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专辑】曹红燕现代禅诗研讨专刊

学术   2024-04-02 21:03   四川  
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禅诗资讯


黄石市作协举办

知名诗人曹红燕诗歌作品研讨会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3月29日上午,在位于美丽磁湖畔的左茶文化餐厅,黄石市作协举办了知名诗人曹红燕诗歌作品研讨会。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原黄石市作协主席曹树莹,原黄石市作协副主席向天笑、胡晓光及本土近30名诗人参加活动,市作协副主席卢圣虎主持研讨会。
曹红燕是黄石市知名作家,原黄石日报记者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代禅诗选刊》副主编。出版有诗集《恭候花开》、禅诗集《淡味最久》、《阶前草,那么绿》,入选诗合集《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十二家》、《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等。
研讨会上,诗人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对曹红燕诗歌的风格认识和阅读感受,探讨了为人与为文、诗歌语言、诗歌创作技巧以及写作意义等命题,场面热烈、精彩纷呈。研讨会还穿插安排了王群、曾智君、费娅三名专职人员吟诵曹红燕的部分诗作。身在湖南教学的黄石知名诗人何建中组织了他的80名学生以视频方式参与了这次研讨。
胡晓光说,曹红燕是一位往低、往静、往无中去走的一位禅味诗人,这些年来,她不断写诗,形成了有她个人特色的声调、语言,也为自己带来了春色满园。
曹树莹说:“禅诗虽然不能给人强烈的震撼,但是会给你很多启发。”
向天笑认为,曹红燕的禅诗让人内心充满生机、乐趣,学会坦然接受,学会放下,内心宁静、祥和,让诗意与禅意相辅相成。
卢圣虎认为,近几年,曹红燕的诗歌,语言清新自足,总是能敏锐发现日常生活深层的内部秘密,以忘我无我的视角,以圣洁的本心,提倡无限方位,既有多愁善感的孤独畅谈,又有超凡的优雅和淡定,更有自己的经验知识,向阳温暖,禅味十足,韵味无穷。支撑曹红燕禅诗的核心元素是她的安静,只有内心安静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与其说是曹红燕写禅诗,还不如说是禅诗选择了她。
诗人代表卫乾坤、陈永祥、曹树权、贾道北、冯强生、燕子飞、周国英、赵邦洪、楚子、胡丹、胡佳禧、彭丽、何建中等就曹红燕诗歌作品的题材、写作特点作了分享和探讨,一致认为她的诗作禅味十足,富有特色。
曹红燕向市作协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由衷感谢。她说,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诗歌讨论会,更是黄石诗人禅诗写作的一次研讨会,是所有写诗者共同的一次诗歌写作探讨。
她说,近几年,黄石地区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禅诗作品,一大批诗歌作品入选《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现代禅诗选读》等禅诗集。在市文联、市作协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下,黄石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禅诗笔会,让外地诗人走进黄石,起到了内外交流、相互学习的作用,影响和推动了黄石当地诗歌写作。
荒湖在总结讲话中分享了活动感受和举办这场研讨会的初衷。
他说,市作协近年来举办了很多场活动,今天这场研讨会因为这样的时间、地点和形式,显得更具文学性。阳春三月,樱花盛开,情人路上,磁湖岸边,一帮诗人坐在这里座谈、吟诵曹红燕的诗作,享受有尊严的文学生活,感受黄石的山水文化、诗性文化。这种文化是对黄石矿冶文化的丰富与补充。
荒湖认为,市作协举办这次研讨会,一是基于曹红燕的诗歌价值,曹红燕不是爱热闹、浮在面上的诗人,她是一个安静的沉潜者,而这恰恰是文学写作者最可贵的品质。她的诗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淡、空、暖。淡是淡雅、看淡,空是空灵、空茫、有留白,暖是暖心、善良、人生值得。二是基于她写作上多方面的技能,她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体裁上都有所造诣,是一个复合型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黄石并不多;三是基于她为黄石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她在黄石日报工作期间,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荒湖还说,曹红燕的诗作背后其实是中国深厚的道家文化,每一个读者从中都会受到教育,我们的人生完全可以有另一种评价体系,人活着不单单要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还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即所谓回归本心。希望黄石的诗人能够从曹红燕的诗作中获得启示,让自己安静下来,从内心出发,抒发和表达独到的更真实的生命感受。   (撰稿:万泰然)


