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上八点,第145期【星期四沙龙】准时开启!本期沙龙由一起做OD高级组织发展顾问陈鹏老师、文子老师共同发起,探讨来自“6·9”深圳线下沙龙的议题:“如何做好新业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在本期沙龙中,黄老师还针对每位藕粉的分享分别进行了回应;在大家的互动中,我们一同寻找答案!一个是2019年疫情前的,当时集团内有一个新的业务方向,要做一个新品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痛点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来做这个新业务”。最后集团选择的方案是外招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给他配了各个品牌的得力干将作为他的减一层。但后来发生的矛盾是新head有新想法,想做新尝试时,经常会听到老员工的声音,“这个不行”、“那个不能这样做”,导致他在落地时会有很多障碍。另一个案例也是新业务,从内部选拔了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的优点是很擅长做精细化的管理。产品上市半年后发现效益不是很好,我们作为BP介入后发现这个业务并没有很大,但是业务的流程已经规范到了冗长的程度,灵活性很小。这样的流程导致新品牌在市场验证的过程中机动性会变慢。这两个案例如果在同一家公司的话,都是用了同样的一个模式,就是用同样的组织去面对第二曲线的业务。第二曲线的新业务是一个新战略,理论上是需要组织和文化来支持战略的,案例中的做法是让高管去适应组织,以及用组织内喜欢详细流程的人去带新业务。我也分享一家大型风电集团的案例。风电业务是非常注重安全性的,制造业又非常注重成本考核,采购流程会非常长。这家企业在做其他的新能源探索时,虽然产品开发流程是独立的,但是采购会受总部采购流程的限制。新业务和老业务之间有一些共享的员工资源,两边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原先业务的人员有自己的KPI,这时候需要一些非常善于挪动组织内资源的人去刷脸取得这些资源,只能让更高层的人不断去调节这些冲突。大厂做新业务和创业公司做新业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对于创业公司这是一个生死问题,而大厂内好比是富二代创业,只是成败问题。创业公司的人获得资源是难的,但是在大厂里获得资源是多的、容易的。当你既不关乎生死,获得资源又容易的时候,就会让人不专、不深入。这个不深入可能就差一点点,但整体就是失败的,所以大厂不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
还有一点,在新业务当中是不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大厂在做新业务或第二曲线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机会让一些特别有创意的人去练练手,但我不认为做新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新业务在探索阶段是不存在人才培养的,只有新业务做出来了,一个小闭环跑通了,过了验证期需要规模化的时候,才存在着对人才的更多需求,才慢慢有人才培养的需要。
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定义了企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在企业的孕育期和青春期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业务能不能成功和业务一号位是否足够想要、有非常大的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成有关,是度过这两个阶段的关键点。这个Leader要能在最困难的时间点上坚持下去,而不是放弃了。这是一个要素。第二个是,新业务和老业务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新业务的前期都是在探索,跑通之后再进行聚焦,这是一个灵活变化的过程。要给新业务足够的空间,不管是在事权还是在人权方面,要支持它能快速跑起来。新业务的Leader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做新业务的Leader?除了足够的信念,还要有这些特质:1.这个人愿意承受未知的压力,因为新业务一定是探索的,没有答案的;2.他对模糊的耐受度一定要高,因为要在不清晰中走很长的一段路,这个不清晰是连问题的定义都不太清晰;3.他能从第一性原理思考出发,而不是从经验出发,经验在新业务里不一定有用;4.能够从错误中快速地学习,在尝试的过程中,屡做屡错是常见现象,不可能第一仗就是成功的。首先是探索的团队不能太大。为什么我说大厂不容易成功?因为大厂资源多,可以迅速地组建了班子,但是很健全的班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探索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小规模的团队,不能超过二三十人。当然也要看探索的业务,如果是重型机械,比方说上海的大飞机生产,就需要上千人。我们也要知道,管理这么大的创新团队,所经历的周期也会更长。
然后这个团队不能太想证明自己。当你太想证明的时候,你就会忽视你在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细节,或者忽视那种犹豫不决的真正价值。
如果这个团队是在一个成熟业务中去探索的话,一定要允许它不一样。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新”,肯定是和原有业务长得不一样的,要对这个不一样给予包容。然后既要关注,也不要太关注。要关注的是给予足够的条件,例如所需要的资金;不要太关注的是人员上的,离得远一点,离老业务远一点,包括在物理空间上远一点。忘记你有一个正在创新的团队,这样他们才拥有足够的灵活性,建构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可能是和原有的业务非常地不一样。
新业务应该是原有业务或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业务贡献以外,在内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应该要保持一致。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希望新业务团队是有狼性的猎犬,而不是一个野狼。我担忧的是这个团队创业完、觉得自己做出来之后,就可以带着团队创业了,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我们原有的组织,会希望新业务团队成为有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保持连接,同时不会限制他们的创新和思维?
