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导语:欧阳询在初唐四家中,以其强烈的美学风格卓然独立。他在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美学特点的同时,自觉吸收北朝康健爽达的美学风气,形成重法尚意的美学思想。其书作亦表现出质妍互重、骨韵兼并的美学风格。
《皇甫诞碑》
在书法史上,唐朝绝对是书法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在唐朝出现了楷书四大家之中的三位,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除此之外,什么草圣张旭、诸遂良、虞世南、薛稷……这简直就是一个神仙打架的时代。
而欧阳询在这群“神仙”之中,算是一位拔尖的人物,毕竟他可以被人们誉为“唐代书法第一人”的风流人物。
相斥中求中和,将法与意完美契合
欧阳询在继承大于创新的初唐书坛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书学气质中的“法骨”,成为有唐一代“尚法”的先驱。比起其他三家,欧阳询最突出的成就也正在于此。
“法”即法度,书法中的法包括了笔法、墨法、结构之法及章法是书法之规矩准则。
“意” 则是对万物之思考为主观的感受。
《李誉墓志》局部
法与意在书法中相辅相成,纯粹用法会使书风显得僵化,过分的强调意则会造成书风空洞无内涵如野狐禅。因此需要“法”与“意”的相互结合,纵观中国书法史书家们对“意”与“法” 的重视不尽相同,有些书家偏于意的表达,有些书家则彰显法度。
如,初唐四家中的薛稷,其《信行禅师碑》明显汲取褚书风格,自然流露清雅娟秀的神韵,完全是南派尚意的书法风格。
虞世南,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意”的追求。他的书风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其所临《兰亭序》“气秀色润,意和笔调,内含刚柔”的君子意气。
如果说虞世南是追求造型意味的书家,那么褚遂良展示的便是来自于笔意的华美。他用线条临摹出神似的《兰亭序》,其笔法之讲究可见一斑。
《皇甫诞碑》
再看欧阳询临本别称为定武本,把右军《兰亭序》妍美之感一扫全无,笔画无纤丝连带,古朴敦厚,颇有些篆籀之气。正如高二适评欧阳询定武本:“此帖字带隶法,的是欧摹,信本字本从右军出,故仿佛昭陵真迹也。”
欧阳询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致力追求对“法”的建立,将书法艺术的意象之美纳入规矩严谨的法度之中。对恣意的抽象美作了精金美玉般的雕琢,“法”与“意”两个互生的美学元素在欧阳询的书作及书论中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皇甫诞碑》
对于“法”的建立是卓然独立的
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法则,从古到今的书家们也在孜孜不断地追求着艺术的最高境界——意象美。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都是在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着意象的书法艺术。
《千字文》局部
虞、褚、薛也都寄情于点画之间,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意象语言。同样,欧阳询在书论中也强调书法用笔须“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将用笔之法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从形象中感知笔致,可谓“含不尽之意于笔外”。
可以说,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欧阳询都在用意象的美学语言把握、寻找着书家审美理想的表达方式及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粹。然而,欧阳询对于“法”的建立却是卓然独立的。
《千字文》局部
书论《三十六法》对真书的结构规律作了有益的阐释,将书法这一由线条构成的空间艺术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线条上,他将用笔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结体上,“轻与重、方与圆、虚与实、纵与收、连与断”等概念是在相反中求均衡,于险劲中求平正,于相斥中求中和,这些也都孕育了“意”的审美理想。
《千字文》局部
在他的书学意境中,有着对庄严美的追求,笔意凌厉俊秀。结构险绝锋利,既得古拙厚重之气,又兼俊丽典雅之味。
因此,法度森严的欧书,在初唐四家中方正俊利的风貌最多,风格也最为强烈。他将形式化的法度与形式化的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姚辩墓志》局部
从长乎“法”到感于“意”
欧阳询质朴妍美的书法风格,体现着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中和为美的审美关照。与他书学思想中“法”与“意”是两个互生的元素,密切相关。
通观欧阳询的书作,都是“法”中有“意”,“意”中取“法”,这如同诗歌中以的“文”,装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
因此,可以说,欧阳询以重法尚意而求质妍兼容的美学风格在初唐是独有建树的,从风骨到意境,从长乎“法”到感于“意”,其兼容的美学理想令人心醉神驰,这是与他同时代的书家所无法企及的。
《张翰帖》
