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倚云回首万山低 || 徒步穿越《听风轩诗稿》时空走廊

文化   文化   2024-11-12 00:01   江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云帆诗友会


  【云帆品读】

高源:倚云回首万山低

徒步穿越《听风轩诗稿》时空走廊

作者简介

高源,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深圳基地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著有《听涛阁诗话—诗与文史哲互训》等。



导 读


时空美学:博达斑斓  斯文璀玮

地理时空:路远天低  星垂旷野

历史时空:梦付瑶琴  风吹岁月

情感时空:浪子天涯  浮生板荡

最近忙里偷闲同时展读三位高学历工科男的诗稿,成为一种有趣的诗意体验。

在交叉对照、比较琢磨、反复翻阅裔均的《半树繁华半树青》、寒生的《由蘖欣欣》和晓玮的《听风轩诗稿》之后,难免生出诸多感触。

三人当中,寒生最年长,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是一名资深的高级建筑设计师;晓玮年纪居次,曾在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作博士后学术锻造,后来成为了核电设计总工程师;裔均年龄排在第三,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中途改行做了公务员,当过党校校长。

三人的作品都具浓郁的人文情怀与忧患意识,这是共性,但他们的个性化特征也十分鲜明:


寒生天生具有慧根,其诗深藏禅理与睿智,有渡人渡己的慈悲情怀,彰显佛性;

晓玮的作品用情最深,文学禀赋超凡,展现了独特的时空审美视角,极富诗性;

裔均则善于咏史,将真情实感与认知理性揉进作品,让历史有温度,具有史性。

总之,三人的三部诗稿作为2024年度第四套《深圳长青诗存》的重点图书,均有富足的审美分量与人文价值,将成为元末明初崛起的“岭南诗派”在当代吟坛萌发的老树新枝“长青诗派”的厚重基石。

时空美学:博达斑斓  斯文璀玮

为裔均、寒生写序文之后,便精读晓玮的诗稿。

实际上,晓玮去年就希望我写一篇关于他的诗词创作的评论文章,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琢磨他的作品,还从他的一首七律中找到了拟写文字的题目,叫做“万卷诗书万里风”。直至这次仍想以“无尽藏”为题挖掘《听风轩诗稿》这座知识富矿,但其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实在太多,包罗万象,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无所不有,不易全面开采,更难以冶炼提纯,读者也未必不会“懵圈”,因此,只好放弃,另找视角。

忽然记起长青美女诗人姚举旗在点评晓玮“西北诗词”时,提到了其作品中的“艺术空间与时间”概念,大抵属于“时空美学”范畴,于是发现这是一条“穿越”《听风轩诗稿》时空走廊的捷径,因为这部诗稿提供了足够的时空意象资源,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许多用时空元素有机合成的美学风景。

开篇之前,关于书名前三个字“听风轩”的人文内涵,有必要引申铺陈几句。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抱病登虎跑寺,写下七律《病中游祖塔院》,其中颔联为“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联想到《听风轩诗稿》的第一首作品是依韵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或许这就是书名的间接来源,诗人在倾听历史回声时,做出了一次神交古人的诗意反应。

诚然,元代著名画家兼诗人倪瓒的七绝《二月十五日雨作》中的起承两句“风轩红杏散余霞,堤草青青桃欲花”,也可能是另一个人文源头,其意境更接近书名的情感寄托。

这里有必要再链接出一个更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解释。元末明初,孙蕡领衔成立的“南园诗社”,就诞生在广州南园的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它是“岭南诗派”崛起的重要标志,“抗风轩”与“听风轩”只有一字之差,但彼此之间似有“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南园五子”的“抗风”或许是针对南海频繁来袭的台风,而晓玮的“听风”却传递了今人对古人的虔诚神往,那就是“长青诗社”对“南园诗社”的服膺,“长青诗派”对“岭南诗派”的膜拜。

晓玮将《听风轩诗稿》中的790篇作品,从横向归类编为六章,交叉展示了诗人在2024年以前的创作全貌:

1、雪爪泥(101首):实录人在旅途,具有自传性质;

2、南海潮(095首):诗化深圳经历,尽显人文风采;

3、采风集(144首):记录诗旅收获,临摹大好河山;

4、西园汇(136首):收录雅集唱和,展示吟坛风景;

5、五杂俎(192首):汇总各类杂诗,涉猎内容广泛;

6、古风亭(122首):存档早期习作,可窥邯郸学步。


厘清上述六章的阅读头绪并浏览全部作品之后,发现晓玮不经意地将当代影视艺术领域中的“时空美学”概念,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诗词创作之中,但又不拘泥“时空美学”的固有语境,时间艺术的美学形式往往被认为是音乐与文学,而将雕塑与绘画作为空间艺术美学的参照物。

晓玮天然的诗性禀赋却让他别出心裁,颇有创意地通过以上六大诗词板块,纵横交错构成了这部诗稿的三道时空美学风景,即地理时空美学风景、历史时空美学风景和情感时空美学风景。

这是诗人在传统诗词创作领域一次成功的“跨界”艺术尝试,且达到了一种创新的境地,照应了诗人的一首《登顶》绝句:


刺破晴空向日齐,倚云回首万山低。

风刀雪箭传天语,人向珠峰鹤向西。


气势之雄奇,时空之辽阔,构建了一种大自然与诗人情感完美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诗中的“”指蓑羽鹤,是一种意志力无比坚强的大型鸟类,每年秋天飞越珠峰向西南方向迁徙过冬,成为了青藏高原节序与浩空的“载体”,可以领略“倚云回首万山低”的神奇气象,于是信手拈来作为这篇序文的“桂冠”。

