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报告】大禹文化与村落民俗 ——禹城市市中街道秦老庄村田野调查报告

体娱   2024-11-06 22:08   山东  

作者简介














王凯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大禹治水传说对中华文明来说意义非凡,也是中华民族一份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9月2日至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师生一行,前往传说中大禹“一箭定海疆”的功成名就之地——禹城市进行田野调查。此次调查共分为三个小组,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刘铁梁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浩的带领下,第三小组成员徐嘉抚、马文晴、王凯歌前往禹城市市中街道秦老庄村入户访谈。本报告结合访谈及相关文献资料,旨在发掘村落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展现村落文化与大禹文化的联系,以期为禹城市文化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秦老庄村基本概况


秦老庄村位于禹城市老县城的西南位置,1974年前后禹城县直机关由旧城向火车站附近搬迁,秦老庄村也慢慢成为禹城市区的一部分,目前属于禹城市市中街道。该村约700多户,以姓聚居集,其中70%为秦姓,据村民所说是由山东诸城迁至当地;另有张、王、赵、李、梁、聂等姓氏村民。解放前秦老庄村均姓秦,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杂姓居民是20世纪五十年代在禹城火车站附近做生意以及部分逃难来到秦老庄的50年代土地改革,这些杂姓村民分得土地,在秦老庄村定居,至此秦老庄才从原本的独姓村成为现在的杂姓村。


据了解,之前秦老庄村村民大多数都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纪六七十年代,该村人均1.2亩地,主要种植苞米、小麦、地瓜等农作物;由于秦老庄土地不同于周边的白土地,为“黑土地”(胶泥地,不同于东北的黑土地),因此并没有种植德州市大多数地区种植的棉花这一农作物。另外还有一些村民以从事货业运输、铁路装卸货等职业为生。而到目前,秦老庄村内可种植土地仅剩60余亩,以往的农业用地都已变成周围的商业场所,该村多数村民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


秦老庄村从事经商年数较久,20世纪纪初禹城站开始修建,该车站与秦老庄相距仅1.5公里,秦老庄村之前也因被叫作做“车站”。火车站的修建给当地带来了逢二逢七的“车站集”,也给秦老庄村村民带来了经商的可能;除近火车站外,秦老庄村还靠近京沪干线,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该村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之后,由于秦老庄附近已没有地方为车站集提供举办场所,车站集已搬至禹王大市场。


2002年8月起,秦老庄村开启商城改造工作,如今该村已经完成改造及拆迁工作,村民均得到就地安置,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普遍生活水平优于周边村庄。


二、村落风物、传说记忆


(一)记忆中的秦家家庙与禹城城墙


1.秦家家庙


秦家家庙曾是秦老庄村最大的庙宇,当时庙中还立有大石碑。据秦世友、秦加银等老人讲述,小时候都曾去过家庙,“大跃进”进时期,家庙充当“伙房”的功用,年纪稍大的秦老庄村村民都曾在此吃饭喝粥;虽然当时会在家庙喝粥,但去家庙祭拜祖先却仅限于春节。老人们关于秦家家庙的记忆虽有很多,但家庙“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遭到破坏,后来被挖坑埋到了地下,如今已无迹可寻。


在当地一些老人看来,虽然这座家庙早已不复存在,但逢年过节他们仍会估摸着找寻家庙的旧址,到附近烧纸以供奉祖先,传递思念。如今,一些村民的家中有请来的家堂,在以往需要上家庙去供奉祖先的节日,他们会在家中用祭拜家堂、纪念祖辈的方式来替代早先的去家庙祭拜。


2.禹城城墙


秦老庄村位于老县城的西南位置,老县城曾有城墙,禹城一中附近就是老城墙的南门位置。城墙的建造材料为白灰土,外观基本为方形,南北长约五华里。受访的老人对于城墙的印象比较深刻:


王凯歌:城墙是什么时候建的你们知道吗?


秦加银:那咱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时说这上边能走大车,五米多宽。


秦世友:上岁数的说能过车,那种有木头轱辘的车。


王凯歌:那城墙是什么时候拆的?


秦世友:我上学的时候还有,70年吧还有。


秦加银:城墙拆的话,后来正好修路,正好这是南街的路就把它给取(缔)了。实际上这个墙是拿白灰土打的,很结实。


王凯歌:那就是因为修路城墙被拆了?


秦加银:对,路是改革开放后修的。75年的时候我印象里这一半还有城墙,我们那时候上学要从城墙边走过去。


王凯歌:那另一半是怎么被拆的?


