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师者何建行:使命如山,开拓医学新高峰

时事   社会新闻   2024-09-09 17:22   广东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陈海燕
通讯员 | 梁博 韩文青

何建行

人物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肿瘤科、移植科学术带头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十大口碑医师;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南粤百杰;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3年,荣获第十届“树兰医学奖”;

2024年9月,荣获年度全国教育系统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先进个人等。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名单。广州医科大学何建行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既是师者,亦是医者。


“何教授,还有机会么?”“医生,……”何建行门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近40年的从医生涯,他把生命健康带给患者,征服医学界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他亦作为师者,引领无数后辈循径而上,眺望更广阔的天地。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蓦然回首,何建行和团队每年完成超10000例的胸外科手术,及100余台肺移植——是患者心中的精神依靠,是学生身边的技术大咖,是同行眼中的一把神刀。


01

 医者初心

翻越一座座高山  


何建行进入医学界,是一个偶然。大学报考前,父亲对他说:“家附近的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不错,要不学医吧?”何建行自小思维活跃、喜欢挑战,学医并非他的首选。“当时想想,反正一旦选择,我会执着把事情做到最好。那就当一个能治‘医不好’的医生。”


进入大学,自嘲“胆子不大”的何建行对自己比较狠,常常留在解剖室对照真实的人体结构加练解剖,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神经分布和血管走向。“当好医生,解剖是导航,一定要熟,知道路径怎么走。”


一把手术刀,背后承载无限重量与温度。1985年,何建行踏上工作岗位,成为广医一院胸外科医生。那时候,胸外科戏称之为“凶外科”。一趟肺叶切除手术,累计下来至少五六个小时。一刀下去,带来生的希望也伴随漫长的康复。作为手术助手学习的同时,何建行也有了自己对于手术的思考:有没有可能让创口更小,时间更短,让患者恢复更快的方法呢?


何建行(左一)与老前辈杨运有教授(中)完成首例胸腔镜肺气肿减容术。


山高不语,敢想慎做。1991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何建行实现了45分钟完成开胸、切肋骨、切除肺叶、清扫淋巴结等手术程序。


“高深到极致,反而朴实。”何医生特别强调道。在他心中,挑战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高难度的大手术,另一种是将手术做得非常精巧,让患者康复加速。


他给胸外科学界带来的,不仅有技术的创新,更有手术观念的颠覆。1994年,他与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微创手术,积累过万成功案例,并总结形成了“因人因症而治”的全链条式肺癌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2011年,他与团队创造自主呼吸麻醉手术,让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而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自主呼吸麻醉纵隔镜下气管肿瘤切除+气管切除重建术,更属世界首例。


何建行(左)从AATS大会主席Pedro J. del Nido教授(右)手中接过AATS Member证书。


作为最早登上国际舞台的胸外科专家之一,何建行用精湛的医术及颠覆式手术理念影响了国内外无数医生,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医学高峰。


02

 师者匠心

仁而有爱的事业 


作为今年“全国模范教师”先进个人,提及教育,何建行在交谈中回应道:“老师可以分为两种,最初启蒙的那应该称之为‘教师’,手把手慢慢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后者称之为‘导师’,更多是理念上的指导,但影响更深远。”


裸眼3D机器人手术:何建行(右二)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通过一个通道、三四厘米的小切口进入胸腔,精准完成手术步骤。


“团队中从1到100再到N的工作,老师让我们多尝试,而0到1的部分,往往是师父做的。创新是最难的。”何建行的学生,广医一院呼研所副所长徐鑫说。“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将每个手术都当作艺术品去雕琢。当微创切口已做到极致时,他还会不断问自己,整体微创加速康复还可以做得更好吗?这个时候无管微创便应运而生。”广医一院李树本医生接受采访时提到。


何建行把教育当作一项“仁而有爱”的事业,践行到底。“放手不放眼”的教育下,作为导师,何建行与学生平等相处,自由讨论,给他们指明方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耐心指导,用“每天努力一点点”的平实话语激励着学生。何建行常常和学生说:“只要患者的情况还有可逆的机会,就值得一搏,医务人员工作增加多少难度都是值得的。”


“行无止境,永远在创新,在思考”,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他不仅是知识渊博、乐于接受各方面知识的学士,永远冲在技术高峰的勇士,更是与病魔斗争的战士,很多被判了“死刑”的患者,因为他,多活了5年、10年,甚至更久。


03

 看山是山

“顶天立地为人民”  


近年来,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在“肺癌、气管肿瘤、纵隔肿瘤”,自主呼吸通气下的肺移植等胸部疾病诊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为全球各地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顶天立地为人民”——这是钟南山院士给广医人带来的格言,作为后辈,何建行时刻以此惕励自身。



“要从人的角度去看病,而不是单纯地只看病”,在不断改进医疗方法的路上,何建行一直把患者放在心上:临床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任何疾病都应当防重于治。”何建行说,而这需要融合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知识丰富,才能善断善行。上医治未病,这才是健康中国的要求和我们创新的方向。”他表示:长期以来,无论是临床手术,还是研讨会、学习班,我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创新与热情。从患者的需求、疗效,到术后的恢复、疼痛度的减少、疼痛期的缩短……每个流程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这就是医生的终极目标。


很多事都是困于想而破于行,一切的“想”终究都是要落到实处,迈开那艰难的第一步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天地博大,万物奇妙,每一座山,坚守一方理想热土。



采访的尾声,当问到在众多的身份中独选一项,何建行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医生”这个称呼,让医疗回归它最本真的模样,看山是山——救死扶伤,温暖人心。


责编 | 刘树强 

统筹丨郭芳 林若川
编辑丨陈地杰 陈冰青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南方杂志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