进而言之,如果从地理、历史、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晓玮的作品,那么他的《踏莎行 壬寅年深秋再回格尔木》又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一个阅读“罗盘”:

路远天低,星垂野旷。高原暮色仍通亮。归飞云雀问苍烟,蓝莲花酒为谁酿。
浪子天涯,浮生板荡。风吹岁月余悲怆。且将残梦付瑶琴,再邀冷月谈无恙。

这阕词是晓玮精心创作的时空美学风景标本,几乎全部是用意象的时间元素,例如星垂、暮色、浮生、岁月、残梦与镜像的空间元素,例如野旷、高原、苍烟、天涯、冷月,铺成了一幅极具审美旨趣与美学视野的西域画面,其中的地理气象、历史沧桑、情感寄托,浑然天成地融为了一体,让人感慨频发,回味不已。

不妨顺便从这阕唯美作品中撷取三组四字句式,作为解读晓玮笔底三种既平行、又交叉,且相互加持的时空审美境界的“主题词”。

地理时空:路远天低  星垂旷野


晓玮在《听风轩诗稿》自序中表白:“也许我天生就有诗人的基因,我是个天然的诗人,没人要求我,也没人教我,完全是自发地就喜欢上了诗词”。因此也可以就此理解“时空美学”概念是深深植入诗人灵魂的诗性“数学模型”,而地理时空美学则是这个三维模型的一个自然维度。

地理时空美学既讲究写实,又注重写意,例如《格尔木印象 深秋》就是一首时空彼此皴染的上乘之作:


大漠空悬月正圆,一声寒笛起秋烟。

天边候鸟已飞尽,帘内无风人未眠。


第一句以写实手法铺陈“大漠”空间,又带出中秋“月正圆”的具体时间,有明显的时空界限;

第二句则是凸出时间背景,着重写意,“寒笛”虽然只能聆听,但衬托的却是无限的空间背景;

三四句以空间转承时间,从“候鸟已飞尽”的“天边”空间过度到“人未眠”的“帘内”时间;

全诗用心中意象与心外景象合成了一幅极致的西北地理时空美学风景,手法之娴熟、结构之精巧,具有示范性的时空审美“案例”效果。

实际上,构成诗人笔底的地理时空美学经典“扇面”的主要来自三个“画框”中的风景。


1、西北之恋


晓玮曾随从事地质工作的父母,在“昆仑戈壁,西海荒漠”的柴达木盆地深处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度过了童年与少年,西北的地理时空是他成长的自然本色背景,在《听风轩诗稿》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此关联,具有自传性质,也是全景式体现诗人“时空美学”创作特色的篇章,诗人暮年写的《重游柴达木八首》最具典型性,这里解读欣赏其中一首具有油画效果的《深秋》:


一年一度草枯黄,天旷云低犬牧羊。

戈壁风吹嶙石瘦,昆仑梦觉雪莲凉。

多情岁月皆秋色,未老河山各简装。

归雁不知谁坠泪,高歌依旧向南翔。


这首诗描写柴达木的秋季风情,时空交错,经纬分明,情感纯雅,意脉通达,体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情趣,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具有特定地理环境下那种“多情岁月皆秋色,未老河山各简装”的时空完美融合的审美效果。


2、燕山之魂


河北是晓玮的故乡,在生命时空不断的转换过程中,燕赵大地时空记忆的沉淀始终是诗人内心深处不可更改的人文基因。这种乡思如同经纬纵横交织,常常被无限放大其长度与广度,例如五绝《冬至回家》所渲染的地理时空画面就极为宏阔:


万里月牙长,随风到远方。

星寒垂故国,路尽宿山庄。


这首绝句的地理时空元素虽然简略,但内涵丰富,大到“故国”,小到“山庄”,亘古不变,存入了历久弥新的乡愁。然而人在天涯,由于地理时空的阻隔,诗人只能在虚拟空间叙说对故乡时间记忆,《网上家人闲聊》则将万里之外的故国时空移植到夜晚的手机屏幕前:


一任乡愁霸满瞳,谁牵思绪到京东。

声喧原野莺喉闹,鞭叱田头牛背弓。

横贯燕山萌嫩绿,纵流滦水隐乌篷。

云飞北地还家国,望断长空羡远鸿。


这首七律诗落笔自然,文脉顺畅,时空立体感特强,行文兼具散文特点,适于审美鉴赏。诗中颈联“横贯燕山萌嫩绿,纵流滦水隐乌蓬”隐藏了两个意象符号,横贯的“燕山”与纵流的“滦水”,恰到好处将故乡最具象征意义的地理时空元素合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这或许就是诗人心中故里的“”。

值得进一步阐述的是,燕山还是诗人魂魄中的精神“图腾”,几乎可以浓缩或者寄存自己所有的乡思与乡愁,这里驻足欣赏一下诗人三首描写燕山时序更替,凸显地理时空美学效果的绝句。


燕山的春天景致不输江南,也不输岭南,《燕山春晓》展示的勃发生机令人神往:


横江白雾起林间,戏水幽禽鸭最蛮。

风是春天撩妹手,挽来千紫万红山。


燕山的秋色或许不如北京香山色彩斑斓,但《深秋登燕山》的情境却有一种诗意盎然的体验:


明月照清涟,山深起暮烟。

飘零秋满地,花发待来年。


诗人描摹的《燕山雪》则更显地理时空千变万化的美学魅力,诗中的几分伤感正是文学独有的气质:


