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基质行业的风口 | “栽培基质”专题

企业   2024-11-11 10:13   北京  


作者 | 王新悦


一个好的花卉产品背后少不了一把好土,一种好的生产基质可以改变一个产业。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栽培基质已成为必要的生产资料,需求量不断攀升,基质行业发展已然迎来了风口。


现代农业离不开的“人造土”


如果给基质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人造土。基质是人工配制的类似土壤作用的混合物。在时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孟宪民看来,基质是按照一定的工业配方和工艺手段组配而成,具有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结构稳定、养分适中、酸碱适中、电导率适中等优良特性,是一种能够超越传统土壤效果的新型材料,可以广泛应用在花卉、蔬菜、水果、种苗生产和工厂化种植等领域。与传统土壤相比,基质是一场革命,一个变迁,是实现工厂化生产和标准化种植的必然选择。



基质多由泥炭、椰糠、木纤维、珍珠岩、蛭石等多种原料配制而成。个别情况下,一种原料可以构成一种基质,比如泥炭和椰糠,但大多数情况下,基质由多种原料构成,可根据不同原料特性取长补短。比如,泥炭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基质原料,但美中不足的是酸性较强,需要添加石灰等调酸,而且养分不足,必须增加营养成分。椰糠结构疏松,保水透气能力强;木纤维在基质中起支撑固定作用,透气、透水性较好,但二者都不像泥炭一样拥有丰富的腐植酸,生根及养分保持能力不如泥炭。在泥炭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其它材料,既可以减少泥炭消耗,又可以改善部分泥炭通气不佳、结构不够疏松的问题,可以使基质结构更稳定、更具通气性。


什么是好的基质?简单来说,要具有通气透水、保水保肥、结构稳定、养分充足、酸碱适中、病菌没有超值等特点。全球的基质行业发展经历了标准化、定制化,现在进入到智慧化阶段,可以根据植物种类、种植环境不同,以及基质指标和原料差异,通过数字化方式组成更精准的配方,并且引入一部分生物刺激素来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目前,国内基质原料用量最大的依然是泥炭,其次是椰糠,近年还有少量木纤维。泥炭主要来自欧洲、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以波罗的海国家为主。我国泥炭应用量每年超过300万立方米,2024年有望达到400万立方米。国内的椰糠主要来自印度,约占一半份额。与泥炭相比,椰糠和木纤维引进国内较晚,2010年之后才逐渐引进。椰糠主要产自东南亚,引入国内有较大运输优势。去年,中国的椰糠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


▲泥炭的开采


国内基质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的涉及泥炭、椰糠、基质的企业已达14731家,在海关总署备案的国内外泥炭进出口企业多达680家。基质企业从过去代理国外品牌,逐渐转变为引进原料在国内加工生产,争取占据产业链中的高端。


浙江传化从2000年开始引进泥炭,2007年开始进口椰糠,目前是国内进口泥炭原料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多年基质进口经验的王丽回忆说,泥炭最早是伴随欧洲种苗商进入国内的,种植户由此意识到要种好种苗必须配套使用泥炭。2010年前后,国内进口种苗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对泥炭的认知水平随之提高,更多泥炭品牌引入国内。到2020年左右,市面上流行的进口品牌达到十几个,品氏、克拉斯曼、凯吉拉、福洛迦、捷菲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配方基质进口量达到高峰,全年全国进口量可以达到1万个货柜。


在进口配方基质发展过程中,国内基质行业开始起步,他们从国外进口一部分原料与国内原料混合进行加工生产,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疫情后,很多种植户为了控制成本选择国产品牌,进口基质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进口原料规模显著增加。“2019年至今,进口泥炭原料的市场份额增长了50%,在山东、广东、云南等产区,基质工厂数量显著增加,国内的配方和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种植户种植水平的整体提升,用户对于不同基质的浇水、施肥方式如何调整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国外品牌基质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不过,货值较高的花卉种植仍然青睐进口基质。”王丽说。


▲东南亚地区椰糠的生产过程


椰糠刚开始进入国内时用量很少,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14年左右,椰糠开始用在绿萝这一品类上。接下来4年里,绿萝市场的疯狂增长大大带动了椰糠的引进和推广,广州口岸进口的椰糠60%用于绿萝生产。椰糠的优点也逐渐突显出来,亲水性好,孔隙度高,容重低,轻便,适合运输,可以与大部分材料混配,而且进口椰糠呈压缩状态,陆运费成本极具优势。再加上椰糠当时每立方米200元左右的价格,相比泥炭三四百元的价格便宜很多。