禅诗评论


阶前草那么绿

——浅析曹红燕诗歌


文/彭丽


曹红燕老师的诗歌很小。这个小,从文本上而言,精小干净。简短的几行或十几行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禅意之中隐含幽谧与张力。从视觉上而言,切入点微小。常常以一些细微的日常场景,植物、器物为触点“以小见大”,引发读者对生命、自然、宇宙更深层次的思考,抵达更宏阔的思想境界。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好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对细微的一切保持觉察。毛姆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艺术和哲学。古人的智慧也与此相呼应。古人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  诗人之所以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是因为他们拥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感觉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文字将这些细微之处的美和意义传达给读者,使得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诗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这也是诗歌存在的意义。在曹红燕老师身上,其诗,其人将这些细微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其人,幽如兰,淡如菊,性情冲淡温和,而不失赤诚,热腾。常常朋友圈里看她将一丛野花,一畦菜绿反复拍摄,那种欢喜到骨子里的雀跃,隔屏都能感染得到。可以说,她本身就是一首诗,一身诗意从诗句里走出来,诗人合一的佳人。
其诗,通过对小事物的观察,从小处着眼,逐渐升华,大到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更深层次思索。她能将入眼可见的“阶前的草、冬至后的雨、落叶上的秋阳”等等这些细小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美好意象。通过这些具体的自然元素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鼓励读者去发现和欣赏这些常常被忽视的美好。
写诗,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修心修禅的过程。正如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诗歌创作也是一种直接触及灵魂深处的艺术形式。曹红燕老师的诗歌创作俨然已参悟并抵达这些,俨然已入渐佳境、渐入禅境。
第一次读到《日记》这首诗,我的内心为之一震: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简短的几句诗,尽显禅宗思想之韵味。“今日无事”这一句的的重复使用,将人带入一种宁静、悠闲的氛围。在禅宗中,强调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即不刻意追求名利,而是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无事”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接着,“阶前草”这个意象,让人联想到自然的生长和生命的循环。草的绿色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生命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繁衍。这与禅宗中的“顺其自然”相呼应,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
而,“那么绿”这个描述,不仅描绘了草的颜色,也递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欣赏和赞叹。阶前平常的草,过往几多人,有谁逐步凝望?而诗人如孩童一般,惊叹:“草,那么绿……”这一惊叹唤醒多少为生活的琐碎所困,心灵变得麻木,对周围的美好视而不见的人们。我们是否应当和诗人一样,用孩童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眼净心明一些,脚步舒缓一些,看看天的蓝,草的绿,花的红,感知并珍惜周边寻常物事的美好。
读:   《像一棵草一样》

我们本可以如此简单
而轻松
像一棵草一样

有风的时候
摆一摆

无风的时候
静立

像一棵草一样与其它的各种草一起
自自然然
随处安生

“我们本可以如此简单而轻松”,诗人认为,人类本可以像草一样,不被复杂的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所困扰,而是保持一种简单和轻松的心态。草是一种怎样的生长状态呢:“有风的时候摆一摆,无风的时候静立”。诗人倡导人们和草一样回归生活的本真,顺应自然,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再看这首:

《冬至后的第一场雨》

半夜开始落雨
这是冬至后第一场雨

我在夜里
透过这场雨

看到了冬至前
接连多日的好晴天
和落叶上的秋阳

冬至后的雨,是寒凉和萧瑟的,然而诗人并没有触景感伤,而是意念为之一转,回到冬至前秋阳煦暖,和风日丽的日子。这种思绪的跳跃,心态和情感的调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给予了读者启示,即使在生活的低谷,依然能够藉借生命中的点点微光,乐观迎对,直面艰辛,只言温暖不诉殇。
诗集中诸如以上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诗篇很多,字里行间,诗情禅味,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细细品味,会心一笑。你看,三月,阶前草,那么绿……


