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少用“的、了、也”,你的语句水平更上一层楼

文化   2024-11-19 06:15   江苏  



少用“的、了、也”

作者:莫眲Mone


    写作,追寻精准、生动且富有韵味的表达,若想让语句水平更上一层楼,有几个词需要格外留意——“的”“了”“也”。“的、了、也”这几个常见字眼,虽平凡却容易被过度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句的流畅与优美。尝试减少使用,或许会发现文字世界别有一番洞天。

    一、“的”字。

    这个在日常表述中频繁现身的小角色,常常成为行文时不假思索的选择。“美丽的花朵”“湛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这样表达固然能够传递基本信息,却因过度依赖而显得有些平淡无奇。“的”,这个常见的结构助词,有时会让语句显得拖沓和臃肿。当尝试减少“的”字运用,语句便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紧凑与力量。比如,将“美丽的花朵”改为“美丽花朵”,“湛蓝的天空”变成“湛蓝天空”,“温暖的阳光”成为“温暖阳光”,瞬间让词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仿佛它们原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需“的”字来加以区隔。

    过多“的”字,就像密布在锦绣上的赘疵,虽不致命,却足以影响整体的美感。比如“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若能写成“那是一个阳光明媚早晨”,语句顿显简洁明快,少了一分拖泥带水,多了一分干脆利落。再如“她有着一双美丽的眼睛”,改成“她有一双美丽眼睛”,丝毫不减其魅力,反而更具冲击力。

    二、“了”字。

    如同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标记着事件的完成与结束。然而,过多的“了”字有时会让文章节奏变得拖沓。“我吃了饭”“他走了路”“风停了”,这样表述虽然清晰明了,但总觉得缺那么一丝韵味。倘若摒弃这些“了”字,改为“我吃饭”“他走路”“风停”,语句便会显得简洁而有力,仿佛有一种内在张力,吸引读者感受那未被言说的余韵。

    “了”,这个看似轻巧的助词,在不经意间也可能成为语句流畅性的阻碍。频繁使用“了”,容易让叙述变得平淡无奇,失去应有的张力。“他吃了饭就去睡觉了”,若变为“他吃完饭就去睡觉”,是不是更显紧凑和自然?“我完成了作业,然后出去玩了”,调整为“我完成作业,然后出去玩”,节奏明显加快,更能传递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三、 “也”字。

    在表达并列或补充关系时,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过度使用,会让句子显得啰嗦且缺乏重点。“我喜欢读书,他也喜欢读书”“今天天气很好,明天也应该不错”“这件衣服很漂亮,那件也很美”,当省去这些“也”字,变成“我喜欢读书,他喜欢读书”“今天天气很好,明天应该不错”“这件衣服很漂亮,那件很美”,文字会变得更加干净利落,读者注意力能够更集中地聚焦在主要内容上。

    “也”,这个常常用来表示并列或补充的词,用之不当,可能会让语句显得啰嗦和缺乏重点。“我喜欢读书,他也喜欢读书”,精简为“我喜欢读书,他同样喜欢”,既保留了原意,又使表达更精炼。“今天下雨了,明天可能也下雨”,倘若写成“今天下雨了,明天可能同样下雨”,语义未变,但语言更简洁有力。

    于是,在写作中减少这三个词的使用,仿佛是在为文字瘦身,去除多余的脂肪,展现出其紧致而有力的肌肉线条。这并非是要完全摒弃它们,而是要更加审慎地运用,让每一个“的”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了”都画龙点睛,每一个“也”都不可或缺……

    1.少用“的”,需要锤炼词汇,寻找更精准的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以“红色的花朵”为例,若能写成“嫣红花朵”或“绯红花簇”,不仅减少“的”字,还让表述更具诗意和美感。这要求在词汇中不断探索,挖掘那些更具表现力的词汇组合,让文字在简洁中绽放光芒。

    2.少用“了”,则需要改变叙述的节奏和方式。不再依赖“了”来标记动作的完成,而是通过更生动的描写和更紧凑的结构来展现。比如“他看到了那幅画,感到十分惊讶”,可以改写成“他看到那幅画,顿时惊讶万分”,用“顿时”和“万分”取代“了”,更能传达出瞬间的强烈感受。

    3.少用“也”,意味着要更加注重语句的主次和逻辑关系。不是简单地用“也”来罗列相似的内容,而是通过巧妙的对比、转折或递进,表达更具层次感。例如“他努力工作,我也努力工作”,换成“他努力工作,我亦不遑多让”,不仅避免“也”的出现,还提升了语言的格调。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大师们对这一技巧的娴熟运用。

    在诗词世界里,古人早已做出典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的”字修饰,却以简洁而生动画面直击人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了”字点缀,却将那份闲适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没有“也”字陪衬,却传递出深厚而真挚的情谊。

    在现代文学殿堂中,众多优秀作家也以其精湛技艺展示少用“的、了、也”的魅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清新质朴,极少有“的、了、也”的冗余;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平淡中蕴含着深厚韵味,简洁语句中不见“的、了、也”频繁身影,却能将生活美好与温暖传递得丝丝入扣。

    再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简洁的表述,“的”字用得极为克制,却将翠翠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当尝试实践这一原则,会发现写作变得更具挑战性,也更有乐趣。起初,或许会觉得有些束缚,但随着不断练习,会逐渐领悟到简洁之美的真谛。

    比如描绘一场秋雨,我们可能会写“这是一场寒冷的秋雨,打湿了大地,带走了最后的温暖,让人的心情也变得低落了”。而当我们有意识地减少“的、了、也”时,或许会变成“这场秋雨寒冷,打湿大地,带走最后温暖,令人心情低落”。后者显然更具感染力,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秋雨的萧瑟。

    又比如叙述一次旅行经历,“我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若精简为“我走过诸多地方,赏遍美丽风景,尝尽当地美食”,是不是更能让人感受到旅行的丰富与精彩?

    少用“的、了、也”,是对语言驾驭能力的一种磨砺,是通向更高写作境界的一道阶梯,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而非数量,更加追求表达的效率与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语言潜力,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用更精炼、更有力的语句,书写内心万千世界。

    每一次的写作中,都怀着对简洁的敬畏,对完美的追求,慎用“的、了、也”。文字如潺潺溪流,清澈流畅;如烈烈长风,劲吹万里。都能以精简为刃,斩断繁琐枝蔓;以精准为笔,描绘绚丽画卷;以精彩为墨,书写不朽篇章。

    在少用“的、了、也”的修炼中,焕发出更加耀眼光芒,成为传递思想与情感的艺术瑰宝。所以,亲爱的写作者们,勇敢地挑战自我,摒弃那些不必要的词汇,用最纯粹、最有力的语言,诉说故事,抒发情感,展现写作的智慧与才华。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像作家一样写作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