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战精神——民革牡丹江市委机关支部党员与郑桂林烈士遗属共忆英烈事迹

职场   2024-11-09 16:20   黑龙江  
10月24日,郑桂林烈士的遗属一行四人来到民革市委机关支部党员之家,与支部党员一起开展了爱国主义传承活动,共同追忆革命先烈郑桂林的英雄事迹,深切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精神。

在党员之家,气氛庄重而热烈,郑桂林将军的遗属与支部党员展开了深入且真挚的交流讨论。遗属们满含深情地讲述郑先生的生平点滴,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大家眼前展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将军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抗日信念,在场的每一位党员都沉浸其中,深受触动和鼓舞。

在讲述到郑桂林先生与国歌的故事时,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强烈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后,与郑桂林烈士有着深刻的渊源。词作者田汉先生正是亲身感受到了郑桂林率四十八路义勇军参加长城保卫战时的激战场景而创作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千古绝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郑桂林烈士抗日事迹的深远影响。
此次烈士遗属的到访,唤醒了大家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的深刻记忆。这是一次亲情的延续,是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生动实践。同时,此次活动有力地加强了民革市委机关支部与烈士遗属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搭建了重要平台。与会人员一致坚信,郑桂林烈士等抗日英烈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为中华民族铸就宝贵坚实的精神支柱。英雄精神,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致敬先烈!

注:郑桂林烈士原名郑国兴,出生于1889年12月15日,祖籍辽宁省建昌县杨树弯子沈家村郑家沟,字馨庭(也有资料记载为香庭),家里当时以务农为生。他一生经历丰富,1911年考入北京私立朝阳大学经济系,此后历经多次迁居,1920年迁居至牡丹江。1921年应聘到牡丹江设治局任秘书,参与了牡丹江街区规划,是牡丹江街区建设规划的创始人之一。
郑桂林一直遵循“教育救国”的信条,他于民国十年(1921年)4月,和好友张骏坊先生共同创办了宁安县第五区第二国民小学校(现为立新小学),据资料记载原校址在牡丹江老火车站道南往西不远地方(原牡丹江市汽车公司和仪表厂之间),由郑桂林先生任校董。当年聘了两位教师,招收学生共98名,分为2个班,而学校的校舍则是郑桂林腾出的自家房屋,学校用的桌椅、教具等大部分也是由他捐献的。办学初期,教师的工资和办公费、取暖费,均由他从个人积蓄中解决。郑桂林先生经常到学校给师生讲话,传播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讲中国形势,分析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军阀专横是造成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主要根源。号召同学努力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国家出力。郑桂林施财重教,兴学育人的义举,在牡丹江群众当中有口皆碑,群众及师生对郑先生十分敬重。
后来随着国内外时局愈演愈坏,郑桂林先生深感一心靠教育救国并非是唯一良策,进而萌发了弃教从军的愿望。民国十一年(1922年),经当时的吉林省督军府一位邵姓的秘书长介绍,郑先生加入当时的奉军(东北军)第7旅,任军法处副官,来往于绥芬河、东宁、穆棱、牡丹江、阿城、哈尔滨等地执行军务。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我国东北地区。在此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时,郑桂林毅然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任第48路军军长、副指挥。为表自己抗日救国的决心,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战斗到底,郑桂林自己报号“郑天狗”,以比喻“天狗吃日”,从此威名遐迩。郑桂林历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司令、第五路军总司令等职,势力极壮时,兵将达两万余众,辖二十九个师和一个独立纵队,成为当时东北民众抗日武装中名气最大的一支主力部队。曾率部参加保卫凌南、辽西、长城等战役,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歼灭日伪军数千人,为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郑先生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坚决抵制,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迫害。1933年9月,察绥抗日讨贼军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夹击下失败。郑桂林只带几名随员去北平、天津,多方奔走,联络旧部,准备再次出关抗日。11月9日,郑桂林在天津法租界找吉鸿昌时,被国民党宪兵第三团蒋孝先的特务秘密逮捕。11月18日(也有资料记载为11月20日),国民党当局以“反蒋”、“图谋不轨”等罪名,将年仅44岁,曾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郑桂林秘密杀害于北平琉璃厂。
1988年7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授予郑桂林为革命烈士。
(李岩)


黑龙江民革
民革黑龙江省委与广大民革党员联系的桥梁,社会各界了解黑龙江民革各方面信息的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