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多地文明实践成果获新华网专题报道

政务   2024-11-25 19:36   四川  











近年来,北川在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近日,新华网对这些典型经验进行专题和综合报道。

11月25日新华网以
《文明实践让生活更有“羌调”
——北川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为题对北川文明实践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原文如下

新华网绵阳11月25日电 追逐十一月的和风,沐浴初冬的暖阳。行走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明的细节无处不在:
青片乡上五村西窝羌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人们时常见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向身边人宣传文明知识,为身边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积极传播文明新风,做文明人、创文明城成为共识。
石椅村,依托特色水果、自然生态和羌族文化,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乡村旅游模范村。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乡村旅游发展也越来越好。
一路春色满目新,满城处处文明景。近年来,北川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文明之花在这里竞相开放。
强阵地,文明之花在这里生根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上五村,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举行了一场热闹的火塘会。
火塘会上,干部面对面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粮食安全等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欢声笑语中,理论知识在拉家常式的乡音中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进一步坚定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村民应育炳笑着说:“这种形式不像开会,倒像是我们在聊家常,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话把新政策宣讲出来,我们立马就记住了。”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北川结合民族山区人居分散的县情,在全覆盖建成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基础上,将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到居民小区、农家院坝、公共文化设施、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打造255个文明实践大讲堂,筑牢理论宣讲基层基础。
延伸的不只是阵地,还有服务的触角。北川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全覆盖建+机制化管+模式化用+多渠道养的方式,打造文明实践矩阵,推动文明实践在羌山大地点面开花。
走进位于巴拿恰街区青片路的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如同一个“文明大超市”,内设文明实践大讲堂、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志愿者之家、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走廊、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大禹智汇讲堂、爱心公益超市等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
  北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资料图)。新华网发(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北川统筹各方力量,建立“1个志愿服务总队+60个大队+200个中队+4个(党员、老年、青年、巾帼)常态化队伍、8(理论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N(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个专业化支队的专兼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网络。
“我们已经形成了以‘银龄计划’‘心沐计划’形成关注‘一老一小’的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体系,有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万书明表示,“该项目将通过‘老帮老’‘青帮老’‘技术助老’‘文化助老’等形式,实施‘银龄互助’‘指尖服务’‘救在身边’‘银秀芳华’4个子项目,积极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生活幸福的良好氛围。”
树新风,文明之花在这里发芽
聚精神力量,树文明新风。“全国文明村”石椅村是观察北川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午饭后,年过八旬的石椅村村民母广元如往常一样,来到了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的皂角树下,等待着一场名为“皂福议事·阿泽吉(羌语:面对面)”的坝坝会。
“我偶尔看到村委会没人在,请问怎么落实好村干部坐班制度?”“建议加强手工茶技艺培训。”在“皂福议事”现场,村民们满怀共建文明石椅、小康羌寨的热情,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振兴、村民红白喜事等事项,纷纷踊跃提问、建言献策。
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村干部们认真听取、记录后,现场一一回复。在每季度末,还将由20余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测评团,对相关事项答复及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公示。
  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在皂角树下开展“讲好石椅故事 涵养新时代文明新风”协商议事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皂福议事”既议民生、察民情,更传新风、扬正气。石椅村利用“皂福议事”坝坝会,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项,举办文明实践“龙门阵”、家风故事分享会、文明交通知识宣讲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持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村积极营造起良好的社风民风。
择善而从,新风渐起。石椅村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从而激发全村干部群众事创业的热情,增强发展活力。
在家门口开起民宿的陈艳就是其中之一。“最开始,农家乐住宿条件很普通,没有特色,难以留住游客。”陈艳介绍,为了提升住宿条件,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她专门到浙江等地去学习经验。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艳投资约3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建成集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民宿,不仅如此,还开设了果园,游客可以采摘时令水果。
陈艳生意的变化也见证了如今石椅村的变迁。石椅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在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上持续发力,创办北川石椅好样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循环投资+全民共享”模式,扩大集体经济收益,实现共享发展。
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可触,这些都展示着全国文明村的温度。石椅村开发羌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实现收入2000余万元,蹚出了一条文旅兴村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5月,石椅村旅游人次达15.9万,同比增加21.2%;旅游综合收入达3203.4万元,同比增长23.8%。
促发展,文明之花在这里绽放
10月23日,2024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榜”名单揭晓,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北川羌族草编非遗传承人黄强获评“四川好人”。而榜单之外,黄强依托非遗,让更多人残疾人“编出”幸福生活。
走进位于北川巴拿恰的羌族草编研学体验中心,一件件草编龙作品正在残疾人的指尖上翻飞中逐渐成型。为何残疾人会聚集于此?这里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残疾人培训基地”。
  黄强教授残疾人草编(资料图)。新华网发(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是重拾生活希望的解药。黄强会给喜欢草编的人免费提供培训,带动他们的就业,特别是残疾人。手艺过关的残疾人,可以选择居家就业,他们编好产品后,会有人上门收货。
“目前五个生产基地已经有上百个残疾人参与生产,让他们就业增收。”黄强说,“对非遗技艺进行传承、研究,就是为了让它们重新进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到非遗探索助残增收,在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同一个“能量场”,向社会发出正能量。北川通过“文明实践+”创新模式,将文明实践活动与党建引领、文旅融合、乡村自治紧密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走进桃龙藏族乡,随处可见“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过上好日子、 住上好房子”等标识标语。干净整洁的街道,村民房前屋后都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正坐在路边闲聊。
环境越来越好的背后,是桃龙藏族乡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进文明创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北川县桃龙藏族乡村民忙产业发展(资料图)。新华网发(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庄治理有效,产业兴旺发达。看着家乡“蝶变”,原本从事运输行业的五龙村村民苗禾兵,了解到村上中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便返乡开始他的中药材事业。
“大家加把劲,咱今天就把剩下的几亩黄连种下去。”现在的苗禾兵已经是拥有600多亩黄连地的“大户”了,带动了五龙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他的黄连地为五龙村提供了20多个固定岗位、40多个临时岗位,2023年的务工报酬达40余万元。
文明硕果赋“新”能,北川找准着力点,多维发力促发展。北川立足石椅、带动全县、服务绵阳,将曲山镇及其周边的通泉镇、永安镇、擂鼓镇、陈家坝镇、桂溪镇、都贯乡共7个乡镇纳入先行区范围,组建先行区指挥部和先行区党委,加快推进示范建设,把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速形成“多点开花”的特色产业格局,积极延伸、拓展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文明实践春风化雨,时代新风沁润人心。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北川生根发芽,焕发勃勃生机,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4年11月25日新华网以
《德耀巴蜀大地,见证文明中国——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侧记》
《文明之风荡漾在巴蜀大地——
四川省深入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题分别综合报道了北川的文明建设工作