淡,顿悟,当下的永恒

——读曹红燕诗歌


文/周国英


对她诗歌的印象,首先是淡和顿悟。
曹红燕诗歌,整体给人的感觉,淡,小,顿悟。“情贵淡,意贵和,唯淡唯和,才得久远”,意境淡,在我们自古以来诗歌的传统中一直是有自来的一脉,例如王维。描写小,其实也是淡的一种,一朵花,一株草,一个空的茶杯,生活中任何一个平淡的细节,入目而来,在她皆可入诗,并且生出灵性的顿悟来,这顿悟,是诗人从外在世界退回内心本我的过程中,创造的一个新世界。在这“淡”和“小”里,抒写的是诗人在生活中灵光一闪的顿悟,而顿悟的内容往往是阔大的,宽容的,放下的,圆融的,和善的,又是接地气的。在节奏浮躁的时代里,读如沐春风的诗,是有必要的,起码在辛劳奔波后,有片刻的停顿与休息,仿若进入自我放松的花园。
顿悟,需要灵性,需要诗人有安静的心,它既是诗人对生活细节敏感注视的结果,也是体味当下发生的真实。生命是由每一个当下组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瞬间才是永恒。书写瞬间和当下的顿悟,虽然小,也是书写永恒的一种。从这一点讲,曹红燕的诗歌书写是有意义的。曹红燕的禅诗透着与自己讲和、内外交融的智慧。
说到禅诗,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禅,什么是禅诗。李泽厚的《庄玄禅宗漫述》,就就专门讲述了什么是禅。明确地阐述了它起源于庄子道家文化思想,禅的主体来源还是在庄子那里,魏晋南北朝玄文化与它有着直接的传承和牵连,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对儒家文化的补充,补充了儒家当时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人格—心灵哲学。既然禅是一种人格——心灵哲学,与我们的道家文化有渊源,那么平常我们往往把禅与佛教的禅宗、禅理等同起来,原是一种认识和理解的窄化。对禅的局限理解一旦揭开,读禅诗,也就扩大了边界,乃至于模糊边界而无边界。抹去混淆,阅读的快乐,真是兴莫大焉。以此明白,人的内在与所处的外在,包括时代、自然、社会秩序与限制,永远是既有交叉性又葆有相对性,警醒的人,对此一定有敏感的触觉,无论早晚。环境永远地丰富、复杂,既然人不能置身于事外,不能置身于境外,人该怎么样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限度的不被外在所裹挟呢?体现人对自己生命主动性的选择有时候并不是一味向前,来源于道家文化的禅思,就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体制秩序之间关系的超越现实去面对的智慧,解决冲突割裂,寻找生命的喜悦。曹红燕的禅诗里就透着回到自己,与自己讲和,内外交融的智慧。
曹红燕的诗歌充满着形而上的超脱。在其禅诗平白如话的文字中,有反对人为物役、人为境役的追求。二律背反在自然和社会中广泛存在,作为一个自然的、社会的人,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更好的内外统一,活出一个真正想要的自己,实现自我生命的大自在。看淡世事,以退为进,实现人生温暖的超脱,在曹红燕的禅诗里是能读到,感受到的。
曹红燕的诗歌体现着人生的审美态度。禅学,是一种生活美学,佛教禅宗与它有重合的一部分,它却并不等同于佛教。曹红燕的禅诗,体现了一种富有情感而独立的自由自足、自由而超越的人格本体。
在诗歌写作风格特点上,曹红燕的诗歌也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一是写作手法上基本是白描述写,很少抒情。偶有抒情,也是蕴含在白描中,让白描自己去呈现,情感含蓄,内敛。与目前流行的诗歌向散文学习、诗歌向小说学习的写作趋向有异曲同工之合处。
二是曹红燕的禅诗多是短制,留白多。 
山水画的美,在于不求满,有恰到好处的留白。曹红燕诗歌里多有意犹未尽的留白,留白多,可供读者联想和理解的空间自然就开阔了,这也是其诗歌体现张力的部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种留白,给看似短制的她的诗歌,因短而长,因小而大。
诗歌写作与阅读,都是生命的清气。愿我们都吸清气而行。


