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谛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大雄宝殿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我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苦谛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藏经楼万佛殿
苦谛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中之一,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
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其世间两种果报。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地说“五取蕴即苦”。
集谛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大雄宝殿
集以招聚为义。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
《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
《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
此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故。世界人中,不净、苦、无常、无我。可是众生无谛观其实相之明,以非为是,以妄为真。恣贪爱,兴嗔恚,长愚痴,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实,故名谛集。
集谛四种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缘相。集谛所有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发以后有习气因。
种子还生本果之亲因——因相。
集相:集积惑业习气,在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种类的平等现起因,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引其自果故。
生相:由业之力量,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
缘相:由业力助缘有各趣有情差别,当来受生亦为现生所作业缘,舍己得自体而取未得自体。
灭谛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藏经楼卧佛殿
灭是灭尽义,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指涅槃寂灭果。
《俱舍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华严经》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出离或名安隐。”
此灭谛是究竟之真理,亦为佛陀所悟证的无上妙法。诸烦恼业灭故,后世苦果永不相续。此理为佛教最终归处,故名灭谛。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灭相生死业因灭尽无余。静相在生灭法中,体悟无我。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净妙无喻。离相出众过患,永离爱等染业,安住解脱。
道谛
照片拍摄于万寿寺观音殿
道是能通义,证涅槃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槃城故。
《俱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华严经》云:“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静寂或名导引或名通达或名能度脱或名简择义或名断相续。”
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护根门,为解脱之远因。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数数修习。究竟道第四果无学道,离诸系缚,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无上究竟。
编辑丨思丽
排版丨思丽
审核 | 吕艳婷
声明: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另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