燕山千里白,路遇几枝殇。

明了非春色,犹闻雪下香。


实际上,燕山自然节序的更迭,也是燕山自然空间变幻的结果,互为彼此,共同成就了燕山的审美境界,也进一步固化了诗人心底“图腾”的质地。


3、岭南之光


岭南是晓玮生命旅程中三个最重要的驿站之一,也是诗人漂泊了大半生之后选择的人文港湾与精神归宿地。《听风轩诗稿》收录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岭南创作的,几乎都涂抹上了一层岭南文化彩釉。早期岭南文化的开拓者赵佗与诗人是河北同乡,或许这也是晓玮最后寄籍岭南的一个历史动因。

赵佗之后,对岭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便是盛唐时期的政治家兼诗人张九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岭南之光”。因为“岭南诗派,肇自曲江”,这是晚近文学史大家汪辟疆先生的结论。

2021年秋天,晓玮与唐超组织一批长青诗人去粤北采风,谒拜了张九龄故里,这是他开始引领“长青诗旅”采风活动的“首秀”,间接促成了翌年首届“张九龄”杯全国诗词楹联大赛的成功举办,在当代诗词界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

晓玮为这次诗旅采风创作了十多首诗词作品,其中有两首写“西京古道”的七绝,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时间节点重新勾画了这条千年古道的空间效果图,定格了两座古凉亭的古今风景。

当年张九龄往来岭南与长安之间走的正是这条“西京古道”,他把盛唐气象与诗词文化的正脉带到了岭南,而那两座凉亭也曾是这位盛唐诗人的歇脚处。

其一为黄昏之际的《西京古道之小梅关亭》,充满时空的沧桑感,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就是在这条古道上交汇、融合、嬗变:


夕阳云外落梅亭,石磴尚余踏叶声。

多少春秋往来客,曾经此道向西行。


其二为斜阳下的《西京古道之蓝关亭》,其中的南水湖是当代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淹没了一段西京古道,唯独湖边这座苍老的凉亭仍然在叙说岭南的时空往事,张九龄曾在这里小憩,后来韩愈也曾这里系马歇息:


南水湖光月上弦,千年背影入云烟。

西京更在斜阳外,谁道昌黎马不前。


两首绝句的古今时间节点都是千年,都是千年之后的夕阳西下时分,而空间则由夕阳、梅亭、石磴、往来客、南水湖、背影、西京、斜阳、马不前等动静相生的物象组成,和谐有致,具有历史地理时空的审美逸趣。


历史时空:梦付瑶琴  风吹岁月


历史时空美学的天际线就是“纵目春秋,上下万年”,也是诗人“时空美学”三维模型中的人文维度,而历史周期律观照的空间则是民族的苦难与底层社会的“内卷”,对应的是“千年多少泪,一梦古今同”的时间,唯有历代士大夫的人文情怀给历史留下了一抹亮色。

这抹亮色被具有敏锐眼光的晓玮捕捉到了,他写过《秋韵八首》,其六《昆仑》可看作是对这抹亮色进一步渲染:


九月昆仑雪上头,星河犁水漾微舟。

长空雁叫云横塞,古道笛鸣风接秋。

铁马已开西海路,诗人应在岳阳楼。

羊肥味美谁思去,愿做高原一野鸥。


这首七律历史时空背景极为壮阔,关键词只有三个字,那就是“岳阳楼”,其蕴含的“忧乐情结”就是一种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晓玮对历史时空美学尺度的把握,始终没有偏离这条人文轨道。

检索浏览所有作品之后,诗人这部分作品大致从五个横断面,在为自己的历史时空美学“建模”,这里有必要用“模糊数学”的语言粗略地解析一番,同时避免出现“不等式”。


1、先秦图腾


屈原是公元前中华上古文学的象征和偶像,也是后世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历代诗人几乎都讴歌赞美过这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晓玮自然也不例外,但他却从选择了一个具有时空感的词牌来释放心中的历史情绪与隔世虔诚,用情之深沉、穿越之大胆、构思之奇巧,即为《巫山一段云 登岳阳楼读屈子》高明之处:

风起青萍渡,烟笼绿苇洲。关关莺舞伴沙鸥。一叶纵轻舟。
昔者俱成古,何人曾上楼。我邀明月读君愁。对影泪双流。

这阕词有三大看点,一是在岳阳楼读屈原,时空辽阔,却不发浩叹,只是追溯“忧乐情怀”的源头;二是将《诗经》元素融入词中,渲染屈原千古之愁的纯美,别出心裁;三是将李白笔下的意境作为冥想屈原的现场背景,极具历史时空的穿越感。

2、中古气象


中古史气象万千,战乱频仍,历史大戏起伏跌宕,蔚为壮观,其最重要的时空审美标志就是万里长城,从秦汉到明清,亘古不改,晓玮显然意识到了长城的时空美学价值,于是欣然写下了《高阳台 登角山长城》:

云雀翔云,黄花缀地,几声凄厉寒蝉。八月风凉,清秋万里燕山。凭栏古道观沧海,一线连,水阔天宽。惜峰峦,褪了残红,消了新鲜。
古来征战声悠远,看刀光剑影,浪击千幡。多少英雄,无奈似水流喧。当年李闯今安在,转眸间,谁吊荒弦。子诚言,兴也如烟,亡也如烟。


这是一阕容量极大、反思极深的咏史词,用一系列时空意象,例如“寒蝉”、“古道”、“残红”、“刀光剑影”、“千幡”等等,浓缩了两千年的中华兴亡史,却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晚清国殇