后来,椰糠应用到更多花卉品种中,如君子兰、玫瑰、红掌、杜鹃、天堂鸟等,尤其是云南切花玫瑰开始大量使用椰糠。近年来蓝莓市场的火爆再次带动了椰糠的用量。“用户对椰糠的泡发率、颗粒度和盐分等方面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供应商对产品升级,椰糠品质也比早些年明显提升。”国药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从事椰糠进口业务多年的杨子汉说。椰糠行情受供需影响较大,印度全年供应量在60万~70万吨,但由于生产环节采用自然晾晒,上半年旱季产量较稳定,下半年进入雨季后会出现供应不足,价格升高,而且欧洲订单的变化对其行情影响也较大。去年椰糠行情整体较低,主要由于欧洲订单少。今年情况则正好相反。


进口品牌占据中高端市场


进口基质品牌以其稳定的原料供应、成熟的加工工艺和专业的配方带动了国内基质行业的发展,也占据了国内中高端花卉产品的基质市场。不过,近年来,在环保和可持续理念的影响下,泥炭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许多欧洲基质企业开始加强可替代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品氏是最早进入国内的基质品牌之一,销量约占我国进口配方基质的一半。他们从30年前就开始研发木纤维、堆肥等原材料调配新型基质,以减少和替代泥炭的使用。品氏研发的“金森林”是一种优质的木纤维材料,可以和泥炭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在英国已经推广20年。目前,他们正着力开发更符合中国客户种植习惯的产品,使其配备比例和参数更接近传统基质。


▲品氏生产线


捷菲集团总部位于荷兰,在全球建有10多个工厂,在育苗基质和蓝莓基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他们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主要供应育苗钵、育苗块、种植袋、一插得基质块、基质等5类产品。其中,一插得基质块是捷菲的拳头产品,具有即时可用、快速生根、避免移植造成根部损伤、适于自动化生产等优点,无论如何浇水、挤压,内部稳定保持不低于30%的空气含量,非常适用于蝴蝶兰、蓝莓和水培蔬菜。为了加强可替代材料的应用,捷菲在斯里兰卡建了椰糠原料及成品基质生产工厂,供应种植条、种植袋等椰糠基质及原料,实现稳定供应和降低成本。凯吉拉是芬兰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基质生产企业,2019年收购了荷兰BVB,成立凯吉拉-BVB公司。背靠芬兰最大的基质企业,凯吉拉-BVB拥有丰富的泥炭资源,在欧洲建立了13家生产厂,对不同栽培基质有着深刻了解,可以为客户带来灵活的产品组合。他们还设立了培训学院,为客户和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并且开展网络研讨会及丰富的学习课程,分享种植经验。针对中国市场,他们推出了育苗、浆果、景观植物、蘑菇、土壤改良等不同系列的基质产品和生产原料,深受市场欢迎。


▲凯吉拉库房


冉美椰糠是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企业,在中国的销量约占其总销量的30%。对于冉美椰糠中国公司总经理纪震而言,2012~2015年椰糠在国内供不应求的情形记忆犹新:“大部分产品供应广东绿萝种植,往往货还没到,港口已经有很多大车排队等待提货。”后来,绿萝市场下行,但椰糠开始应用到更多作物上。近几年椰糠需求量增长,不仅在国内大量应用于花卉、蓝莓种植上,荷兰基质企业采购量也不断增长。


椰糠需要水洗来降低盐分,但市场上的水洗椰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异较大。冉美椰糠拥有较大的晾晒场地,实行自动化生产,全程可控。他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普通水洗型(脱盐)椰糠和缓冲椰糠两种产品,其中缓冲椰糠是拳头产品,完全去除对植物有害的离子元素,种植后期不会对植物产生风险。“如果进行长期实验监测,缓冲产品对于作物产量、品质有明显提升。对于多年生植物,我们建议客户选择缓冲产品。”纪震说。


立足本土市场


近年来,国内基质企业立足本土市场,灵活调整配方和产品线,发展迅速。广东沃植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大观2008年投资建设的专业配方基质生产销售企业,最初以代理国外品牌为主,2015年开始自主生产。他们从欧洲进口藓类泥炭原料,搭配一定比例的椰糠,结合当地产的甘蔗渣、骨骼渣、树枝粉碎料和有机肥等辅料,生产出适用于花卉、蔬菜、蓝莓等不同植物的配方基质,年产能约20万立方米。


▲沃植育苗基质


由于较早进入基质生产领域,沃植农林在技术和配方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上大观拥有自己的花卉生产基地,基质产品可以率先试用,成熟后再进行市场推广。沃植总经理冯军礼说,除了通用基质,他们会根据客户需求单独定制配方,减少用工量和管理成本,一些配方已经优于进口基质。现在他们的重点,一是根据作物需求和客户种植习惯,进一步优化配方;二是开发功能型基质,比如在基质中加入生物菌剂,满足特殊需求。同时,由于消费降级引发种植者对成本敏感,开发成本相对低、效果相对好的基质,加强可替代材料的研发。


