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面对面|文学研究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意义

教育   2024-12-02 20:20   四川  





专栏介绍

“名师面对面”是由四川大学研究生会打造的促进师生深度交流对话的学习平台。该平台以交流座谈为契机,畅通师生学术交流通道,群英荟萃,贤者云集,不仅有老师们对专业问题的倾情讲授,也饱含了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悉心指点和殷切期望。借此平台,学生在交流畅谈中解学术疑惑,在凝神细思中悟人生真谛。

数字人文是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科技的催生、促进和推动下,交叉融合形成的一个跨学科领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到数字化的海量数据,数字人文工具的介入为文学研究注入崭新的活力,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和增长点。

本期“名师面对面”栏目我们将对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王兆鹏教授,王老师以文学研究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意义为主题,结合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为同学们介绍了文学研究中数据的信息和价值,以及它们何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世界。让我们一起穿梭于文献目录和作品文本之间,用数据之钥解锁文学研究的无限可能,共同开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旅程!


名师引领方向 对话助力成长

点击视频 收看完整版




戳重点~这些知识点赶紧get起来! 





问题一:王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老师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今天讲座的核心内容吗?


王兆鹏教授: 我今天讲的主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凡史料皆数据,凡数据都有用。

问题二:当下的文学研究需要大量数据,也会产生大量数据。请问老师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文献的模糊性和数字工具要求的确定性的矛盾?您又是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的呢?


王兆鹏教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作为研究者所做的主题分析与文献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不同时代下的思想观念和语言表述方式是不同的。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去标记,即人工干预,进而在人工提取到一定的关键词之后再运用算法模型让机器来学习和阅读。我们主要通过人工干预来处理文献自身的模糊性和研究数据需要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问题三:您认为在“数据可视化”问题上,数字人文相较于传统文学研究有什么进展和优势呢?


王兆鹏教授:可视化主要就是具象化。通过可视化,我们能够把纷繁复杂,混乱多样的现象世界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够发现很多问题,深化我们的认知。简言之,就是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凌乱走向清晰。

问题四: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人文学科的研究,您认为在数字人文工具的助力下研究者的定位和价值较之以往有什么变化?


王兆鹏教授: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数字人文只是一种工具,在这一工具的助力下我们能够发现过去发现不了的问题,但仍然需要我们去掌控和指挥它。问题意识是研究者的主体性,提出问题的主体始终是人。数字人文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只能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名师寄语




采访者:请老师为我们“川大论坛”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送上几句简短的寄语吧!


王兆鹏教授:我们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就需要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引领学术的潮流。作为川大的研究生就需要紧跟学术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去引领潮流。从追随,到引领,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川大的多学科整合优势,推动数字人文等相关领域的进展。谢谢!


(图文及视频已征得王兆鹏老师同意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对话名师简介




王兆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文学遗产》编委。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出版《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全唐五代词》《唐宋词史论》等专著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川大研究生

信息来源:四川大学研究生团委研究生会

编辑:朱咏妍


川大研究生
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全校研究生提供学术、就业、实习、文娱、生活资讯等信息。每日更新,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