清末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七十年是中国传统社会急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简称中国近代史,是具有开采价值的一座“历史富矿”,晓玮自觉地扮演了一位总结反思历史的“挖掘工”,他的《沁园春 中国梦其二》从上古开笔,中古入题,然后切入明清机体,终于在晚清找出了“病灶”,“病因”却是在两千年之前,要修正这种闭环的“历史周期律”,必须“浴火重生”。时间跨度之大、空间敷设之广,可谓大手笔,少有企及者:

纵目春秋,上下万年,文化坐标。有昆仑出世,横空万里,长城翔雾,沐雨千雕。星耀商周,剑鸣唐汉,盛世长征竞领跑。自明后,方江河日下,落后挨刀。
曾经绝世英豪。奈年老力衰花叶凋。叹中兴洋务,残收甲午,共和大业,毁自雄枭。历史昭宣,拳头霸道,浴火重生须略韬。路漫漫,待雄鸡唱遍,再领风骚。


实际上,历史每天都在考核当代诗人,晓玮具有天赋诗性与史感,他的这份答卷是否及格,结论无疑是肯定的。遗憾的是,当下向近代历史交“白卷”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


4、民国道场


民国历史不长,但充满风云变幻,且分为两段,北洋政府时期与南京政府时期,对历史天然敏感的诗人在每一个历史段落选择了一个题材转化为诗词,从而委婉地展露自己内心的历史时空感受,也算是“文曲星”了。袁世凯是民国史上的支柱性人物,诗人写过三首有关作品,完整地勾勒了这位历史人物的肖像,并做了敬畏般的温情评判。

七律《题袁林》具有批判性、警示性:


苍原暮色棘千丛,冷雨墟烟任晚风。

一夜龙床成碎梦,三围泥穴作新宫。

议和南北人称道,窃国悲欢君失聪。

覆辙百年全忘却,咸丰依旧效乾隆。


而《破阵子·过袁林有寄》以“九州”与“千年”为时空背景,具有大历史视野,亦肯定了主人翁“革命已犁中土,共和未续前清”,顺应浩荡历史潮流的事功:

酒后踟蹰湖畔,阶前回首心惊。无奈九州云不散,浑噩千年梦未醒。东山鸟不鸣。
革命已犁中土,共和未续前清。唯有东流无尽水,笑看人间亡与兴。西天风正轻。


诗人对历史的脉脉温情溶解在了《南乡子 过安阳袁林》之中:

残照伴秋声,洹水西风落叶亭。狐笔如刀能刻骨,无情。老树寒鸦不住鸣。
樽俎善鏖兵,直钓临漳笠帽轻。铁血共和青帝梦。浮名。月下谁人哭项城。


结句“月下谁人哭项城”,返照了“洹水西风”、“残照秋声”、“老树寒鸦”等历史时空意象,也给“无情”的旷世“浮名”抹上了一笔“铁血共和青帝梦”的温情色彩。

民族兴亡、救国图存是民国历史的另一大主题,抗日战争持续时间之长,烽烟漫延空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正面战场的血与火是难以磨灭的,诗人过《喜峰口》时,会联想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不朽历史旋律,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诚能得穿越,我也去挥刀”的义勇感慨。

而绝句《南岳秋枫并致衡阳保卫战烈士》则定格了永恒的历史时空画面:


湘水清泠耒水寒,峰名回岭雁栖峦。

金戈隐隐声萧寂,惟见当年血化丹。


诗人之所以选择湖南作为历史时空背景,是因为抗战时期中日之间在正面战场有过22次大规模会战,其中六次发生在三湘大地,因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抗日英雄纪念碑”和“南岳忠烈祠”都建在了衡阳这片用鲜血浸红的热土上。


5、当代风骨


每当时空定格在当代史的坐标上,聚焦的一定是时代抹不去的印痕,“极目天涯都是客,伤心故国已成翁”,诗人时空美学观绝不会遗漏微光与烛火。

诗人过某某沟时,钩沉的是六十多年前的时空悲剧,是“雪后寒风惊断鸿,出山冷水水朝东”的残缺历史,这桩冤屈的往事已被很多人遗忘,植入诗中是为了存史:


带血残阳瞰肃州,携风直向夹边沟。

月寒曾照蒙冤鬼,草短难遮饿死囚。

七十余年无奈路,三千人命不如蝼。

夜深零落磷光闪,知是游魂乞食眸。


三年疫情也是当代中国刻骨铭心的一段痛史,有多少人“星悬平野望残月,月剪孤峰泪剪瞳”,诗人的一首七律《无题》如泣如诉:


斜穿柳岸侧穿堤,摇过梅亭再向西。

蜂戏海棠花带雨,云收紫燕嘴衔泥。

长空一洗江天碧,青嶂半开山月低。

劫后中华犹壮美,怆然提笔已无题。


深圳奇迹般的惊天蝶变已成为四十年改革开放史上最重要的成果,值得以诗记之,然而《依韵和厉有为老书记<重九登高——纪念改革开放45周年>》不仅仅赞颂深圳的巨变,还融入了诗人理性的思考与深刻的感悟,给人诸多启示,时空的置换并不一定都具有历史的审美意义:


推轩把酒对空山,惟见穿风月上弦。

曾做百年家国梦,又逢今日死生禅。

草芽沙底犹抽绿,云影波心争渡船。

休道春秋无健笔,东门悬目大如天。


诗人的风骨,时空的梦幻,穿越的迷茫,都稀释在了“曾做百年家国梦,又逢今日死生禅”的心境之中。


情感时空:浪子天涯  浮生板荡


晓玮的内心情感世界丰富细腻,色彩斑斓,他的作品不矫揉造作,只作有病呻吟,但绝不煽情,其落笔之真挚、用情之深沉、倾吐之纯净,放眼当代诗坛都十分罕见,哪怕是最具魅力的言情女诗人也难以望其项背。

