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不仅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百老汇音乐剧,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读本。如果细细探究其中蕴含的故事和情感,少说需要30万字。这30万字,正是剧本创作者林-曼努埃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创作灵感的起点——普利策奖得主罗恩·切尔诺(Ron Chernow)的鸿篇巨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我曾在芝加哥剧院亲历《汉密尔顿》的现场表演,感受剧场的心跳与呐喊,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要真正理解这个剧本、唱懂每一首歌、说透每一句台词,远远超越一次普通的观剧体验。这需要深入学习,甚至需要回溯到传记中的细节,将戏剧与历史的交汇处细细剖析。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门录播导师课,带领学员潜心研读《汉密尔顿》的剧本,在感受百老汇音乐剧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以此为媒介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剧本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范本,更是一扇进入美国建国史的窗户。在课程中,学员将通过精读和写作,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深入了解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之间的世纪辩论,甚至体验音乐剧中的说唱语言之美。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提升,更是思维的锤炼和视野的拓宽。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把英文剧本读懂,更是通过剧本的张力,穿越到历史的深处,领略一场关于国家、自由与信念的宏大叙事。
作为一部将历史与现代说唱融合的剧作,《汉密尔顿》用快速而复杂的歌词、强烈的节奏和极具时代感的语言重塑了十八世纪的历史。要参透这部作品,需要的不仅是语言的基础能力,更需要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例如,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辩论并非单纯的对话,而是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思想交锋。通过研读剧本,学员不仅会理解这些辩论背后的历史意义,还会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权力、政治与理想的关系。
同时,剧本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首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与隐喻。例如,“My Shot”一曲不仅是汉密尔顿对命运的呐喊,更是对美国革命精神(自由主义革命)的浓缩表达。而《汉密尔顿》通过独特的说唱语言,将历史人物汉密尔顿塑造成一个不服输的斗士形象,这种现代化的叙事方式让历史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我的导师课程中,学员不仅能够提升英语精读能力,还会通过剧本学习深刻领悟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Zeitgeist)之间的联系。通过将剧本与真实历史背景并置,我们将探索汉密尔顿这个人物如何从一个贫穷的孤儿崛起,成为塑造美国宪法的关键人物。他的决心、智慧与缺陷,交织出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通过剧本的学习,学员将感受到语言学习如何与历史素养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Cabinet Battle”这场极具张力的戏剧辩论时,学员不仅会理解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还会感受到语言如何成为表达思想与塑造权力的工具。
《汉密尔顿》课程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要通过《汉密尔顿》学习英语与历史?因为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练习或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拓展。剧本背后的故事,教会我们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世界观的力量。通过学习剧本,学员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重新审视语言如何在历史叙事中构建身份、权力与记忆。
例如,当学员学习剧本中快节奏的说唱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句歌词背后都有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定义与解读。说唱不仅是节奏感的体现,更是一种思维的挑战与表达方式的创新。这种学习过程,能激发学员对英语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历史。
无论是对英文原版的精读,还是对美国建国史的深度探索,这门课程都致力于为学员提供一场思想与语言的双重旅程。下面9000字的概要,无法囊括汉密尔顿的一生,更无法穷尽美国历史的全貌。但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通过语言深刻理解历史的路径,一种在学习语言中重塑思维的方式。
欢迎加入这场穿越时间与语言的旅程。从《汉密尔顿》的剧本出发,我们将逐步走向历史的深处。用语言重新发现历史的脉搏,用历史激活语言的生命力。
剧本以伯尔的标志性叙事展开,介绍了主人公汉密尔顿的身世:“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汉密尔顿母亲Rachel Faucette曾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1750左右她和丈夫闹翻后离家出走,在圣茨基岛认识了汉密尔顿的生父詹姆士。由于没有办理过正式的离婚手续,Rachel在家乡的名声受到前夫中伤,汉米尔顿连带成为不被宗教承认的私生子(Bastard),失去了财产继承权。1766年,他们举家回到圣克罗伊,然而接踵而至却是系列厄运,先是父亲选择离开(When he was ten his father split),接着母亲也在一场大病死去(Two years later, see Alex and his mother bed-ridden),不久之后,唯一可依靠的堂兄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Moved in with a cousin, the cousin committed suicide)。至此,汉密尔顿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儿,年仅14岁的他不得不自力更生(You gotta fend for yourself)。
🖱️Alexander Hamilton
1776年,战争已处于公开状态。英国的3,2000名士兵在纽约长岛公然登陆;7月6号,北美正式宣布独立。面对声势浩大的英军,大陆军队从布鲁克林一路撤退到(retreating)南方的宾夕法尼亚,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局势的紧张:大陆军缺兵少粮,装备告急,原本的作战计划被打乱,甚至有大规模动乱(mass mutiny)在军队内部出现。此刻华盛顿迫切地需要一位得力干将来协调军队与大陆会议之间的关系,保障军需供应,于是邀请了小有名气的汉密尔顿。至此,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22岁的汉密尔顿从圣·克罗伊岛一个沮丧的小职员变成了美国最显赫之人的副官。
另一旁,伯尔却显得有些失意,他和华盛顿好像一从开始就气场不合(have no chemistry),也没能得到重用。和汉密尔顿相似,伯尔的命运同样多舛,尽管出身显赫,但父母却在他幼年时期就双双离世;战争年代,伯尔爱上了一位英国军官的遗孀,婚后育有一女Theodosia;1804年,他在决斗中射杀了汉密尔顿,政治生涯随之终结。命运展现给伯尔的似乎总是其残暴的一面,让他相信自己应当做的就是耐心等待(wait for it),在机会到来前不露锋芒。相比之下,汉密尔顿出身卑微,却也无所顾忌。他像铁甲坦克一样不断往前推进,争取每一个机会(I'm not going throwing away my shot)。
第二幕开始,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带着爵士风出场——what did I miss, what did I miss,不过此时的纽约已经开始流行hip-pop了,似乎他错过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历史的风起云涌。此前,杰佛逊在巴黎担任驻法外交大使,帮助拉法耶特起草法国独立宣言,目睹了大革命爆发和旧秩序破灭(no status quo)。1789年,他刚一回国就收到了国务卿的任命(secretary of state),于是便马不停蹄的赶往联邦政府所在地。
《汉密尔顿》插画放送🥚
"Aaron Burr, Sir"
"My Shot"
"The Schuyler Sisters"
"You'll Be Back"
"A Winter's Ball"
"Satisfied"
"Ten Duel Commandments"
"Meet Me Inside"
"Guns and Ships"
"Dear Theodosia"
"Ham4Ham Show: Ladies of Hamilton"
"What'd I Miss?"
"Say No To This"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Cabinet Battle #2"
"One Last Time"
"The Reynolds Pamphlet"
"Burn"
"Blow Us All Away"
"Stay Alive (Reprise)"
"It's Quiet Uptown"
"Your Obedient Servant"
"Best of Wives and Best of Women"
"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提示:如有课程学习意向,请将如下信息,在该文章下留言:
1. 年龄工作或所在学校和年级
2. 学习目标(eg: 高考、美高、美本、工作进修)
3. 目前的英语能力水平描述,提供测词结果 (精确到百位) http://testyourvocab.com/ 英语能力的量化评估:如何测词,理解自己的词汇水位?
教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