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香艳又养眼

体娱   2024-11-25 10:29   广西  


华丽是视听,讽刺是寓意。

华丽为表,讽刺为里,二者融合交织,奏成一曲华彩乐章。

璀璨夺目,针砭时弊。


讽刺娱乐至死,批判纸醉金迷。


香艳养眼又好听,可以翻来覆去的欣赏——


芝 加 哥

Chicago(2002)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强大的歌舞,刺激的情节,美艳的女主,幽默的台词。


但隐藏在这层华丽外衣背后的另一面,是社会与时代,人性与环境,法律与道德,智慧与冷静。


不得不感叹这层外衣实在太过华丽,华丽到让我惊异,赞叹,着迷,直到恶心。


像是张爱玲的话,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而在它细密的绣花纹路里爬满了可恶而顽固的虱子。


而这些虱子就是我们要去发现的丑陋的真相,亦或者并无丑陋可言,因为我们本身也可能是这华丽的大袍上默默爬行的无数虱子中的一只。



当你发现你和你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你就宁可麻木并忘却了,而万一如果有一天默默爬行的你忽然抬起头来看见了这巨大而腐朽的袍,看清了自身和周围的丑陋,那就是最大的讽刺,是嘲弄。


深刻而露骨,戳破了浮华而乖张的外衣,如一把探出的血刃。



开片一曲火热狂放的“还有那爵士声”把我们带到1929年的美国芝加哥。


而当时的社会是这样的:“上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禁酒,芝加哥以黑帮当道闻名,在美国通俗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30年代的中国上海。


当时黑社会主要以偷运酒为主。那是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大萧条来临之前,整个城市弥漫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气氛。



如今爵士乐是高雅的象征,全世界的唱片公司都把它归在古典音乐类,但在爵士乐全盛的1920年代,它属于反叛音乐,如同50年代的猫王、60年代的披头四,70-80年代大陆的邓丽君,是“教人学坏”的音乐,比靡靡之音还罪加三等。”



混乱而罪恶的社会,反叛而嚣张的爵士,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和主基调。

梦想成为爵士乐歌星的罗克西诱惑了一个小经纪人,原本期待着走上星途时却发现对方只是把她当做玩物而无意帮她,于是愤怒地开枪干掉了他。


入狱后她认识了专长为犯谋杀罪妇女辩护的律师比利并请他帮忙,然而同时过气的舞女维尔玛也需要依靠这个律师的帮助重振江河,两个女人展开一场疯狂的斗争。


一个疯狂的故事。



在这个疯狂的故事里,有一群疯狂的人物,每一个都是活宝,都值得玩味。


他们无私地搞笑,他们矜持地犯贱,表现出无比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丝毫不输给爵士乐曲的跳跃激昂。


看着看着你就被他们吸引住了,放松地欣赏这一场闹剧,没心没肺地笑着,关注着眼花缭乱的舞步而不是他们在做些什么,以至于最后感觉那些浮华虚伪邪恶残忍似乎都变得轻佻无害俏皮可爱起来,直到情节越来越离谱脱节,影片戛然而止时才开始感觉到这种恐怖的讽刺。



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荒诞戏谑的拍摄手法,完全隐身的道德观。


只把一出混乱的闹剧展现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感触。


就像一个不怀好意但又技艺高超的钢琴家,然后把一部深刻悲怆的交响乐弹成一段欢乐怪异的小调。



罗克西和维尔玛都是彻头彻尾的坏女人,追寻野心和欲望。


出卖自己出卖亲人出卖肉体甚至灵魂。


争夺着公众的关注与崇拜,互相羡慕嫉妒恨,算计利用打击报复,最后都倒霉了竟然又能因为利益一起合作。


完全坏到清爽坏到纯粹坏到唯美坏到华丽了,这是一种境界。



嬷嬷在看守监狱时接受巨额贿赂并为死刑犯打开方便之门。


她在聚光灯与无数崇拜目光的照耀下,慵懒地扭着肥肥的臀部,夸张地摇着粉红的羽毛扇子,唱着“你问问栅栏里的小鸡,他们会告诉你,我才是这里的老母鸡。


我爱护每只鸡”那段是全片最爆笑的桥段之一。



老狐狸律师把女犯们包装打造成明星偶像,让他们在万众同情爱戴中无罪释放。


站在由吐沫星子汇成的风口浪尖上,却如同钻石一般无暇耀眼。


他真的是把扯谈发挥成了一种艺术。傀儡之舞还真是个形象的比喻。


他是一个看懂并能够利用游戏规则的人,是一个操控者。



弑夫六人组的监狱探戈更是让人大呼过瘾,舞蹈与杀戮,柔美与残忍的完美结合。


很多独白的最后一句还把话反过来说,比如她不说“我刺了他十刀”,而说“他十次冲进我的刀”;不说“我下毒杀了他”,而说“他对毒药缺乏抵抗力”,笑果极佳。


此外她们杀掉丈夫的原因,除了虐待,背叛,欺骗,还有单纯的看着碍眼(泡泡糖小姐),真是充满了极端女权主义倾向啊。



从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中,折射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法律与新闻界的问题。


司法的腐败,新闻的虚假,舆论对司法的干涉等等。


不只是20世纪初的美国,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世界上也依然存在着。



我最有感触的是新闻的虚假。


在当时的芝加哥,社会混乱,经济萧条,人们的衰弱的神经需要强力的刺激。


任何一点噱头都能成为关注的焦点,他们愿意在相信,追随与狂热忘记个人的困境与现实。


因此比利成了舆论之神。


因为他看穿了人性的弱点,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理论,大概是要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只有让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弥天大谎之中,只有少数的精英分子了解这是个谎言。


但他们仍要用这个谎言引导大众,直到愚昧的大众在追随中这个谎言的过程中使这个谎言成为现实。



比利就是直到这个谎言的人,所以他成为了操纵者。


如他所说,“没有什么好怕的。这就是一出马戏表演,一出完整的马戏。这些法庭审判,还有全世界,都是一场秀。”


是他卑鄙还是大众愚昧呢?


愚昧和卑鄙是谁造就了谁呢?


我觉得电影中的新闻虚假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浮躁的大众心态造成的。



而现在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传媒在内的一切事物与利益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事实,网络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又加剧了形势的复杂。


我们得到的信息虽然不太可能完全是凭空捏造,却夹杂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各种因素的干扰多层加工,变得真假掺杂,不那么容易看明白了。


新闻虚假不再是单纯的虚假,而是复杂化。



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很容易像两个方向发展。

就像有句话所说“不愿思考的人,不是过于冷漠,就是过于笃定。”

也就是他们要不就看着一场战争或灾难里几千万的死亡人数完全麻木毫无反应,要不就是人家一说应该抵制家乐福就跟着抵制去了,跟炮仗似的一点就着。

在什么都不信与什么都信之间徘徊。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一个健康的公民精神的养成。

然而现代人的心智在逐渐成熟,最终会能够驾驭我们自己制造的东西。

网络提供更多假信息的同时也给一些其他无法公开的真相打开出路让它们更加透明。

我们只需要更理智的观众,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去分辨我们接触的信息,最终完全成为自己认知世界的主人。

这部作品结合商业与艺术,集震撼、思考于一身,不愧为奥斯卡经典之一。


点击下方图片前往↓

深度电影收藏
加关注 1000部精选电影资源免费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