在《听风轩诗稿》中,情感时空美学的交织与构成,无疑是诗人笔下“时空美学”中最具诗性色彩与审美旨趣的一个维度,其丰富、细腻、饱满、温润的情感窖藏,浑然一体,难舍难分,具有醇厚的文学价值。

正如诗人内心表白:“我这一生,有三种强烈的情感,她们单纯而热烈,完全支配了我的一生。她们分别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对事物的悲剧心理”。这三种情感合成了一种淡淡的伤感,而这又略带忧郁的情绪正是文学最宝贵的品质。

实际上,晓玮作品中的情感维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至少融入了七条纵横交错的情感“等高线”,如果用色谱针对性地涂抹诗人的情感时空美学画卷,似乎可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分别标注。


赤:对双亲的眷爱。

亲情是一种赤诚的爱,晓玮对父母的情感表达与众不同,诗人内心的这份情感往往以妙曼的时空背景来衬托,时间愈久,情感欲真,而漫无边界的空间,则成了他储存这种情感的巨大容器。其《清秋望月》所倾诉的对母亲的挚爱则是情感时空美学的至臻境界:


白露清芬月下弦,小舟谁荡在山巅。

遥知千里萱堂在,同望流云共此天。


而《父亲节致父亲》则将时间切换到了久远的童年,诗人在回顾了1973年的三个月暑假生活,父亲带他随地质队去广袤的海西州野外考察,白天骑马兜风,打猎抓鱼,夜晚在星空下听故事的往事,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白马配雕鞍,携儿踏莽川。

猎鹰羽做扇,擒兔肉烹鲜。

野旷托明月,山高发醴泉。

此生怀永念,念在海西边。


诗人在这首五律中将自己对父亲永恒的怀念存放在了永恒海西州格尔木的时空之中,情感至真至诚。

橙:对滦河的眷念。


橙色具有温馨的光泽,最能烘托渲染诗人对故土的念想,“八月别燕山,乘风走马川”,诗人一生漂泊,很少回到故乡,然而“莫言身是客,心在此江山”,魂牵梦绕的滦河、心心相念的燕山,成为了诗人夹在人生这本大书中的情感书签,“频繁忆旧人将老,不尽怀乡梦渐空”,历久弥新。不仅如此,诗人还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亮色诗化在了故乡的山水之间,此乃仁者智者,《江城子 河北省核电选址》便是诗人此生“乐山乐水”的答卷:


长风千古诉沧桑,碣山旁,杂胡乡。赵土燕天,真个好排场。往事如烟都作古,秋萧瑟,道苍黄。
莫嗟无策鬓飞霜,趁星光,踏天梁。选址拓荒,犹自奋当强。敢念百年闲话趣,论核电,有姜郎!


这阕词还可以看成是诗人集地理时空美学、历史时空美学与情感时空美学于一体的代表作,具有三维时空审美意义。


黄:对高原的眷顾。

黄是青藏高原的三原色之一,也是西北文化的底色,更是诗人情感记忆的初始色彩。诗人对西北的眷怀随着流光的飞逝,时间逐渐聚焦在了秋天的黄昏、月夜,这是对人生沧桑经历的沉淀与提纯,而西北的空间镜像就定格在了高原的主要具象元素,昆仑、黄沙、青天、雪山与绿洲,其情感则选择西域文化的意象名词,诸如晚笳、暮鸦、羌笛、酒楼来传递表达,构成了完整的情感时空美学系统。

先扫描《高原晚行》油画般的沧桑情境,以体验“诗从今夜写秋凉”的感悟,虽有几丝迷茫情绪,但不失对苍茫的真诚感动:


昆仑悬冷月,戈壁漫黄沙。

野旷无生气,风轻漾晚笳。

天低山更矮,路远脚尤麻。

欲往绿洲地,抬头寻暮鸦。


再欣赏《高原立秋》表达的眷恋愁绪与时空结构的设计,画面中没有了月色,只有“清凉”与“雁叫”,衬托出了凄迷氛围,植入了“岁是无情鼓,年年摧断肠”的伤感:


万里青天外,长云荡小舟。

山收原野阔,水散大荒流。

入夜闻羌管,临风上酒楼。

清凉自今日,雁叫雪山愁。


晓玮的作品用情很真、很纯、很文学,这两首五律通俗易懂,无须解读,从强烈的动态感画面中就可窥探到诗人的内心“向海西风劲,穿空羽列长”的细腻情感线条,然而“频繁忆旧人将老,不尽怀乡梦渐空”,诗中也折射出了淡淡的忧伤与哀愁。

绿:对岭南的眷祐。

《听风轩诗稿》与深圳有关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时间词汇,可以引申出“春天的故事”,也是岭南空间色彩的“常态”,因此也成为了晓玮对岭南情感的“托管物”,他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用“”来倾吐对岭南的眷幸情愫,不妨信手拈来一组“三春图”。

首先浏览《青玉案 岭南春早》画面:

黄莺衔草迷晨雾,趁春早,成双舞。豆蔻初萌谁眷顾,梨花野径,云帆飞渡。竹外梅香坞。
和风暖日相回护,山水煎茶对谁诉。锦瑟韶华休再负。骑竿作马,清风带路。直向云深处。

这阕词将整个岭南的风物景物、民俗民情集中放到早春渲染描述,更能突显未艾方兴的勃勃生机,这是曾长期生活在北方的诗人,在稀释记忆中储存的荒芜与荒凉,从而置换为春意盎然的绿洲。

