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病理特征 LPF好发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平均年龄2岁以下,以男性多见,男性是女性1.8倍,偶有成年病例报道。本文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0个月~20岁,中位年龄8岁。LPF多位于四肢(手足多见),也发生于头颈、肩背等,偶位于骶尾部及心脏。
2 病理学特征 肉眼上,LPF周界不清,无明确包膜,切面灰白至灰黄,质软至中,部分病例的灰黄脂肪组织间可见明显纤维成分分割成小叶,而肿块的生长形式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大多数肿瘤直径范围1~7.5 cm,平均2 cm,个别发生于背部的病例肿瘤直径达11cm。
LPF的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在瘤体内大量脂肪组织被条束状、粱状增生的梭形纤维母及肌纤维母细胞分割成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中脂肪组织占比通常多于纤维结缔组织,且多分化成熟,部分新生儿病例脂肪组织可不成熟;增生的梭形细胞多穿插于脂肪小叶间隔,故仍可见完整的脂肪小叶结构,部分病例可见肿瘤向周围骨骼肌浸润性生长;中倍镜下,部分纤维母细胞与脂肪组织交界区可见灶状聚集的小单空泡状细胞;高倍镜下,增生的纤维母及肌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像罕见(<1个/10HPF),部分区域可见少量胶原纤维;罕见病例中梭形细胞可见少量黑色素细胞。
分子遗传学方面,国外学者Al-Ibraheemi等对20例LPF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11例患者发生了8种不同的基因融合,其中有4例均有FN1-EGF基因融合,由于此基因融合为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F)的遗传学特征性改变,且近2/3LPF复发病常伴有钙化,故认为LPF是CAF的早期阶段;其余7例患者均发现关联PI3K-AKT-mTOR通路的基因融合,故提出LPF的发生发展与PI3K-AKT-mTOR通路异常相关。至今仅报道过一例LPF的t(4;9;6)(q21;q22;q24)染色体异常。目前病例有限,以上对LPF发病机制推测有待进一步证实。
3 鉴别诊断 由于此病罕见及形态学特殊,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易误诊。常需与以下肿瘤鉴别。
(1)婴儿纤维性错构瘤:好发于儿童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腋窝、上臂及肩部,组织形态学与LPF极其相似,两者的鉴别点在于LPF无婴儿纤维性错构瘤中特征性“器官样”分布的原始间质成分。
(2)CAF:好发于青少年的手掌与足底,镜下均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但CAF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小灶及软骨小岛,且瘤细胞表达HHF-35、Calponin、S-100和CD68等免疫标志物。
(3)脂肪纤维瘤病样神经肿瘤∶组织形态类似脂肪纤维瘤病,结合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NTRK1(+)可与LPF鉴别,必要时行分子检测见NTRK1基因易位或融合予以鉴别。
4 治疗及预后 LPF是一种易复发的中间型局部侵袭性肿瘤,但不会发生转移,临床治疗以局部广泛手术切除为主,局部复发可能与病变发生部位、肿瘤周界不清导致手术切除不彻底、梭形肿瘤细胞生长活跃等相关。
参考文献
[1]黄香,罗帅,孟雪,等.脂肪纤维瘤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2,38(11):1366-1368.DOI:10.13315/j.cnki.cjcep.202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