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社畜的最佳锻炼方式,是坐地铁

文摘   2024-11-19 17:41   陕西  

在前一晚才赶项目到凌晨十二点半之后,我的朋友大李在今天早上7点30分又一次被困在了地铁二号线转一号线的北大街站的换乘通道里。


贪食蛇一般的电梯、一眼望去全是后脑勺的通道、令人窒息的不流通的空气、密密麻麻比蜗牛爬得还慢的人群......早高峰的西安地铁完美踩准了打工人的所有痛点。恍惚之间,让你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感觉,过了总BOSS,地铁的自动门就是通关画面。


早高峰时的西安地铁(图:网络)


随着西安地铁网络越来越密,新的线路不断开通,地铁的乘车体验也开始跑偏,而包括大李在内的无数社畜的日常生活也从“吃饭、睡觉、上班”变成了“吃饭、睡觉、上班、吐槽西安地铁换乘太长”。


“我是要‘City Work’,不是‘City Walk’!”大李在朋友圈里的呐喊,让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红温了。


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打工人在地铁换乘路上的长征。


1


西安作为国内城市道路最平最直的城市之一,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波澜不惊的地面之下,到处都是大型5D立体迷宫。


14号线开通之后,双寨站立刻成为热门换乘站之一,在这里换乘3号线和14号线,大概要走一里路。虽说大部分地方都有扶梯,但这是一个“天地换乘”的站点,一上一下的落差差不多有20米。相当于在这里倒一趟地铁,先得爬七层楼;


6号线的大唐西市站,虽然不是换乘站,但内部高高低低曲里拐弯的结构让无数人晕头转向,电梯的终点是下一个电梯,通道的尽头是另一条通道,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在某个转角稍犹豫一下,你就可能体验到与地铁擦肩而过的极致心痛感;


北客站站换乘2号线的廊桥(图:网络)


北客站站则是地铁换乘的集大成之作,直接搭了一条长得看不见尽头的廊桥。虽说4号线和14号线都是一下车就可以面对面换乘,但如果你要换乘的是2号线,就必须经历在这条廊桥上的长途跋涉——所以我的建议是:要坐2号线的乘客,最好的选择是坐4号线到行政中心,然后再换2号线,腿可以少受点折腾。


......


社畜本来就被打工生涯压得喘不过气来,上班前的艰难跋涉更是让人极度破防。大家不说话,但大家心里苦。高峰期去各大地铁站里晃一圈,你会觉得自己不是来坐地铁的,而是在迪士尼乐园排某个热门项目的队。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步行距离超过200米时,就会在生理上感到疲劳;而在位于地下的地铁通道中,只要超过50米,就会产生单调乏味等负面情绪——这样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地铁通道,是真的能让人身心俱疲的。


地铁不堵车,但是它堵心啊!


2


其实,“通道过长”并不是西安地铁独有的,而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中一个普遍且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大城市,这种超长通道司空见惯,打工人在地铁里跑马拉松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常态。


北京的平安里站,号称“换乘距离最长”车站,在这里从4号线换乘19号线,用时需要7分半钟,苏炳添来了也得脱层皮;


北京平安里地铁站(图:网络)


上海地铁3号线,总共29座车站里有6座的换乘时间都在6分钟以上;在上海站1号线换乘4号环线,要先横穿火车站的一整条地下街区,来上海旅游,刚出站就直接先享受到一记下马威;


广州的磨碟沙站18号线换8号线,即使全程都有贴心的扶梯,换乘时间也仍然接近7分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电梯的话,想在这里换乘要走多久多远;


香港地铁尖沙咀站到尖东站,地图上显示换乘的直线距离就有585米,对于打工人而言,这一段路程足够让你每天被迫早起10分钟;


重庆这种著名的山城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地形原因,某些线路的换乘通道不仅长,而且修得极为非主流,上一站刚从地下出来,下一站就得去地上换乘。这种体验对于外地人而言,是幼小心灵的极大震撼。


......