在冯军礼看来,泥炭替代材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欧美大力研发推广的木纤维为例,可以提升基质透气性,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材料,但在国内仍处于摸索阶段。木纤维相比泥炭在持水力和通气性上不同,而且碳氮比较高。不过通过研发,添加肥料可以改善这一现象。


虹越代理发发得、维特等进口泥炭品牌多年,同时进口椰糠、椰块等原料在国内销售。2006年,虹越董事长江胜德主编了《现代园艺栽培介质》一书,以产业为导向的编辑思路,在当时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基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角度。这本全彩印、颇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出版至今已有10余年,仍有不少种植者在使用,甚至见到影印版流通。今年虹越将在提升准确性,增加新的使用案例后再版此书。近年来,他们在浙江海宁总部设立了标准化基质生产工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随着容器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质在花卉、中药材、烟草和水稻等领域的需求量都很大。”上海虹越花卉销售总监姜日明介绍说。



虹越配方基质早期主要应用在容器苗上,后来随着种子种球贸易的增长,开始在辽宁、福建、云南、山东等地推广百合盆栽等球根花卉基质,再后来提供草花基质。目前,供应的基质涵盖球根、草本的须根类、红掌的肉质根类等不同植物,根据不同根系形态、种植周期、生产环境、灌溉方式等调配原料比例,并且加入短期或中长期肥料。在适配品种上,虹越更倾向自有产品,如各种球根花卉,“庭院三宝”绣球、月季、铁线莲等。“20多年来,虹越对众多植物品种进行了生理习性研究,可以因地制宜调整配方,目前可提供的有两三百个配方产品。”姜日明说。虹越在成都、武汉、上海、北京、泉州、昆明、广州等城市设立了园艺技术服务站,有专门的团队在田间地头工作,测试基质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变化,如何调配基质辅助植物长势更好,让种植户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他们同样注重可替代材料的研发应用,目前的产品中,泥炭约占原料总量的50%、椰糠占20%~30%,其他材料有发酵稻壳、树皮、有机堆肥、珍珠岩和蛭石等。


浙江苔盛是国内较早参照国外模式生产栽培基质的企业,制定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长期供应30多种配方基质,他们定位于专用配方而非通用配方,适用于花卉、容器苗、家庭园艺、月季绣球4个方向,70%的原料为进口。泥炭主要来自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椰糠和椰壳引自印度和斯里兰卡,并从荷兰引进控释肥和基质启动肥等。“与进口基质相比,我们在生产工艺上没有差异,差距主要体现在还未达到欧洲全自动化的包装产能。”苔盛总经理段李青介绍。在他看来,国产基质行业有很大优势。比如本土原料的开发应用,将修剪下的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作基质化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原料成本。“进口泥炭受政策、海运成本等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其他原料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实现稳定供应。”段李青说。


未雨绸缪  提前布局


未来10~20年,国内泥炭需求仍将迅速增长。而近年,主产地欧洲在外部环境及政策等压力下只能维持现有产量不变甚至减少产量,未来国内市场将很难从欧洲获得足够泥炭供应,而且成本将越来越高,必须未雨绸缪。


孟宪民建议,上游的原料引进企业要积极争取更多资源,从单打独斗转向集采集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出国买矿开采,尤其是东北亚地区,运输成本低。要改进泥炭开采方式和技术,开发新设备和新工艺。中游泥炭深加工企业要向定制化基质方向发展,甚至走向智慧技术阶段,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扩大泥炭的应用领域,除基质外,泥炭在土壤改良、矿山修复、城市立体绿化等方面潜力巨大。


▲设施农业的发展让栽培基质需求量不断攀升


寻找可替代材料无疑是未来的方向。然而不是简单的材料替代,需要匹配技术解决方案。“以在欧洲流行的木纤维为例,国内还要深入研发配套使用技术,用户在育苗阶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肥水如何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王丽说。


“椰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泥炭,但目前的利用率还不高。”杨子汉说。他认为,印度椰糠产业链较为完整,市场开发空间小。印度尼西亚椰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椰糠出口量很少,产业开发有很大空间。


在纪震看来,对于种植户来说,更改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往往预示着较大的风险,除非有同行成功的先例,能明显降本或提质。基质推新需要头部企业来引领。


基质研发创新任重道远。正如姜日明所说,基质推新不仅是产品的推新,在后续服务、指标的测量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完成。只有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如何根据基质性能采取合理措施,让产品与种植习惯匹配,种植户才愿意跟随供应商的步伐更换产品。行业未来需要教育引导,基质企业本身也要在原料稳定供应、配方工艺完善、服务和物流配送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才能避免行业内卷,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下即可订阅: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748545669396

推广

点击在看

分享此文吧↓↓



中国花卉园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中国花卉协会主办,创刊于2001年1月份,《中国花卉园艺》杂志以“宣传行业政策,研究行业理论,引导大众消费,促进行业发展”为宣传理念,突出指导性、知识性及实用性,融政策、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为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