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忽然凑过来,打破了我的午后清静。
“哎,你说张雪峰前几年不是被人骂得挺惨吗?怎么这两年风评突然变好了?”
我抬头看了看她,随手整理了一下手边的文件,笑了笑:“因为他其实真的是个好人,而且是那种特别实际的好人。”
“怎么个实际法?”同事挑眉,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你呀,别光看网上那些骂人的话。他这个人,说话直,做事更是直。他从不遮掩自己的想法,总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适合学什么,不适合学什么。虽然有时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是真心是在为人家着想。”
我看到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显然有些半信半疑。我喝了一口咖啡,打算详细给她讲几个例子,让她见识见识张雪峰那实在得有点“吓人”的风格。
“你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找他,说自己想学考古专业吗?”
“当时张雪峰看着那学生,没说话,反而随手从桌上拿起一支钢笔,开始拆。他把钢笔零件分成五个部分,然后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我会把这支钢笔的零件埋在五米深的地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找到它的笔尖,能做到吗?’”
我学着张雪峰的神情,故作严肃,逗得同事笑出了声。
“那学生当时也没说话,估计是愣住了。结果张雪峰又接着说,‘不然你就自己去找一块足球场那么大的地,让人把你的水杯埋起来。你再用一个月去找,看看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如果你能坚持,并且家里对资金需求不是那么大,那你就学考古。’”
我说完,看到同事脸上的笑意慢慢消失,变得有些若有所思的样子。
“你看,他这样说,看起来是泼冷水吧?”
我笑着解释,“但实际上他是要让人家好好考虑清楚,别因为一时兴趣,选了个自己根本坚持不下去的专业。考古是要有耐心的,要能忍受那种孤独和枯燥。他这个建议,说实在话,听得人清醒。”
同事忍不住点头:“还真是现实,怪不得会被骂……但现在听着倒真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
见她有些理解了,我接着讲下一个例子。
“有一次,另一个学生找他,说自己想学殡葬专业。你猜张雪峰怎么说的?”
同事笑着摇头,一脸好奇。
“他当时就跟那学生说,‘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医院的某些地方,和那里的工作人员唠唠嗑,撵都撵不走,晚上住上两天,如果不害怕,那就可以去学。’”
我学着张雪峰的语气,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模样,同事忍不住捂嘴笑了出来。
“你看,听起来好像有点吓人,但其实这也是他的实在之处。殡葬行业不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工作,如果心理上不能接受,学了也白费。”我笑着解释道,“他不想学生光凭兴趣学这个专业,结果到头来心理压力太大,反而不能坚持。说白了,他总是想让学生提前预知未来的生活。”
同事笑着点头,脸上有了几分钦佩的神色。
我又想了想,接着讲了第三个故事。“还有一次,一个学生特别愤愤不平地说,想要学个能离开原生家庭的专业。”
“这又是什么操作?”同事瞪大了眼睛。
“是这样的,那学生说他的家庭不光经济条件差,还总是向他要钱。于是他干脆想学个几年不能回家的专业,父母都找不到他才好。”我说到这儿,忍不住笑了。
“然后呢?张雪峰怎么回答的?”同事显然已经被吊足了胃口。
“他当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一句:‘你真是个学土木的好苗子。’”
同事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笑,接着说:“土木专业常常需要长期出差,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正好可以远离原生家庭。张雪峰这话里带着幽默,但也是真心给学生提出了符合他需求的建议。”
同事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
“还有一次,有个学生想去西交利物浦大学。”我继续讲述第四个例子。
“哦?那所学校学费挺贵的吧?”同事立刻想到了关键问题。
“对,费用确实不低。张雪峰当时就对那学生说,‘别着急,回家让父母把上大学的四十万学费放在家里,然后你问问父母挣这40万容易吗?如果容易,那就上西交利物浦大学。’”
我学着张雪峰的语气,用一种长辈般耐心的口吻说道,接着补充:“如果不容易,那就上别的大学,好好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坚持让你上西交利物浦大学,那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对得起父母的付出。”
同事轻轻叹了一口气,目光里透出几分敬佩:“说实话,这样的建议,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吧。他没劝退人家,但也没直接让人一意孤行。站在家庭的立场上帮人考虑,也许这就是他的好口碑从哪来的吧?”
我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对啊。很多人之所以逐渐认可他,就是因为他从来都是以实际出发,家庭条件不好,就不建议学花费高的专业;心理承受力不够,就不建议学需要极大心理耐受的专业。哪怕是最初被误解,也只是因为他讲得太直接了。”
看着同事若有所思的表情,我最后感慨道:“其实,这种实用主义虽然有些冷硬,但正是因为他这样实际,才获得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人们都慢慢发现,张雪峰是个真心关心学生未来的人。他可能说话不绕弯子,甚至会打击学生,但他的每句话其实都是为了学生好。”
同事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几分敬佩,轻轻地笑了:“听你这么一说,感觉他还真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