这就是牛马们在地铁通道里被迫害的现状,像西安地铁北客站那样,4号线下来对面就能上14号线这种是含金量极高的神迹。可惜类似的“同台换乘”终究只能是无数打工人心中的白月光,可望而不可即,大部分时候,你只能在通道里随着人流一起长途跋涉。


那么,为什么地铁的通道要修这么长?


3


说实话,这种“远征式换乘”并非存心跟打工人过不去,更不是很多人吐槽的所谓“服从性测试”,单纯就是因为规划难度很大。或者简单一点说:地下不比地上,很多地方不把通道修长一点,地铁可能都通不了车。


就以人人梦寐以求的“同台换乘”为例,实际上在设计上是面临着一组矛盾的:设在人少的地方,客流量太低,同台换乘意义不大;设在人多的地方,西安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的区域基本都是最繁华的地方,地上全是建筑物,不可能就为了满足你一个“同台换乘”就进行大幅度的拆迁——你想在钟楼能同台换乘,那你觉得官方会惯着你专门把钟楼挪走吗?


钟楼地铁站(图:网络)


修建地铁时,避开建筑物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实在无法避开,那么有两种方案:


一是修建长通道,这种方法结构简单、施工简便、造价相对不高,惟一的缺点就是要委屈乘客们绕远路;二是增加车站在地下的深度,但是地下又有着电力、排水、煤气这些错综复杂的管道,这些也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更不要说西安的地底下还有着比其他大部分城市都多的文物,一旦挖到古墓什么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拥而上,到时候地铁是不是还能从这地方过,那都不好说了。


所以,深埋车站会带来施工难度上升、风险增加、造价提高、甚至被迫改道等棘手问题,惟一的优点,就是更容易实现同台换乘。从打工人的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方案二,反正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果站在施工方的立场上,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而且,城市规划也会影响到地铁线路的设计,尤其在很多时候,这两者是没法兼顾的——早期城市规划根本预料不到未来的城市将如何建设扩张,那就不可能提前为一座还没落地的地铁站考虑太多。比如2号线早在2011年就开始运营了,而换乘的线路之一14号线到整整10年之后的2021年才算完全贯通,那么在14号线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对2号线的影响——那条将近700米长的廊桥,虽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广泛吐槽“过于简单粗暴”,但它真的很可能是当时状况下的最优选择了。


西安地铁14号线(图:网络)


另外,由于站台的空间有限,为了分流人群尤其是高峰期的人群防止出现拥挤和踩踏事故,在发车间隔时间不可能过分压缩的前提下,就只有用拉长通道距离来延缓乘客进站的时间了。所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是让你在地铁站里多走几步,其实真的可以说是在保护你。


所以,虽然地铁通道普遍长得快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但它真的没法再缩短了。


4


其实如果拿微信步数测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地铁通道也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长出天际,大多数也就一二百米的距离。


而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坐个地铁好像跑了十万八千里,主要是因为心理作用:地铁站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景观单调、空气闭塞、方向不明......这些因素都会让人对地铁站的环境产生疲劳感,从而觉得通道里格外难熬。这跟很多学生一进教室就觉得度日如年是一样的——当你对某一个环境失去最起码的兴趣的时候,再短的时间都是一种煎熬。


双寨站外的夜景(图:网络)


而官方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这些年来,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改善西安市民的通勤体验。就说那条一直活在口水中的北客站换乘2号线的廊桥,再怎么样它也是修在车站里的,虽说路程远,但好歹一直都在地下,起码冬暖夏凉,能保证你在冬夏两季换乘时不用忍受西安的鬼天气的折磨,这难道不能说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吗?


因此,地铁换乘通道长,其实真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不妨往好一点的方面想,就当是锻炼了——毕竟,在地铁站里多走的这几步路,可能真的是很多人一天下来仅有的一点运动量了。

文字李大氚

编辑丨锦   雯
图片均源于网络
©原创内容转载请申请授权


一个正在被比亚迪改变的关中小镇
黑悟空来到水陆庵 大蓝田盼着通专线
白鹿原上最尬的景点:陈忠实故居
三年前我从西安走到蓝田 三年后我从西安跑到蓝田

今西安
新西安 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