岭南是一个面,深圳是一个点,点与面都是“早春”的画布,《燕归梁 龙城春早》则描绘了“携春风物满,逢雨百花荣”的景象:

万树千山漾翠光。一路桂花黄。龙城二月尽迷香。看万物、正梳妆。
临风泼墨,邀朋斗酒,品茗在兰堂。如烟故事岁华长。最惬意、是春阳。

一句“最惬意、是春阳”,既浓缩了深圳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与似锦繁花,也融入了诗人“看万物、正梳妆”的惬意情感,如同青睐一位恋人。

而《春夜登梧桐山》则可引导读者做一次“树隙星河暗,山间皓月明”的幽径春情体验:


山空踏歌去,激水奏蛙鸣。

月下人迷醉,流连到五更。


原来深圳春天的景致、春天的故事、春天的魅力,都可以让人情不自禁地“迷醉”,让人“流连到五更”。

青:对修身的眷悟。

这里的“”取“禅定”之义,为佛教五色之一,亦是参禅的一种觉悟。至于修身则是传统士大夫与身俱来的天职。人都有缺点和缺陷,晓玮也不例外,但他注重个人修为与修养,经常审视自我,反思过往,修正个性。这种冥思哪怕是短暂的一瞬,也是精神境界的一次升华,在《听风轩诗稿》中不乏这样的自省作品,例如《候机再回首》就袒露了一种反省心迹:

危坐窗前万念空,林梢不见一丝风。

回头羞问凌云志,掐指无收挂齿功。

半世奔波长报国,百年孤独已成翁。

晨鸡催醒天边月,抖擞精神效雪鸿。


如果说这首七律是对自我人生的剖析,那么《入禅吟》则是对自身诗词创作成长过程的一次检讨与内省,追寻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境界:


行吟湖畔大鹏东,索句天涯词渐穷。

闭目如僧真入定,黄鹂欲落认枯桐。


夜深人静,诗人亦有心灵极为安宁的时候,万物俱寂,可以倾听自己的心跳,例如五绝《空禅》:


燕山秋雨后,万寂透空禅。

闭目听心语,流云拨素弦。


这是一首精致的禅诗,提纯了自我的世俗情感,此时的超然“心语”即是天外的禅意“素弦”,这是诗人在哲学层面的一种眷悟。

蓝:对爱情的眷求。

蓝色或许并不是爱情自带的光泽,但代表着希望与向往是不言而喻的,而爱情正是每一个诗人都向往的“蓝色精灵”。晓玮坦诚“对爱情的渴望”是自己的三大情感追求之一,《听风轩诗稿》中的爱情篇章却并不多见,但写得非常纯真、纯净、纯美,具有“挥手忍归去,相思任笔耕”的审美追求,在诗人的爱情时空美学领域,“开枝散叶”的欣然镜像是一种唯美的常态,如其《湖春》所展示的唯美情境:


云瀑时抛千尺练,芳心已付一湖春。

多情苦海迷离眼,入梦风花幻似真。


晓玮的初恋定格了久远的朦胧年代,却是抹不去的情感记忆,一绝《翻书现信》如同一汪清澈见底的心泉:


青鸟当年衔海棠,江城三月漾春光。

凝香手迹犹惊目,抚笔佳人在哪方。


诗人不仅叙说自己的爱情经历,也娓娓道来他人的爱情故事,当年诗人的一位好友新婚燕尔,却两地分居,焦思若渴,于是请假两天,连夜在雪地中步行70余里,去看望娇妻,以解相思之苦,于是就有了《爱情引力》所显示的神奇魅力:


天蓝寒水碧,日落一山横。

冬雪有春梦,披星人夜行。


诗中的“”字便是这种爱情引力的象征,可以在冬天寒冷的雪夜里,让执着的恋人圆最温馨浪漫的“春梦”。

还有一次诗人听闻了一段友人的爱情往事,不胜唏嘘。于是“书此调相赠,以慰君心”,这就是那阕如泣如诉的《西江月 醉眼》:

帘外朗风秋月,窗前把酒问盏。拼将醉眼忆当年,云堤湖畔曾现。
投箸伊人独立,影碎顾盼茫然。可怜夜半泪流干,梦醒柔肠寸断。

晓玮作为工科男出身的诗人能写出如此柔顺、凄婉的词章,实属罕见,估计许多美女诗人也会自叹弗如。

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临摹古人的爱情传奇,将千年之前的爱情时空镜像嵌入当代的“画框”之中,《题苏轼<江城子>——拟王弗语气》就是这样一幅笔触温婉、情感细腻的“素描”作品:


感君幽梦泪千行,暮暮朝朝情两伤。

此发曾经君手抚,披肩不剪待君量。


如果王弗冥冥之中有知,一定会将晓玮视为隔世知音,苏轼或许也会生出几分醋意,晓玮的爱情诗确有穿越古今时空的美学趣味,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紫:对诗情的眷注。

紫色代表温馨,是温情的载体。晓玮加入长青诗社的时间不长,2021年8月底才成为这个和谐大家庭的一员,但他一经加入,便成为焦点人物,2022年5月起即担任副社长,一年后成为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他对长青诗社的认同感、归属感都不输很多“老长青”,倾注的情感也是极为赤诚纯粹的,有《缘分长青》为证:


因果天然自有缘,不关月下与花前。

余生寄趣长青后,对韵当歌作酒钱。


晓玮对诗意的顾盼、对诗景的青睐,更多地体现在了他对女诗人的眷怜与体恤,或许女诗人是晓玮寄托诗心、倾注诗情的最佳载体。2022年秋季的一次东海岸之旅,晓玮写了一组礼赞女诗人的作品,将秋天海滨女诗人的妩媚、娇柔、知性与魅力作了一次陈列展,脍炙人口。