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中文诗歌写作

——读曹红燕诗歌


文/云籽


我对曹红燕老师的诗歌有三个感觉:美、静、净。
第一个感觉就是“美”。曹老师的诗歌中透露着一种美,诚如卢圣虎老师所言,而且这种美还是一种传统的东方美学,这种流淌在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审美因素让我们能更好地进入她的诗歌里,就如贾道北老师说的“读起来不费劲”。这使我突然想到了刚才发生的两个小插曲,刚刚拿到《长江丛刊》楚子翻到其中一面说道:“这刊物太不专业了,居然没有写译者。”他翻到的是诗人伊娃·达·曼德拉戈尔的那一页,于是我解释道:“这是一个用中文写诗的人,俄籍华裔,多语言写作者,不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我引出这个小插曲是想说,我们凭借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中文诗歌写作者?这是我经常会想到的一个问题,当然,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不是一两句话可以阐述清楚的,可能需要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但我想,曹红燕老师的诗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用她的方式在续接或者传承中文诗歌写作,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诗歌的内核,亦或是某种写法上的隐隐呼应。就像刚才曾智君老师在朗诵的最后,选择朗诵了一首王维的诗作,可能有很多读者也发现了那种与王维,与我们伟大诗歌传统的悠远的对话与呼应,才让我们不自禁地去关联去联想。
第二个感觉就是“静”。在读罢曹老师的作品之后,一种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如她在诗集封面写了那几句话“在深度的静虑中”,我想这既是一种诗歌风格,也是一种诗人状态,同时也是诗人的气质追求。“静”才能更容易去捕捉与发掘诗意,对于她的诗歌来说更是明心见性,是她所说的“心性的自然流露”,这使她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有”与“无”之间的微妙体察,让我们更多地能在“有”与“无”中对生活或者生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种静是足够抵御喧嚣社会的浮杂与繁复的,是能够带领人们直抵更真更深的精神内核的。因为不是很熟悉曹老师,我在封二看了看她的照片,诗歌中有个词叫“人诗互证”,我想好的诗人应该和她的诗歌文本是互证关系的,我看到了她的面容中褪去尘芜的静态之美,这是一种真正的诗人与诗歌之美。我想,这样一种状态,是作为诗歌晚辈的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第三个感觉就是“净”。“净”说的是干净、素朴,在曹老师的诗歌文本中,你可以看到她放弃了修辞,放弃了对语言的雕饰,而是一种纯净自然的状态。我们总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好诗并非是对语言的玩弄与造作,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诗歌观点:一首好诗,就像是指给我们看月亮的那只手。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我们最终是要看月亮,而不是那只手。曹老师的诗颇有这种感觉,她想让我们去看到她体会观察静思到的那些曲径和幽微,而非去施粉黛在这个路牌或者路标上。我翻看诗集时看到她的诗歌章辑里有一辑写的是“月下指月”,或许她正是将这种诗歌观点真正实践到作品里,让读者自然地能品读出来,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那种对待诗歌写作的净朴与真挚。


禅诗赏读


曹红燕现代禅诗九首

卢圣虎等黄石诗人品读



一盏茶水


桌上一盏茶水

在我即将举手端起时

它是一座倒映着青山的湖

我坐在湖边


品读手记

★卢圣虎


禅诗的兴起是时代的机缘,也是诗人特殊境遇的审美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诗歌的本色天性。好的诗,都有禅味,都有玄机。对禅诗的写作,曹红燕有独到之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字:简、静、美。简是语言,静是内心,美是意境。以她的这首《一盏茶水》为代表,个人认为,支撑曹红燕禅诗的核心元素是她的安静和纯净。并非人人都能写禅诗,只有心净的诗人才会写出这些优秀的禅诗。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是曹红燕选择了禅诗,还不如说是禅诗选择了诗人曹红燕。



日记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品读手记

★胡耀文


我个人认为曹红燕的禅诗是内心诗情自觉的外在体现,她并非刻意去以禅入诗,她身上的善意和悲悯情怀将她往那个方向引,她在不知不觉中就写出这样的诗来。她的诗平淡短小,重呈现,不说教,像国画一样留白很足,看起来简单却又有意味。她的诗《日记》被很多诗人和读者解读过,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反应是联想到了南宋牧溪的名画《六柿图》。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而《六柿图》上的六颗柿子也是排列有序,一只在前,五只在后,只占据整个画面下部的一小部分,上部完全是空白的,看似随意铺陈但又不凌乱,仿如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禅思。
《日记》这首诗与《六柿图》有易曲同工之妙,都是同样分明简逸的笔法布局,淡淡几笔的呈现,留下大量空白让人回味,引人思考。
曹红燕的诗适合吟咏,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品读,更能让一个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犹如一剂可以诊治当下浮躁症的良药。



窗外


窗外不见当年

只有一棵梅

花正开

雪纷纷地下


品读手记

★楚子


这一首《窗外》我认为可以和王维的《竹时馆》对照来读:“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都是写景,同样没有“我”,很形象而传神;但不是真的没有我,仍有一个视角,让人去联想、感受。此诗中呈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味,这个淡味同样可以说是“无味”,淡而无味嘛,让我想起德国著名诗人策兰说过的:“我们写诗,无需一种韵味。”不需要添加什么味道,淡淡的就好。这不就是禅的味道?


