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为何怕吃定心丸?

文摘   2024-10-12 11:09   上海  

点击上方“特例的猫”,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为恢复市场信心,相关部门公布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草案提出要把民营企业当自己人”,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公平对待民企与国企,改善投资融资环境。

按说这体现了相关部门的诚意,应该赢得市场一片叫好,但就老猫个人观察而言,舆论反馈似乎有些走样。

老猫主业是做品牌营销策划,接触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帮老板一听到“给企业家吃定心丸”就害怕,因为这意味着市场环境不好。

一个健康的人不用天天吃药,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用得着吃定心丸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要相信市场,做好监管就行,千万别戴什么高帽,更别提什么贡献,民企最怕听这个。

之前谈起民营经济,有个“五六七八九”的的说法。

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当时舆论天天喊这个数字,一谈民营经济就说“五六七八九”,认为这是对民企的褒奖。

这也算褒奖?这是吐在他们脸上的一口浓痰!

形势都这么严峻了,民企最渴求的是低调,只想把企业维持下去。

我反对当前对民企的各种优待,尤其是法律上的优待!

之前相关部门提出一个“四不原则”,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刑的不判刑,能不羁押的不羁押。

这是很不好的一个暗示,古人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既然能跃过法律给甜头,必然能跃过法律给苦头。

今天可以“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

明天就会“可以捕的就捕,可以诉的就诉”。

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依法行政”?

因为用法律做准绳最大的好处:有明确的标准和预期,不需要开盲盒。

就像马云外滩那事,作为坊间的政策风向标,到底怎么个说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如果他有错,请法办,不能让他逍遥法外;

如果他没错,请公开,不能就此不了了之。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绝不是靠法外特权能树立的,甚至会出现反效果,越优待越害怕。

很多年以前,知乎有个问题,“马云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有个回答只有十四个字,却拿到了近万赞。

在当年鄙视“抖机灵”的环境下非常罕见,让我印象深刻,一直记到现在。

那是《鹿鼎记》的一节章回目录:可知今日怜才意,即是当时种树心!

一个无任何内容的目录,居然引来这么多赞同,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反映一些观点。

此次公布的草案,通篇都在强调公平,但在民企与国企都可以进入的领域,公平原则其实遵守得还不错。

因此与其把“平等”放在首位,不如把“保护”放在首位,并落实到具体执行,而不是宣扬“吃定心丸”。

定心丸是改开之初的说法,现在都过去四十年了,还要让企业家吃定心丸,本身就是一种……

官方希望通过鼓励,引导民企投资,提高民企信心。

但民企缺信心,只是因为缺官方鼓励?有了官方的鼓励,民企信心就回来了?

假如市场真急需投资,投资能带来收益,这种好事国企怎么不去做,还用得着民企?

“资本家怕铁锤,只要给他们松绑,他们就有信心”的说法,并不一定符合现实。

什么是资本?资本不记仇,不感恩,只增值!

对资本家来说:能赚钱的买卖,捶他,他也敢干;不赚钱的买卖,扶他,他也不来。

真要有利可图,别说监管,就是坐牢、杀头,都有人敢冒险。

电信诈骗、色情直播、网络赌博,哪个铁拳不重?照样一堆人动心思。

改开初期的政策、环境比现在恶劣多了,可大家依旧前赴后继。

80年代的时候,到处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企业家因“投机倒把”坐牢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在邓公南巡之前,连“姓资姓社”都是极其敏感的问题,民企的风险比今天大多了。

为什么还是一大堆人“顶风作案”?

因为当年有市场,有需求,只要敢冒险一搏,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至于监管,全世界都有监管政策,都有自己的国情。

美国强制拆解的巨无霸企业,可不是一个两个:无论美孚石油还是微软公司,想必对此都深有体会。

内资如果因为怕监管,就跑去外面建厂,不还是得受工会制约?这中间的摩擦未必就小于国内。

国人向来信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能挣钱,别说挨铁拳,就是下刀子也敢。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干!

可见民企没信心,不完全是“监管”的问题,而是对未来预期不行:扩大投资风险高,收益低,为亏本买卖。

外资也是同样的道理:能够挣钱就来,不挣钱就不来, 真有顾虑即使今天不走,明天也会走。

有人来有人走,本就是寻常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有很多外资回撤走,同时也会有新的外资进入。

幸好中央会议指出,要走“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经济模式,这说明高层已经看到问题。

一切交给时间,我们相信未来!

特例的猫
发现有趣有深度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