秦加银:那时候没用了,一风化,也没人修。


老城墙虽然已经拆除了几十年,但在访谈中老人们对于城墙带来记忆却是清晰、怀念的,他们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城墙内四个行政村的分布情况、这些村落所拥有的土地与村落之间的距离等细节,通过他们的言语甚至能够再现多年前禹城老县城的街景旧貌。


(二)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


此次调研的目的地禹城,相传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有禹王亭博物馆、具丘山、禹息故城等与“大禹”有关的风景名胜,因此在调研中询问访谈对象是否熟悉大禹治水相关传说的具体情节,虽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但仍获得了一些在当地流传的关于大禹及其他与水这一物象相关的民间故事,并了解到该村有位叫秦世森的老人,曾多次讲述过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民间传说。


1.禹王锁蛟龙


相传早先在禹城有口井,井内锁着蛟龙。远古时候,大禹在禹城平治洪水时,在具丘山上打败了东海龙王,迫使龙王退水千里。龙王回到东海龙宫后,终日闷闷不乐,认为败在凡夫俗子手下于他而言是奇耻大辱。龙王的大太子见父亲如此,悄然离开龙宫,决心要斗败大禹。大禹与其手下应龙回到了禹城,在徒骇河与龙王大太子相遇,此时徒骇河掀起了触天的排浪,空中出现了云雾,一条青龙借云雾的掩护向大禹扑来。应龙见此毫不犹豫前去迎战,两条龙斗得难解难分,大禹怕应龙吃亏,将舜奖给他的玄珪祭起来,一道墨光向蛟龙击去,蛟龙被击中后昏死在水面,之后浓雾消散,河面恢复平静。在禹的指挥下,附近的村民用绳索把蛟龙锁在徒骇河北岸的古井中,因仍担心蛟龙醒来后作怪,村民在附近修了一座庙宇,大禹帮助他们请来了掌管四海、河流的女神湘君和湘夫人前来坐镇,使蛟龙不敢轻举妄动。醒来后,蛟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决定在此伏罪修炼,后来他将其苦练的内丹留在井中造福村民,自己返回了东海。后来一只毒蝙蝠跌入锁龙井中,泉水遭到破坏,人们也不敢饮用井水,只得把这口井填平。建国后,当地兴修水利,徒骇河拓宽,锁龙井也不知被移到了哪里。


在调查中发现,秦老庄村村民关于禹王锁蛟龙的故事只知道大概,对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以及锁龙井的位置,该村村民并不是非常熟悉。


刘铁梁:咱们这个市大禹文化作为标志性文化树立起来,那么咱们过去对大禹是不是那么熟悉?就大禹的故事,你们小时候熟悉吗?


秦吉坡:不太熟悉。这个传说有个井,上面有个铁链子,锁住蛟龙。


刘铁梁:这个井在哪?


秦吉坡:没有了这个井。


秦加银:大殿,禹王大殿。


秦世江:上次文化馆长讲了禹王大殿的故事。


刘铁梁:这个讲故事的是咱们村的吗?


秦世江:是的,他是文化馆馆长。


刘铁梁:他叫什么名字?


秦世海:秦世森。他知道得比较多点。


2.姊妹钟


当地流传着被水冲来的铁钟的故事。据说最初有两个钟,一个是铁钟,另一个是铜钟,两个钟为姊妹钟,后来发大水铁钟冲到了禹城,铜钟被冲到了济宁。据村民所说,该钟现在被安置在禹城一中,且当时传说铁钟每响一次,老县城内四个村就会有一位村民去世。但9月3日上午在黎济寨进行田野调查时,黎济寨村民表示在禹城一中挂着的钟上刻有“黎济寨”的名字。两个村的说法有所不同。


9月3日下午,第三组成员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禹城一中。禹城一中放置铁钟的亭子外有关于“泰禹晓钟”的文字说明,证明该钟是金代黎济寨村民集生铁铸成,最初置黎济寨永庆寺内,后因战乱而移至泰禹楼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庙毁楼塌,古钟被运至禹城一中进行保存。


据《禹城县志》记载,“铁钟,金泰和二年(1202年),铸于禹城县黎济寨村,重两吨多,高1.85米,腰围4.5米,底周长4.9米,下唇厚8.5厘米,中部厚2—3厘米。钟顶有二龙盘踞挂头,挂头高52厘米。钟身铸有纭纹点线八卦图以及‘大金国山东济南府禹城县黎济寨铸钟,大鉴传信’等字。”经县志与禹城一中“泰禹晓钟”证明,此钟是禹城本地铸造,并非被大水冲到禹城的,而姊妹钟的传说可能是与其他故事融合而成,或许是秦老庄村民在传播故事的过程中给予了禹城当地的铁钟以传奇色彩,但故事的最初并非当下在秦老庄流传的版本。