笔力劲健,笔画圆润厚重且粗细变化较小,可谓是笔笔落到实处,无虚散之意。结构上毫无松懈之处,紧敛內擫,字字严谨,字的体势上相对统一左低右高,孤峰崛起有猛锐长驱之势。在创作过程中也比较理性且重视法度,有严整之气。正如高祖所评:“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其重法观念可见一斑。
《九成宫醴泉铭碑》
用笔方正严谨,疏朗明快,结体险绝凌厉,气韵流畅疏通,一丝一毫之间不差半点分寸,法度极为森严。陈继儒评说:“此帖入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在此碑中,他将“意”巧妙地规矩于“法”度之中。凝厚森严的用笔之中蕴含自然流畅的情感意蕴,被誉为“正书第一”。
《仲尼梦奠帖》
用笔苍润古拙,笔力险劲,并以秃笔书写,有金石之味,笔画简要清通有刻厉之感。左低右高之体势愈发强烈,更加凸显险绝之势,结体较为拘谨,得北派书法体势,通篇古意盎然,有“古质”之美。
结语:
艺术家的美学追求深受其时代的影响,欧阳询重法尚意的美学思想同他历经三朝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也是他本人自觉追求重法尚意的书学思想的结晶。与其他三家相较,他的卓异之处正是他以南取韵、以北为骨的美学追求,在他的书论中,将南派之“风流典雅”与北派之“朴茂淬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用笔、结体上都对“法”与“意”作了精确的阐释。
因此,清人郭尚先在《芳坚官题跋》中,赞叹欧阳询“独能以新意开辟门径,所以为大家”。
第二,“宋四家”
如果说宋代哪几位书法家最出彩,那一定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但在这四位书法家中,“蔡”字背后的人物却饱含争议。
在历史上有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并非蔡襄而是蔡京,蔡京是北宋的“六贼”之一,在历史上一直遭受世人唾骂。
在书法界有一种观念叫“字如其人”,即将一个人的品德比附到他的书法作品中,但是这种观点本身就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例如赵孟頫、严嵩。
还有今天谈论的蔡京,人们在评价他们时,总会带上历史色彩,因此有失偏颇,实际上,他们的书法技艺都极为高超,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用“字如其人”来评价他们只是道德卫士的偏激之举,要想真正赏析书作还是要从艺术角度下手,从书法艺术来看,蔡京的书法在宋代是极为夺目的。
《书史会要》曾评价其字曰;“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蔡京曾取学于徐浩、“二王”、欧阳询、沈传师等人书作,吸取诸家书法优点,将他们融为一体,自成一派。
用笔遒劲有力,沉着痛快,与米芾风格较为相似,但与米芾相比他的字更加贵气逼人,尽显风流倜傥之姿,所以说蔡京才是“宋四家”的真正人选。
有次蔡京询问米芾:“当今书法最好之人都有谁?”米芾回答他说:“除了唐末的柳公权,便是你和你弟弟蔡卞了,再其次就是我”,能让狂人米芾说出这般话。
足以见蔡京书法功力之深,清朝编订的《四库全书》也曾记载:“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欤!”
蔡京的传世书作较少,最著名的便是行书《雪江归棹图卷跋》,此作是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的跋文,宋徽宗画完后,便下令蔡京为此题跋,全文共130多字。
笔力雄劲,字体清瘦,多取法“二王”的欹侧之姿,尽显清劲妍丽之美,行笔连贯,多以侧锋行笔。
让人更觉酣畅淋漓,整幅作品虽法度严谨但却丝毫不显呆板之气,于规矩中自由变化,将其字体蕴含的富贵之气充分发挥。
宋代人们评价蔡京作品时,多半使用“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等词句,此作挺拔研媚、酣畅沉稳,彻底打破书坛“字如其人”这一观念偏执观点。
充分展现了宋代“尚意“的美学理念,其中蕴含的气韵与技法远在“宋四家”之上,时常临摹可以学习蔡京笔法的痛快之势,提升自我书法技巧。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蔡京的《雪江归棹图卷跋》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
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墨色、纹理等细节处都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感谢点击"在看",祝福健康、快乐、幸福!▼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中国书法微信平台每周日推出各类艺术家的优秀的作品,以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需求!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微信号:ChineseCalligraphyAF):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互相讨论学习。
欢迎您加入“中国书法”平台,也欢迎您加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和“读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希望可以通过您的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努力的做好平台的服务工作,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下面是最HOT公众号,赶快试试新的关注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