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北依横山,南临黄海,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形成村落。
市区到桃源村途经新修的丹东线
“桃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据史料记载,桃源村也是得名于桃花林。南宋末年,隋世继自河南汝宁府固始县迁入栖霞蛇窝泊,宋末,这支隋姓四世祖隋宝迁行村,后繁衍至方里村。清顺治年间,隋姓从方里村东迁,因迁居处多桃林,山青水秀,风景幽雅,如同“世外桃源”,故命名桃源村。
桃源村是海阳沿海最东端的村落,接壤乳山。实际上,早在清朝时期,“乳山乡”属海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设在凤城,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归并海阳。自此,乳山乡百姓要进县城凤城办事、买卖交易,都要从桃源村经过。
清咸丰年间,乳山乡岘子口庙祝(旧时庙里管理香火的人)王教玉,古道热肠、乐于助人。每年盛暑季,必在庙外布施茶水,供赶路人解渴去燥。桃源村东山为乳山乡百姓赴县城凤城之要道,但仅一条狭窄崎岖、回环陡峻的羊肠小道,徒步行走、骡马驮行皆通行困难,百姓苦之久矣。为方便行人,王教玉矢志修整此路,拓宽改造所用土石悉数为其肩挑背驮一点点搬运而来。时经一载,道路修成,一路坦途,树木葱葱,运货骡马,络绎不绝,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乳山乡百姓沿路西行经桃源村,再往西行上50里地,便到了县城凤城。古人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建桥修路,是行善积德的义举,昭然古仁人之心,正因如此,乐善好施、广积善德的王教玉和他为民修路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
桃源村地处海防前哨,战争时期,看似平静的海面,实则暗潮涌动,常有敌军从近村海域登陆偷袭,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出生于桃源村贫苦渔家的隋良萱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桃源村以隋良萱为首成立起由10名精干渔民组成的海上游击队,急起抗击、英勇奋战。至1945年,先后与日伪军进行9次战斗,俘敌75人,缴获机动船4只及大批军用物资。1945年,隋良萱被胶东区党委授予海上民兵英雄称号。建国后,国民党武装特务数次在村附近海面登陆,均被我军民全歼,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曾有一庙宇的桃源村东山
“桃源村东山半山腰处,曾有一庙宇,上世纪40年代,在日军胶东拉网扫荡中损毁殆尽。”据村民隋福基回忆,庙宇里的栋梁和柱子后来被运到了村西20里地外的小滩村,巩固建设烽火台。
桃源村一带,靠山临海,远离闹市,颇有“世外桃源”的味道。村东南海面有小岛,岛上植物覆盖率达80%,毛竹丛生,故名竹岛。竹岛向东是形似琵琶的琵琶岛,有沙堤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琵琶岛以县界为限,东归乳山,西属海阳。
海阳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桃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2014年,海阳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在桃源村琵琶岛至垛山南麓的中间地带打造完成,拥有影视基地、精品民宿、旅游景区等多个项目,是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写生拍客、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区。2014年5月,凤鲁线(凤台顶至鲁古埠)桃源村段改线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道路,起点桃源村,终点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当年10月竣工。以电视剧《大秧歌》拍摄外景地为亮点,琵琶岛影视文化旅游基地成为海阳文旅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桃源村地处海阳边缘,曾经它也是交通枢纽,在它的时间轴上,人文故事引人入胜。如今行走桃源村,古色古香的石头民居,古藤老树傍墙丛生,远山碧海交相辉映,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画卷让人赞叹。依山海而立的桃源村,带我们走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责任编辑 |董丫菁
二级审核 |王朋祥
三级审核 |谢一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