报道如下












//
坚持为民惠民 文明创建擦亮幸福底色


石椅羌寨(资料图)。新华网发(北川县文明办供图)

“欢迎朋友到羌乡,石椅羌寨最风光,姑娘为你敬美酒,小孩教你跳锅庄!”“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刚走进北川县曲山镇石椅羌寨的门口,就被当地的迎客方式所感染。隆隆礼炮三声响,献上“羌红”,喝杯咂酒,体验到羌族的最高礼遇,记者们被迎入石椅羌寨。

藏于群山之间、被白云环抱的石椅羌寨,因村内一座天然双人石椅而得名,又称石椅村。村子占地面积不大,人口仅有104户35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孤悬在高山绝壁上的羌族小寨,近年来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走出独具一格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

“过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8万元。”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支书陈爱军向记者介绍说。据了解,石椅村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600亩,其中枇杷1200亩,桐子李400亩,年收入能达到600多万元。除此之外,村里还注册了“石椅子”全品类商标,参加“绵阳造”推介活动,将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绵阳,以石椅村为龙头激活全域乡村振兴的大棋正在上演。

2023年以来,绵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坚持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塑造“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农旅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示范引领”的发展态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石椅村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和示范,带动石椅村片区实现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四个一”目标,促进北川县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推动绵阳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
创建 点亮群众生活


 青山巍巍,云雾缭绕。走进“云朵上的羌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羌山磅礴如画,羌寨乐声悠扬,盛装的村民聚集在羌寨广场上载歌载舞,沿着蜿蜒的村道一路向上,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景。新华网发(精神文明报 漆世平 摄)

  石椅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汉族、羌族、藏族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居住生活。石椅村探索“文旅+民族团结示范项目”模式,建成特色枇杷、苔子茶、桐子李基地2000亩,形成羌族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形成集种植、观光、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过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石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爱军说,“村民口袋更鼓了,生活越过越红火”。

主   管: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主   办:北川羌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来   源:新华网

编   辑:曹天玥

编   审:王洪 曹周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大爱北川
宣传北川形象、传播北川声音,弘扬羌族文化,服务民众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