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非常有幸这个暑假可以参与刑法暑期案例研习公益课程。鉴定式、论辩式、实务式三个阶段的课程各有侧重,很好地锻炼了我按照一定逻辑和顺序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反说理的论证能力、阅读梳理实务案卷的能力。
第一阶段的鉴定式案例分析课程,老师们系统性地教授了不同形态犯罪的鉴定框架。通过案例演练,我对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鉴定式分析框架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尤其是之前较为生疏的过失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审查模式。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得益于徐然老师的引导以及组员的交流,我发现自己的作业对于罪数竞合问题的讨论是有所欠缺的,并且在分析案情进行设问时存在主观预判断的情况。棒球案中,对于李四经常酒后殴打王五的行为进行审查时,我想到了成立故意伤害犯罪以及虐待罪的可能性,但并未一一审查。而是简单地认为此处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从而只审查了是否构成虐待罪。
第二阶段的论辩式案例分析课程,主要讲授的是如何围绕争点展开对抗式论证。关于如何进行说理论证,老师们具体讲解了“立论-驳论-辩论”的方式,这让我深受启发。此前,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说理论证薄弱的问题。论证观点时,常常只停留于立论部分,缺少进一步的驳论和辩论。通过此次训练,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说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阶段的实务式案例分析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训练大家面对实务案卷如何进行事实认定以及规范论证。相对来说,第三阶段的课程是难度最大的。在阅读100多页的案卷时,我有种在纷繁的证据海洋中迷失方向的感觉。不少供述以及证人证言是相互冲突的,需要对核心证据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作出判断。再通过证据的对比印证,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锁链。关于具体应该如何操作,老师们分享了不少经验,例如,在进行事实认定时,应优先审查物证,书证主观色彩较浓、具有一定迷惑性。
三个阶段的课程干货满满、十分充实,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此次课程的收获,那一定是“积累”和“突破”。专业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的积累,使得我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线上辩论的经历则是一次走出舒适圈的突破。在之前的类似场合中,出于不自信等原因,我习惯于做一个倾听者,鲜少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与大家进行交流。感谢徐然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对我的鼓励与包容,使得我有勇气去突破自己。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克服内心的恐惧,去不断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也许才是对抗焦虑、内耗的最好办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不会在忧虑与彷徨中变得明晰,机会也不会在踯躅与徘徊时降临。克服困难,勇敢追寻,才是寻找答案的唯一途径。
▼ 推 荐 阅 读 ▼
R E C O M M E N D
来稿请至:xingshifapanjie@126.com
欢迎各种面向刑事司法实务的文章向公众号投稿,我们将择优刊登于《刑事法判解》的纸质刊物,为作者提供网络传播和纸质发表的双重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有效的实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