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又是一年岁末,
当人们仍在为了生活忙碌奔波时,
一个特殊的月份却悄然来到,
它有很多好听的别名:
穷冬、冰月、余月、极月,
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还是腊月。
小时候,一到腊月,
心就跟着雀跃,
因为除夕即将来临,
不但有丰盛的年夜饭,
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置办崭新的家装物件。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
物质的满足已经不足以让人心心念念,
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改变。
腊月,说不尽的诗意,
道不尽的热闹年味。
在这岁末年尾之际,
不妨慢下脚步,
慢慢品味这壶岁月的佳酿。
01
食在腊月,五谷丰登
香粥分雏闹膝前,儿时风味渺如烟。
老夫奉佛焚香了,自忏平头六十年。
粥饭家风孰识侬,多生禅味尚沉醴。
迷离烟水藏幽梦,魂返南屏夜半钟。
——《腊八日煮粥感赋》清·陈曾寿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的人,
不但食材被研究出了花儿,
各大节日更是一场餐桌的狂欢。
而为了春节备战的腊月,
自然不会在“吃”这件事上落于下风。
甜糯香软的腊八粥,
喝上一碗,遍体生暖;
最普通的蒜和醋来上一场不普通的碰撞,
静待时间的发酵,
蜕变成酸甜脆爽的碧绿腊八蒜;
腊肉则是南方腌制的更多,
新鲜肥厚的猪腿肉、五花肉,
在时间的流逝里增添了一抹独有的风味,
是游子离家千里也难以割舍的乡愁。
食在腊月,五谷丰登,
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更是劳动人民辛苦一年后对自己的犒劳。
时光更迭,岁月交替,
生活日新月异,
这份绽放在舌尖的幸福,
却在家人的笑语中一如往昔。
02
祭灶除尘,祈福迎祥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祭灶与邻曲散福》宋·陆游
临近年关,祭灶除尘,
按照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
“除尘”寓意着掸除晦气,喜迎新喜。
腊月里“除尘”,
洗尽岁月的污垢,福气才能纷至沓来。
除此之外,“二十三,祭灶官”,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不少地方都有祭祀灶神的传统,
将瓜果美食摆放灶上,口中念诵着
“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不仅是一场祭祀的仪式,
更是对心灵的洗涤,
一片诚心,必能换来明年顺遂祥和。
人净有运气,家净有福气,
把家里打扫干净,福至运转,
把自己收拾妥帖,心态常安;
把心情整装待发,风度自来。
新的一年,以崭新的面貌出发,
人净、家净、心净,
福气常在,好运常来。
03
远赴乡约,奔赴故人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听到过一个很浪漫的说法:
春节的意义,
是让每一个长大的游子,再做回小孩。
我们从天南地北扛起行李,
经历春运的火车,拥挤的人群,
来奔赴这场与故人一期一会的相逢。
回家过年,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浪漫,
冬日的人间烟火,
能治愈每一颗漂泊寂寞的心;
世界再磅礴,
也不如一句“回家过年”更动人心弦。
腊月了,别太忙了,
该计划着收拾行囊,
抢一张回家的车票。
风尘仆仆,终有归途,
世界再大,回家过年。
04
相聚守岁,喜迎新春
忆长安,腊月时,温泉彩仗新移。
瑞气遥迎凤辇,日光先暖龙池。
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
——《忆长安·十二月》唐·谢良辅
关于春节,很喜欢冰心的这段描写: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
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
因为那里的习惯,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说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装上
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
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
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
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
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最幸福的腊月,便当如此,
窗外寒风凛冽,屋内热火朝天,
灶中炉火正旺,家人热闹忙碌,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只是我们从喧闹的孩童,
成长为了主持大局的大人。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腊月,
愿福纳悦喜,温瑞待春,
岁月添新,春满河山。
《风味人间》中说,
“饭热菜香,加上团聚的欢声笑语,
融成一处,我们叫它‘年味’。”
年味,就是团聚的味道。
腊月已至,记得回家聚聚,
将东风斟满,捧来万福迎春,
新乐融融,静待烟火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