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凌晨1点,国央企某基层办公室。
小李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正在循环播放"员工素质提升培训"的视频。说是培训,其实不过是为了完成"线上学习工时"的任务罢了。旁边散落着今天第六次被打回的述职报告,领导批注永远是四个字:"创新度不够"。
前几天,又一轮改革政策出台了。"要提升效率""要转型创新""要数字化升级"......朗朗上口的口号下,却是基层人员愈发沉重的枷锁。
"改革开放40多年了,央企的楼越盖越高,可基层员工的腰杆却越来越弯。"一位在央企摸爬滚打数年的老员工如是说。
让我们听听他的心里话。
"不得不说,央企领导的脑子确实好使,任何政策到他们手里都能玩出新花样。"这位老员工苦笑着说。
让我们看看这些年的"政策创新":
1. 形式主义的"进化论"记得去年,上级号召"减少书面材料、控制会议时间",我们领导立马响应:"好啊,那我们就改用智能化手段!"
结果呢?
纸质周报变成了APP打卡 会议搬到了钉钉群 工作材料改为"线上提交"
看似高效便捷,实则苦上加苦:
半夜12点,群里突然@全体成员 周末休息,手机疯狂弹窗"学习任务即将逾期" 原本8小时的工作制,变成了24小时待命制
2. 薪酬调整的"数学题"今年经济形势不好,领导拍着胸脯说:"我们同甘共苦,一起降薪!"
听起来很公平,实际呢?
领导:月薪10万降到7万,还剩7万 员工:月薪5000降到3500,要吃土
这就是央企最爱玩的数字游戏,看似公平的"同比例",实则是赤裸裸的不公。
3. "末位淘汰"的多米诺骨牌最近又开始搞"不胜任退出"机制。表面上说是针对管理层,可"逐级传导、层层施压"的老套路又来了。
就像一位基层主管说的:"领导考核指标完不成,最后遭殃的还不是我们?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体制惯性太强。央企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按照既定的方式运转。上级一个政策本想撬动改革,到了中间层层变形,最后全变成了基层的KPI。
第二,权力结构失衡。
信息: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源 话语权:基层只能被动接受 考核权:一切都是上级说了算
第三,管理层自保有术。面对改革压力,领导们总有一套生存法则:
责任上推,压力下移 功劳都是我的,锅都是你的 把基层当成"消耗品",用坏了就换
更可笑的是,现在还美其名曰"市场化改革"。可问问基层员工,谁见过哪个市场化企业,像央企这样动不动就让员工苦不堪言?
说到底,央企改革的初心是好的,但怎么到了基层,就变了味道?
也许是因为,在"利益链条"中,基层员工永远是最后一环,是那个注定要为所有问题"埋单"的角色。
改革不应该是用漂亮的口号掩盖丑陋的现实,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与其让基层疲于奔命,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央企的楼越盖越高,员工的获得感却越来越低?
最后,只想问问那些高层领导:你们眼中的"人力资源",到底是人,还是资源?
欢迎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经历的国央企故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