李花开了


李子树开花了

密密的开着细小好看的小白花

开着花的李子树下

有位戴草帽的老人在锄草

 

小孩来喊爷爷

把李子花喊落了两三片


品读手记

★卫乾坤


这首《李花开了》,我反复读就有反复而不同的感受,关于时间关于命运关于爱关于无常……。于平常语境中见诗歌的多义性,不正是禅宗所言于日常中见佛性一样的吗?
我喜欢这种不费力就能入境的短诗。它即是灵光一现也是灵犀相通,就像一句偈语所言:“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一首好诗,首先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在语境与诗情的交相辉映中,它必须能自由打开。如一扇门,可以让所有人自由自在的进出,在来来回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阀门。



像一棵草一样


我们本可以如此简单

而轻松

像一棵草一样


有风的时候

摆一摆


无风的时候

静立


像一棵草一样与其它的各种草一起

自自然然

随处安生


品读手记

★彭丽


“我们本可以如此简单而轻松”,诗人认为,人类本可以像草一样,不被复杂的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所困扰,而是保持一种简单和轻松的心态。草是一种怎样的生长状态呢:“有风的时候摆一摆,无风的时候静立”。诗人倡导人们和草一样回归生活的本真,顺应自然,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这也就禅家所说的“平常心”。


天空


鸟在天空飞翔

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越来越空


品读手记

★燕子飞


空,因鸟的远飞,也因天的浩渺。所有经过皆会无痕,鸟过无痕,风过无痕。空是天的底色和本质,心过也无痕。痕这样,恒也这样。无痕——空,无恒——空。 


冬日的温暖


一枝小野菊 

插在半截竹器中 

黄的菊花 

像一个个小太阳 

明耀着 

我坐在菊的光束里 

心生温暖 

我的掌心开始温热 

从此啊 

我温热掌心 

轻抚的每一件器物 

都染上金色阳光


品读手记

★何建中


一枝插在竹器中的菊花明亮的光芒点亮诗人的眼睛,并从这小小的花朵中获得心灵的温暖,并将这种温暖传递到她的掌心。但诗人不陶醉于此,她要将这种温暖传达给那些没有生命的器物,让他们都染上这金色的阳光。万物化我,我化万物,这不就是佛的境界么?


无染


前日的暴雨 

雨水冲洗后的树叶清新 

昨日,又暴雨 

树叶更加亮绿 

今日,又雨 

来日 

我见我伸出一双干净的手


品读手记

★何建中


对于修心者来说,劫难如一次又一次的暴雨,洗去的是尘埃,留下的是一颗干净的心。历经的风雨越多,生命里留下的东西就越干净。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就如同《无染》诗中那双干净的手吧!


独照


夜空上 

月亮无语 

月华照出树木的影子 

静静 

草虫的鸣叫 

山里的村落 

偶闻说话声 

不见人 

世界很大 

世界也可以这么小 

一轮明月 

独照


品读手记

★何建中


我惊异于诗中充满禅机的时空转换。静夜,偶闻说话声却不见人,感觉世界很大;而当月亮独照一人时,感觉世界又很小。这不就是那句有名的谶语说的么:天地有我时,很小;天地无我时,很大。问题是诗人为何又进行这样的时空转换,她到底属于哪个世界?是虫鸟和鸣偶闻人语的尘世,还是月光独照一人的清冷与孤寂?与其偶闻人语不见人,不如就独拥月光,在禅静中享受满目清辉。 

诗人简介


曹红燕,女,原黄石日报记者、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淡味最久》、《阶前草,那么绿》等三部诗集。合著《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十二家》,参与编辑《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现代禅诗选读》等诗集。

主要选稿基地

现代禅诗探索论坛

http://zhwyw.net/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0


投稿邮箱


zhudi35@qq.com

现代禅诗欣赏

中国第一个现代禅诗微信公众平台

主办:现代禅诗探索论坛

顾问:南北

总编:古石


现代禅诗欣赏
中国第一个现代禅诗微信公众平台,旨在展示现代禅诗探索作品,开展现代禅诗互动交流,推进现代禅诗向前发展。主要选稿基地: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欢迎参与原创自荐或推荐,收稿邮箱:49146634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