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重峦叠嶂,堆青拥翠,苗乡、侗寨、水舍隐现其间,江水清澈纯净,古榕翠竹倒映……这是黔东南州境内“三江”江畔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也是全州推行河湖长制,改善水环境的生动缩影。
1-8月,全州42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其中国控断面20个,均值达Ⅰ类水质断面6个、Ⅱ类水质断面14个,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1-9月水环境质量黔东南州在全国排名第六位,保持全省排名第一。这是全州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结果。
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构建“五个体系”,将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今年黔东南州出台全国首个县域间“双向”补偿的横向生态补偿办法——《黔东南州沅江(清水江、㵲阳河)柳江(都柳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具有开创性、激励性意义。
高位推动,高效运转。黔东南州成立以州委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高效运转,一体推进全州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出台制度,多方监督。先后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黔东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细化措施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地位更加凸显。
严格考核,全民参与。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情况纳入《黔东南州县(市)综合目标绩效考评办法(试行)》《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黔东南州州管干部实绩民主测评办法》重点内容,持续深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
统筹治水,坚持城乡一体。联合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扎实开展企业污水排放和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等问题,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和覆盖水平。目前已完成69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管控、3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4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
精准治水,突出科技创新。运用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全州20个国控、22个省控断面水质,精准掌控水体状况,确保水环境安全稳定。
重点治水,联合高校治理。黔东南州坚持多方合作,邀请华南理工、贵州大学等高校教授开展研究,制定符合黔东南实际、最大限度减少破坏的修复方案,切实打造黔东南生态修复路径样板。
全州共划分86个水污染控制单元,实行水环境质量清单化管理,运用“贵州省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系统”“黔东南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等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州水生态环境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的智能化管理。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行动,黔东南闻令而行。出台《黔东南州长江流域天然水域垂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黔东南长江流域天然水域禁捕联动机制和长江流域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
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黔东南州“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落地,2023年新增进入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项目10个、总投资38940万元,申请中央水专项资金34472万元,入库项目数全省第二位。
建立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河长制、专项资金项目等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清单台账,实现清单化推进、台账化管理、常态化调度,强化提示、通报、预警和督办等措施,推动任务落实,阶段性完成省2022年下达4个水源地保护资金项目(剩余1个按合同约定推进),国家清单黑臭水体整治任务2个均已完成。在2023年省河(湖)长制“一河一考”考核中获得满分100分,为优秀等次。㵲阳河(黔东南州段)、清水江(黔东南州段)获得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命名。
如今,黔东南州正在形成“党政齐抓、部门联动、上下共管”的河湖长工作格局,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依法治河,全方位整治水生态环境。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围绕巩固水环境质量,聚焦问题,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农村水环境治理、地表水联防联控、入河排污口溯源监测及整治工作,保护好一方碧水,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不断厚植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图/余天英、吴鹏程、朱守香)
编审:铁 源
统筹:杨光能
编辑:郭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