在调查中发现,秦老庄村所流传的民间传说,虽然受众基数较大,但他们对于故事的具体情节及故事真实性并不了解与深究,仅有像秦世森那样的文化工作者比较清楚相关故事的内容,可见当地民间故事的传播目前主要依靠乡村文化能人的宣传。


图1 泰禹晓钟(王凯歌/摄)

     图2 金代铁钟(资料)


三、秦老庄村的风俗习惯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秦老庄村关于祭拜祖先、生儿育女、庆祝丰收、春节拜年等活动都有比较特别的仪式,体现该村村民的重视祖先、农业的思想与集体认同感;同时发现一些与当今时代潮流不符的形式、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祭拜祖先


1. 祖先的“请”与“送”


秦老庄村祭拜祖先的时间与多数北方村镇无异,集中在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四个节日。早先秦家家庙未遭到破坏前,村民在春节当天要去家庙祭祀祖先牌位,如今没有家庙后,村民则在家中供奉家堂;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则上坟烧纸以祭拜祖先。


秦老庄村格外重视传统礼节,在春节祭拜祖先时,分别有“请”和“送”祖先的方式,且有相对确定的时间限制。


王凯歌:那大年初一除了供奉祖先以外,还有别的特别的吗?


秦加银:初一必须把祖先还得送回去,三十请来,初一送回去,走个形式。


王凯歌:那这个请和送都有什么仪式?


秦加银:请的时候到那烧烧纸,点着香拿着,叫着老人往家来。


秦世友:在家烧了纸之后,拿着香再送回去。


王凯歌:那请和送分别是什么时间点?


秦加银:三十下午请来,初一下午送走。


除此之外,过去将老人“请”回家后,还要及时在家门口放上一根挡棍,这根棍子不挡自己家的鬼,专门拦着无处可去的孤魂野鬼、凶神恶煞等,使自家祖先能够在家中安心待着。“请”“送”祖先的仪式是对祖先的崇敬与思念,挡棍这一行为更是村民对祖先的爱护,以也表现了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时对鬼神之说的迷信。


2.仪式中的饺子


据了解,秦老庄村村民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坟祭拜祖先时,都会提前在家包好饺子带到坟前,烧香、磕头、摆上饺子供奉。饺子的数目必须要是单数,13或15个,但一般都是15个,15个饺子分成三盘携带,一盘为五个,寓意是带给三代宗亲。据秦世友所说:“关键是三盘。现在都提着一盘饺子去了,其实应该是三盘。”[ 同上。]可以得知,目前带饺子去上坟的程序在一定程度被简化,人们图省事一盘带到坟地去,而不在意旧时“三个盘子给三代宗亲”这一概念。


(二)看男孩,看女孩


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习俗中,有给刚出生的小孩儿过“十二晌”的风俗,即把新生儿出生后第12天当做“小满月”来庆贺,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探视和祝贺。而秦老庄村却不如此,该村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女孩正常按照12天过小满月,而男孩要提前一天,在11天过小满月,问及原因,秦加银说:“看小子高兴!早看一天。人家生小子高兴,传宗接代的那个小子,喜欢嘛,11天不就等于是12天了。”


当天来的亲戚朋友是关系更为亲近的,人较少,和满月一样来客随礼、主家请客吃饭。小满月过完之后,满月酒还要举办,邀请的范围更广,亲朋好友及四邻来探望孕妇和新生儿。


男孩看11天、女孩看12天的做法,是以往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在访谈中,秦加银提到现在生男孩没有生女孩好,代表了当代老人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转变,这可能与当今移风易俗、摒弃旧观念、拥抱文明新风的大力宣传有关,有可能与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某些考量有关。


(三)“丰收囤”


秦老庄村虽然经商年头较久,但仍留有一些庆祝农业丰收的活动,打囤就是该村期盼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一种节俗活动。二月二当天,村民们会提前找一根线做圆规,用锅底灰做笔,转圈画圆形做“囤”,绘制成粮囤样;圆圈外画上楼梯,象征着粮囤的梯子和储粮入口,梯子这一物象也不免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秦加银:就是准备好囤,等打粮食的时候防着。那是迷信,不过那也是人民祝福丰收,把盾牌弄好了咱收粮食。现在都是走个形式了,现在还有画的,但很少。


秦世友:以前有人还在他们家画两个大圈,现在咱没见过了。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画丰收囤这一节俗活动,代表着在需要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过去,风调雨顺、粮食的丰收与囤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望与期待。如今过去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现实,秦老庄村村民不再为吃饱穿暖而担忧,因此也很少有画粮囤的了,打囤这一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四)团拜


由于“起来一早晨的,拜年的络绎不绝,照应不过来”,因而秦老庄村有不同于其他村落的拜年形式,自2015年起,在秦加银的组织下秦老庄村开始实行“团拜”的形式,团拜有固定的场所:


王凯歌:那咱前面说的团拜在现在的哪个地方?