《粤东诗旅题照--长青六仙女》聚焦的是飘然而至的集体风姿,多彩而温婉:


踏浪赋华章,流云伴霓裳。

诗工心世界,韵在海家乡。


《粤东诗旅题照--出水芙蓉》更像是动静相宜的精美小视频,声情并茂:


伊人引颈歌,似幻如烟萝。

风月无边界,沙湾水出荷。


《粤东诗旅题照--红豆起舞》则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动态特写镜头,时空感极强:


翩然若宓妃,微步凌波归。

无限自由界,羁鸿已放飞。


雨点”是一个极具时空美学特征的词汇,至少有四个富含诗意的解读,它是时间的漏斗,又是空间的精灵,也是和平鸽的一个品类名称,还是长青一位绝句高手、知名女诗人的笔名。题诗“雨点”,可一举四得,文学的外溢性达到了最大化,诗人的《题雨点》既揭示了其“腾身自天降,滴水汇成波”的品性,又赞美了雨点“跌宕终入海,只为不干涸”的执着精神,:


飞天后散花,一路若乘槎。

万里向沧海,汪洋才是家。


空间之浩大,是雨点的舞台;时间之永恒,则是雨点不息生命的动态刻度,这些意象具有经典的时空审美意义。


至此,分类解析《听风轩诗稿》时空美学的文案可以画上句号了。不可否认,这部诗集还存在某些瑕疵,例如题材略嫌杂乱,表达偶尔词不达意,少了一点逻辑关联;作品之间相互重复的意象、词语、句式较多;在编排分类上也有些粗糙,不够严谨科学,存在随意性。然而瑕不掩瑜,《听风轩诗稿》仍是我读过的最具文学品质与美学内涵的一部诗集,它的出版将为当代吟坛打开一扇“风景这边独好”的诗性窗口。

最后,再回溯一下前面的叙述,这篇文章在评析诗人时空美学成就时分为了三大板块,下辖了一个临时组合的“357”文字团队,各司其职,分三条赛道,齐头并进,可让读者尽情领略晓玮笔底的时空美学风景:


一、地理时空:路远天低  星垂旷野;分为三节:
1、西北之恋;
2、燕山之魂;
3、岭南之光;

二、历史时空:梦付瑶琴  风吹岁月;分为五节:
1、先秦图腾;
2、中古气象;
3、晚清国殇;
4、民国道场;
5、当代风骨;

三、情感时空:浪子天涯  浮生板荡;分为七节:
1、赤:对双亲的眷爱;
2、橙:对滦河的眷念;
3、黄:对高原的眷顾;
4、绿:对岭南的眷祐;
5、青:对修身的眷悟;
6、蓝:对爱情的眷求;
7、紫:对诗情的眷注。

之所以不厌烦地加以罗列,主要是便于读者检索与浏览,仅此而已,希望能成为一份简易的《听风轩诗稿》阅读指南,如果还能为作者提供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则可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2024年9月28日于深圳大梅沙听涛阁

声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归平台,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云帆诗友会】微刊投稿须知

参看往期精彩:

“云帆六选本”新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行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讲话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讲话摘要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包岩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讲话

王玉明院士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书面讲话

莫真宝:分体编选佳作,呈现创作实绩——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王改正:鼓动云帆盛世歌——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致辞

熊东遨总编审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致辞摘要

段维:“官方”与“民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当代诗词精品化和经典化进程——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当代五律三百首》主编高石春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当代古风三百首》主编刘能英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云帆当代诗词年鉴五年选2019—2023》主编方伟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当代词曲三百首》副主编黄祥寿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刘清天:侠痴终有得,诗帙尚能传——在云帆六选本首发式上的发言

“云帆六选本”北京首发式贺诗、贺词(曲)、贺联选登

周文彰:云帆六选本总序

当代绝句三百首 || 前言、后记、目录

当代五律三百首 || 前言、后记、目录

当代七律三百首 || 前言、目录

当代词曲三百首 || 前言、后记、目录

当代词古风三百首 || 前言、后记、目录

云帆当代诗词年鉴五年选2019—2023 || 前言、后记、目录

【甲辰】中秋节诗词大会

【甲辰】七夕节诗词大会

【本刊快讯】2024云帆·泰山之巅诗词名家笔会活动成功举行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高源先生更多作品:

高源:沉浮今又问苍茫 || 描摹《半树繁华半树青》纹理

高源:史笔多添一二三 || 分辨老农夫《诗话人生》的三维模型

高源:寒枕惊留故国声——浅谈林峰先生的事功与作品为什么可以入史

高源:遥对江淮两岸秋 || 《杏林风雅》敷设的光山历史文脉与自然地理线条

高源:未出梅关名已香——浅谈深圳的诗词组织与诗词赛事及其他

高源:暂离人世界  且至佛家乡 || 三分参悟《由蘖欣欣》七分禅意

高源:不媚时风是主张 || 高光聚焦《马帮古典诗词》七大亮点

今日推荐

【云帆】2024父亲节诗词大会

甲辰孟夏云帆共青城工作室雅集

【云帆】2024母亲节诗词大会

四海诗家同贺云帆平台总部工作室落户共青城

【重磅】2024云帆·泰山之巅诗词名家笔会

【云帆】2024青春诗会

【本刊快讯】首届云帆彭城之春诗词名家笔会活动成功举行

首届云帆彭城之春名家笔会签到走红毯及首日采风花絮

今日推荐

首届雲帆南田岛诗词名家重阳笔会活动成功举行

【雲帆】癸卯·重阳诗会

【癸卯】中秋节诗词大会

【癸卯】七夕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3父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3母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3青春诗会

