,农村的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合作社,李材林任安龙盘高级合作社的副社长。安龙盘高级社辖现在的许庄行政村除范庄组外和沙庄行政村,共8个自然村。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动要求分管全社林业工作。他说:咱们是山区,山坡多,耕地少,土地贫瘠,光靠种粮不行。靠山吃山,自古以来。只有养山护山,才能靠山“吃山”。于是,在上级领导和工作组的统一安排规划下,他带领乡亲们上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利用适宜季节,动员全社劳力,突击植树造林。先植高山,挖育林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冬春点种橡籽,春夏嫁接柿树、梨树、桃树、枣树等。仅1955-1956两年时间,就点种橡籽几千亩,嫁接各种果树一百多万棵。把我们的家乡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绿化模范村。随着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的增加,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地表土壤的厚度,改善了土壤质量。山地含水量的增加给周围河流和小溪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得河水清清,常年流淌。小河两岸还种植了稻子,使生活在山区的乡邻们,能够吃上自己种的稻米。沙庄及周围的生态环境由穷山恶水,下雨就发山洪,不下雨就干旱不长庄稼的荒山,变成了满山绿树成荫,硕果累累的青山绿水,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这些绿化成果在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在附近地区仍然是绿化较好的典型。
他的种种大善之举,在当地乡亲们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艰苦奋斗,改造荒山的精神,至今仍为乡亲们称道。他对自己及家人和亲戚要求特别严,样样工作带头干冲在前。
李材林生长在偏僻山乡,从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中走来,深刻体会到兵连祸结、官府黑暗给人们生存带来的苦难,自己不认字的委屈,也早早地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李材林在教育不能普及的新中国成立前后,让两个儿子都上学读书,接受了当时能够接收到的文化教育,使他们知书达理,本分做人。他们二人在当地分别做过生产队队长和会计等职务,像李材林一样,他们勤勤恳恳做事,诚实守信做人,在当地乡亲们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孙子辈八男九女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出了我们附近地区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和第一个博士。孙子辈有博士一人,硕士一人,本科学历二人,大专学历三人,国家公务员、教师和技术人员六人。他的重孙辈们,大多也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现在已经有四个博士,两个博士在读生,硕士四人,本科学士五人, 还有两位本科在读生。他的后代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材林不但重视文化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常对孩子们讲,你们不仅要读书识字(李材林爷爷对文化教育的认识),还要学习道德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任何事情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做人是做事的根基。要想会做事、做大事,就要先学会如何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懂得自己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岗位,应负的家庭责任、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他说,小时候要懂如何做儿子,做女儿,如何做哥哥,做弟弟,做姐姐,做妹妹。长大后要学会如何做父母,做丈夫,做妻子。要知道如何对待父母, 对待朋友,对待领导和同事。要知道情义和责任比金钱和地位宝贵。
斯人去,业迹留,风采存,美德续。家人们不会忘记他,乡邻们不会忘记他,社会不会忘记他!他将永远铭记在子孙后代的心中,他给社会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那以大青山为主的一座座被森林覆盖的青山也记得李材林,他的事迹永远激励着乡邻和他的后代子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做一个造福于人类的人。
了解到沙庄村两代劳模李材林、沙振海的事迹,使我想起了先秦《礼记》中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意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理想社会。
我们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我们舍己为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没问题的,短期的困难肯定会遇见,但是就冲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相信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向着大同社会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进,他们有的是伟人,更多是平凡人,在历史长河中忽隐忽现抑或默无声无息,像沙庄村的李材林、沙振海,像当下贵州动车司机杨勇,他们尽一己之力为他人为社会努力再努力,即使牺牲自己再所不惜。历史的天空中,留些许退迹的民族领袖,三皇五帝夏商周,隋唐五代元明清,除个别特殊情况登上领导之位脑残神昏,大部分都是“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至今还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而不是天南地北撒钱拉选票,言而无信,满嘴跑火车的跳梁小丑。因为舍己为人、坚韧不拔是我们强大的文化基因,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冲破五千年乃至上万年的艰难险阻,经过百年屈辱,终于在今天又回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正逐渐接近这样大同社会这个理想。
在从未想见过的鲁山县马楼乡的沙庄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我知道了民族复兴过程中两位平凡真实的劳动者、实践者和领路人。在近几日贵州动车的灾难事故中,我们再一次见到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杨勇。中国有太多平凡中的不平凡者,没有蝙蝠侠之类的超级英雄,中国也不需要超级英雄。
我们一旦遇见社会问题,困难再多,也要众志成城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并会形成制度化的防控机制和经验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无助的精神层面,需要幻想有一个人,需要超级英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法治建设已经完全不能解决这些事了!甚至他们的一些法律本身就是问题的根源,比如放纵枪支管制,允许官办“大烟馆”。
我们有健康的社会治理能力,我们有伟大的集体主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有团结互助的社会凝聚力,我们的人民中有无数个李材林、沙振海、杨勇。这种极高的社会团结协作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复兴动力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
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我心,你就是自己人生的英雄,李材林、沙振海、杨勇就是一个做好了自己本职工作的人,实际上沙庄村现在的支部书记周亚磊,一边带领家人勤劳发展,一边为广大村民服务,大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响应党的号召振兴乡村,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普通人,无数个周亚磊一样的基层干部,他们都是一个普通人,他不是面具侠客,也没有超能力,他就代表着我们社会一种广泛而朴素的情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最正确、最勇敢、最有信仰、最伟大、最具有人性、最善良也是最本能选择和举动!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或漫长一生,他们做出了最正确、最勇敢、最有信仰、最伟大、最具有人性、最善良的选择和奉献!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特质,这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
作者介绍
特此声明
总编丨郭进拴
顾问丨叶建华 王海水
主编丨李建设 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