秦加银:西商城。最初相当于就在我家,拆的时候到路中间,被扶起来了。


王凯歌:那这棵槐树多少年了?


秦加银:200多年了。


王凯歌:那在附近还有讲话,附近是还有空间吗?


秦加银:有,正好是个石头道。


村民们提前约定好大年初一早上拜年的时间,一般都是七点,全村都在大槐树下汇合,说个过年话。槐树一边坐长者,另一边坐小辈,村里的长者、干部在活动上作发言,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但团拜这种形式的出现并不等于秦老庄村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形式,集体的拜年仅仅是为了减少因家中客人过多,没法照顾所有人的情况出现;关系比较亲近的亲友之间除团拜外,仍会上门拜年。另外,秦老庄村虽是以秦氏为主的杂姓村,但其团拜活动并不排斥其他姓氏的村民,而是全村性质的活动形式,外姓村民随其祖辈称呼秦姓村民,慢慢地也就跟着秦姓辈分续喊下来了。


团拜这一集体庆贺春节的活动形式,几年来仍能够在秦老庄村正常举行,是全体村民对集体充满认同感的体现;同时团体拜年会这一性质的活动,对于凝聚村民、建设和谐村庄也产生着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一种移风易俗的表现。


四、根脉的传承:秦家家谱


秦家家谱共有两部,均为李苦禅艺术学校秦世强投资刊印,第一部为民国三十年修订版;第二部在1997年由秦吉坡主张续谱,于2021年刊印。据家谱显示,此村秦姓是从山东诸城到秦老庄村来的,且据村民所说,他们并未去诸城寻过亲,民国30年的族谱于他们而言就是根,这份家谱与山东诸城的秦氏无关;中间迁走的一些家族成员之后也已单立谱。因而秦老庄村的秦家家谱仅涵盖在秦老庄生活的村民情况,与该村以外的其他秦姓并无关联。


秦家家谱的辈分以励志词句排序,其每个字辈都包含着长辈对亲族的祝福与对晚辈的期待。在翻阅家谱时,发现两本家谱之间有些字的写法与访谈对象自述有分歧:


刘铁梁:家谱上显示的是嘉年华的“嘉”,汝善可嘉吉世玉庆。他这个辈分都是有讲的,安居乐业,守正为德,存心仁义,学本斯文,都是正经的词。第二个谱里,积累的积都改成吉祥的吉了。


秦加美:就跟懒的都写世界的世。


刘铁梁:就是写习惯了,新族谱不得不依从现实情况,要不这户口本都得改。


秦世海:对,就这个意思。


刘铁梁:两个族谱的世都还是一个世。您户口本用的是哪个加?


秦加美:加减的加,不用那个嘉。


由此可见,秦家家谱中某些辈分的字与现实生活中村民们使用的有所不同。某些字虽然依照现实原因有了少许的改变,但秦老庄村村民对于家谱的认同并没有改变,依然认为家谱是他们的“根”。


五、结语


大禹治水传说因时代久远,其传播主要依赖书籍和乡村文化能人的口述,但大禹精神已然融汇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展现在底蕴深厚的民俗活动之中。位于禹城市中心的秦老庄村,仍有家庙、家谱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村民十分重视礼节,注重祭拜祖先、庆贺新生儿诞生以及岁时节日时的仪礼活动,体现出当地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并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做出适宜的调整,展现出新的时代风尚。


附录:主要访谈对象信息


访谈地点:禹城市市中街道秦老庄村村委会。

秦加美,77岁,原村委会副主任。

秦吉坡,83岁,原支部副书记。

秦世海,71岁,党员代表。

秦加银,67岁。

秦世友,71岁,原村委会主任。

秦世江,62岁,时任村支部书记。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原文来源:《百脉泉·山东禹城市大禹治水传说田野调查专辑》第39期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有温度的田野


禹城在线服务
禹城在线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