新业务是母公司投资的,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知识版权都是属于母公司的,这个归属是一开始就要立好规矩的。在财务部分是用不着客气的,因为前期的投入都是公司投入的。在人力价值观的部分我们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公司也要有信心,新业务在探索的时候,所创造的知识版权、新市场都是归属于公司的;本质上是公司承受了失败的底线,承受这种大风险就值得拥有大回报。
如果在大厂内,一定需要知道的是,新业务创造过程的管理和老业务的管理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成熟业务的管理过程和新业务的创造过程的管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需要对创造过程的管理有结构性的清晰。比如从用户研究、到概念设计,从价值主张的设计到原型的设计,最后到实施,从小规模的实施到大规模的推广,这些过程点、管控点是要把握好的。这样就会知道创造的过程不是漫无目的的。
黄老师的分享对我有一个启发,我也想到一个案例,那家组织在新业务经过了验证期,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前面不需要考虑人才培养,跟着业务发展去补人,到了业务要规模扩张的时候,会发现组织的能力都集中在某一两个人身上,会担心万一这几个人离职了,业务会不会塌掉。在新业务走到规模化推广阶段时,如何能把个人身上的能力转成组织的能力?从新业务做成功,到转化为组织能力,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这个路程是什么呢?新业务从0到1验证成功的时候,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组织是如何对待这一群做成新业务的人。我认为去做新业务的这群人,他们在出发的那一刻是完全信赖公司的,但是为什么完全信赖公司的人在做成功之后想要离开?一定是因为过程中遇到了说不出口的难受,难以掰扯的难受,所以当他遇到橄榄枝的时候就走了,并不是这一群做成功的人忘恩负义。做成新业务的这群人在面对0到1的时候是最难的,那时候没有鲜花和掌声,完全依靠他们的意志力;但是一旦验证成功之后,会有一群人想说“这个成功是和我有关系的”。所以组织在这个地方要有一种能力,需要保护做成功的那群人,能真正地承认他们的成功。刚才大家说这些人难管,这些人觉得自己可以和组织谈条件了,那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真的是个将军,我一定会给他带领军队的权力;如果不是将军,我也会告诉他你不是将军,但我仍然承认你在探索过程中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所以我觉得在沉淀组织能力之前,需要善待这群探索的人,这是组织需要拥有的态度。做新业务的时候一定不要害怕做成之后这群人会来跟我讲价。你一定要知道,他们探索出来的东西是积累在公司身上的。他们做市场调研、与客户共创的过程,用的不都是公司的名义么?企业在这时候需要在善待这群人身上想得更多,而不是在担忧上想得更多。本周四20:00,我们来聊聊在杭州产生的议题——“如何打造一个对外部环境变换敏感的组织?”,由OD联盟成员朱雪兰老师、一起做OD高级组织发展顾问彩钰老师共同发起!如果这也是您关心的,扫码添加学习顾问梅兰老师微信,加入OD学习社群,获取沙龙链接哦!注:文中图片来源:baidu.com;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