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RFS上的论文《为什么银行股在疫情期间崩盘?》。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银行业大幅增加了对非金融企业的信贷额度支持。这一趋势在新冠疫情初期导致风险集中爆发,因为大量企业在资本市场冻结的情况下集中动用信贷额度,以弥补流动性缺口。这种前所未有的流动性需求导致银行资本受到巨大压力,进而引发银行股价大幅下跌。该研究旨在探索疫情期间,信贷额度的动用与偿还如何通过影响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状况来影响其股价,并进一步影响其金融中介功能。
研究首先从公开数据中收集了美国147家大型上市银行的数据,包含这些银行的信贷额度、资产负债表流动性、批发融资和资本状况等关键变量。研究通过构建“流动性风险”指标,将银行未动用的信贷额度、批发融资和现金流动性结合起来,衡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随后,采用横截面回归模型,以银行股价超额回报为因变量,流动性风险为主要自变量,控制了资本充足率、非盈利收入、资产质量、存款/贷款比率等因素,分析流动性风险与银行股价下跌的关系。研究还进一步区分了“资本渠道”和“流动性渠道”,即信贷额度的动用会占用银行的资本,使其无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更高收益的业务;而信贷额度的偿还则可以释放资本,为银行带来流动性缓解。此外,论文还使用了对COVID-19重灾行业(如能源、航空等)的行业暴露数据和不同的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流动性风险对股价的影响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疫情初期,大量信贷额度的动用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股价显著下跌;而在疫情得到控制、企业偿还信贷额度之后,银行的资本压力有所缓解,股价部分回升。研究首次提出了“双向信贷额度渠道”理论,指出信贷额度的动用与偿还分别通过资本锁定与流动性释放对银行的股价产生不同影响。论文建议,监管机构应在银行压力测试中考虑信贷额度动用风险,以确保银行在未来类似系统性风险中的稳定性。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