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529年),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年间,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因此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经典,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与孔子、孟子、朱憙被后世学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他的家训浓缩了古人家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王守仁留下的作品中,并不太引人瞩目但蕴藏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的《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全文虽然只有 96字,却无处不散发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光辉。
《示宪儿》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示宪儿》译文: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要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带;如果带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分析: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在王阳明看来勤读书是为了致良知,他教育后人读书要发明本心。在日常生活中,王阳明认为教育孩子,要顺应孩子天性,不能过于严苛死板,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孩子读书,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潜移默化他的影响他们自身。而王阳明对于个别族人不听管教、不服从家规的行为也提出了批评,对此进行教育。
王阳明不仅要求后人勤读书,还要求其“修身明德”。王阳明家训第二条“要孝悌”,体现了王阳明对孝悌的重视,他认为孝悌是人的根本,希望后人做到“遵循礼仪、饮食有节戒游立志、律已宽人”等要求,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学习发掘“谦恭、诚实、慎独、尊重”等美德,明悟自身所拥有的良知,朝着圣人之德不断前行。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反应了王阳明强调修养本心的重要性,其要求后人应“做人在先”。这几句家训也是王阳明自身经历的体现,王阳明曾经被锦衣卫追杀,更是遭受了乡民的偏见和攻击。但是他选择了善良,教会当地乡民读书,耕种,帮助他们治病,建房子。很快,王阳明便得到了乡民们的信任,成为他们口中的大善人。他根据自身经历,教育后人应该心存善念,做善事做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