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在京举办 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

文摘   2024-09-23 11:56   北京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现代金融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承办,《金融研究》、《现代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协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在京举行。本届年会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旨在促进金融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创新,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本届年会设序幕论坛、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论坛以及6个主题论坛。来自全国高校金融学科校(院)长、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学者代表,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等机构的业界代表参加年会,围绕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与银行业转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行为、银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交流,凝聚共识,深入研究和回答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汇聚思想合力。



开幕论坛

9月21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开幕论坛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出席活动并致辞。开幕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庄毓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原执行院长张春发表主旨演讲,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至善书院院长汤珂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现代金融研究》主编杨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分别主持了主旨演讲环节与主题演讲环节。此外,中国工商银行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国百余所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张东刚表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的举办,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双方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他提出,要围绕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围绕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建构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期待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年会为平台,畅所欲言、各抒高见,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致辞



刘珺表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重大变革,我国金融发展面临外部挑战和内部转型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构建工程化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出了要求,这需要新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创新。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举办本届年会,旨在打造一个促进金融领域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

庄毓敏主持

庄毓敏表示,面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方向前进。在这一战略指引下,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的召开,旨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速推进金融强国的建设进程,同时促进金融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为金融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家金融研究院校外学术委员代表

聘任仪式



会上,张东刚、刘珺、吴晓求共同为国家金融研究院校外学术委员代表颁发聘书。张春,王擎,刘晓蕾,汤珂,李永森在仪式上受聘。

国家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由24名委员组成,其中16名为校外学术委员。校外学术委员的加入,将为研究院带来更多元的学术视角与智力支持,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创新,为国家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助力国家金融研究院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

《现代金融研究》更名发布仪式


聘任仪式后,《现代金融研究》更名发布仪式举行。《现代金融研究》是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现代金融学会主办的学术类期刊。刘珺、张东刚、吴晓求共同启动仪式。


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提高我国宏观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李扬强调国家资产负债表在提升宏观治理水平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解释危机、解释经济周期及货币政策应用方面。他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资产负债表管理,这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存量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有效衡量杠杆率、期限错配及资本结构错配等问题,并为解决⻛险提供具体思路。李扬提到,尽管中国的杠杆率增⻓迅速,但由于大部分债务用于生产性资产,⻛险相对可控。他特别强调,在应对政府债务时,不能只看负债,还应结合资产,采用资产变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呼吁更多学者加入这项工作,不断完善我国各级的资产负债表,共同推动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国家一级教授

吴晓求:金融学科发展与金融的功能

吴晓求认为,金融学科正处在技术进步和市场化进程加速的深刻变革之中。他指出,技术进步已经颠覆了传统金融的概念,金融现在更多的是一门高度依赖技术的学科。吴晓求强调,现代金融的核心价值已不再局限于资本的配置,而是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不仅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还通过孵化新产业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到,中国的金融变革需要基础性研究支持,不能单纯依赖短期政策调整。吴晓求呼吁学术界要关注金融学底层逻辑的研究,避免盲目跟随流行观点,推动更具前瞻性的金融理论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国家一级教授

王国刚: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国刚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市场效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王国刚提到资本市场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尤其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科技进步。他还提出,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监管,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他呼吁通过深化改革,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加强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原执行院长张春: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宏观调控

张春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宏观调控问题,提出非常规政策不能常规化的观点。他认为,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政策协同,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他还提到,中国的投资比率过高,导致债务问题严重,因此通过供给侧改革和非常规政策来平衡短期痛苦是必要的。张春提出新的框架,用于分析非常规政策的使用条件,并强调政策工具的创新对未来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现代金融研究》主编杨赫主持。


主题演讲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

丁志杰:关于购买力平价及其应用的认识

丁志杰探讨了购买力平价(PPP)的应用。他指出,世界银行的PPP项目对国际经济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化过程中。他强调,PPP的理论基础需要更深入的理解,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研究和国际经济比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驻村帮扶与农村家庭资产负债
吴卫星分享了关于驻村帮扶与家庭金融的调查研究,讨论了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及其背后的政策措施。他提到,中国的减贫模式受到了国际关注,并通过对家庭金融的研究,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地方产业链发展和企业资本市场表现
刘晓蕾探讨了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产业链建设中的作用。她指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帮助本地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刘晓蕾认为,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链集聚方面的正面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

至善书院院长

汤珂:

Teaching Economics to the Machines
汤珂阐释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将经济学理论融入机器学习中。他提出,可以通过模拟经济学数据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使其能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汤珂还指出,迁移学习可以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极端市场环境中,通过理论指导机器学习可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主持。
序幕论坛
本届年会序幕论坛于9月20日下午召开,主题为“金融学科融合创新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分上下半场举行。100余位全国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代表、博士生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如何促进金融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创新。

上半场


上半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赵锡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敏分别发表演讲。


赵锡军认为,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推动金融学科的融合创新。随着数字货币和金融模式的变化,需研究如何将这些新兴因素融入传统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制度和体系建设的贡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金融强国目标。

王擎强调,金融学科需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金融强国的建设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转型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学科,同时通过学科与技术的深度交叉创新推动未来发展。刘莉亚表示,银行业结构性挑战和变革下,商业银行需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银行的优势逐步覆盖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中小银行需结合地方实际、拥抱技术,增强对地方项目的参与和服务能力。李建军指出,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具备全球视野和实战能力的金融人才。央行需战略型人才,金融机构需技能型人才,而金融监管则需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守业型人才,强调学科交叉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张金清提到,金融强国的核心目标应是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在金融强国建设中,除了追求规模与财富增长,还应关注财富分配,降低社会焦虑,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平衡。潘敏认为,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是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通过监督银行在绿色信贷中的贷后管理,确保资金投向绿色项目,防范漂绿行为,提高绿色金融质效,推动可持续发展。


下半场


下半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成员谭松涛主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义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余明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分别发表演讲。


刘晓蕾强调,金融人才需兼备金融与数据技术能力。通过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北大培养懂技术的金融人才,未来金融创新将侧重数据应用和技术整合,推动金融业转型并服务实体经济。

王义中指出,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去中介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等变化,人才培养需重视技术与传统金融理论结合,特别是在资产管理、金融监管、产业研究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长期存在。郭晔认为,金融学科应从中国经济实际出发,立足本土经济和金融实践,推动金融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大数据、科技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服务中国金融强国的建设。余明桂表示,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学科需融合技术、法律和社会经济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以应对金融行业的复杂性与挑战。俞红海认为,金融学科的交叉与创新应以扎根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系统论方法解决复杂的金融问题。在创新过程中,不应忽视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角度推动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

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9月20日晚,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长吴晓求教授主持召开了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0家理事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联盟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分享了金融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并就如何积极发挥金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推进中国金融学科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主题论坛

9月21日下午进行了本届年会的六场主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与银行业转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行为”“银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等六大主题进行研讨。各论坛的学者们均开展了充分和深度的分享与交流。




中国金融学科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Financial Studies,ACCFS)于2023年首次举办。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牵头发起倡议成立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百所高校联盟,由全国100余所拥有金融硕士(含专业学位)学位授权点的相关院校共同参加组成。

年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旨在为国内外金融学界、业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推进金融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创新合作,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中国与时代为观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学科底色、优化布局设置,借助序幕论坛、主题论坛及闭门会议等活动形式,以原创性的思想为切实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国家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NAFR)是从事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的金融理论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流科研创新高地。本号聚焦国内外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布权威金融指数与专项访谈活动,分享品牌论坛研讨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