【特别推荐】云帆·2023青春诗会 || 众家集评

【云帆】2023女神节诗词大会

【云帆】癸卯元宵诗会(云帆诗会总第564期)

【云帆】癸卯迎春诗词大会

【云帆】2023迎新诗会(云帆诗会总第559期)

【壬寅】中秋节诗词大会

【壬寅】七夕节诗词大会

【2022】父亲节诗词大会

【云帆】2022·母亲节诗词大会

【2022】青春诗会

【2022】女神节诗词大会

云帆诗友会·投稿须知 


个人专辑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一次投稿不超过20首/副(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曲,中原音韵,新韵和通韵需注明,但新旧韵不能混韵);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次投稿不超过5篇。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投稿后32天内未刊发,可改投他处。


2 )投稿格式:投稿注明“云帆诗友会个人专辑投稿”字样,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


3)书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收稿邮箱(任选其一):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云帆诗会”(合辑)投稿




㈠云帆微信群投稿

投稿请注明“投稿”字样

❶绝句、律诗: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二句一行。示范如下:

投稿:

春归

何其三

泉水响叮咚,声如寺庙钟。

春风能识路,先绿野山冲。


❷古风、歌行: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连排。示范:略;


❸词: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按阕分行。示范如下:

投稿:

卜算子·丙申元夜与老公

崔杏花

有幸住江南,爱上江南月。此夜花灯共月明,有梦千千阕。

君住我心间,映我心如雪。只计春风不计年,执手同凉热。


❹曲:标题一行,作者署名另起一行,正文另起一行,居左排列,不空格,连排。示范如下:

投稿:

【中吕·山坡羊】 秋日叹残荷

南广勋

秋风萧瑟,残红飘落,藕肥子满残荷破。日如梭,月如梭,眼睁眼闭浮云过。料是来年花更多,红,还似火;人,不是我。


㈡私窗向管理员投稿

投稿格式如上

⒉管理员个人微信号:ccy549719711

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曲,中原音韵。新韵和通韵需注明。同一首作品不能新旧韵混用。文责自负。谢绝一稿多投。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星汉 张海鸥 周燕婷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中国香港)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邓世广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陈思明 吴硕贤 刘合 张慧频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韦树定 曾艳梅 静如 何其三 邢涛涛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横道子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柳迪(英国)牛应萍

收稿

木兮 雷彦 可观 王小艳 王怀宇

媒体总监

吴戌

执行主编

星星知我心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熊东遨 杨逸明 熊盛元 陈永正 周笃文 李树喜 周燕婷
郑欣淼 周文彰 范诗银 星汉 林峰 高昌 刘庆霖 沈华维
王蛰堪 萧雨涵 苏俊 周达 潘泓 魏新河 王玉明 钱志熙
叶嘉莹 刘梦芙 钟振振 胡迎建 邓世广 蔡世平 张海鸥 
凌泽欣 陈仁德 周啸天 徐晋如 莫真宝 蒋昌典 张明新
江岚 段维 方伟 韦散木 刘能英 刘道平 廖国华 李葆国
半隐庐 崔德煌 安全东 唐海棠 崔杏花 横道子 宋善岭
抱朴书生 郎晓梅 何其三 丁欣 金水 宋彩霞 无以为名
杨子怡 陈楚明 李俊儒 楼立剑 徐艺宁 孔祥庚 马旭升
屈杰 李子 金锐 天许 深南 谢郎 罗伟 崔鲲 月白 千山
马斗全 卢冷夫 李文朝 吴硕贤 武立胜 褚宝增 李昊宸
韩倚云 刘泽宇 刘鲁宁 李伟亮 王海亮 姚泉名 邢涛涛
杨强 李静 闫震 何革 楚成 慕白 郭七 郑杰 张栋 何强
曾艳梅 戴根华 李显彬 郎松 王花石 袁丹 李浩然 海空
燕河 雍平 鉴水 唐龙 胥奇 何静 吴瑾 宁静 赵英 张雷
静如 秦凤 周秦 瘦竹 玲珑 吴楠 苏燕 文森 苏声 秋宝
郑力 武斌 舞蝶 周磊 曾真 天然 泰然 六也 吴容 刘刚
林丫头 孟依依 苏些雩 陈逸卿 包德珍 张晓虹 孔繁宇
张智深 何永沂 张家安 王守仁 刘曙光 杨森翔 国印周
赵义山 祁丽岩 周维芳 董学增 张庆辉 邓荣森 曹继梅
何智勇 吴化勇 萧剑勇 渠大白 王纪波 倾一阁 黄飞鹏
尤悠 霜凝 风清 孙文 梅庐 龙佩 匡晖 姜彬 黄莽 枫叶
非也 南风 木樨 玉蟾 何鹤 张洋 潘松 桐荫 安儿 月儿
石厉 归樵 胡彭 芳芳 丰云  左云 庄辉 龙健 郑安 楚雪
冉长春 李荣聪 李宗原 廖润昌 耿立东 师红儒 廖海洋
丁海军 倪昌盛 张芳君 马峥嵘 周路平 蔡红柳 风马驴
汪冬霖 陈思明 黄友富 曹江宁 左启顺 周泽安 胡水莲
南广勋 高朝先 徐耿华 张四喜 岳贵春 郭顺敏 李宏弟
曹阳 曹辉 曹谦 曹劲 曹新频 曹国祥 曹胜炎 曹克考
杨新跃 曾俊甫 梦烟霏 蒋世鸿 王善同 李增山 程运钦
楚家冲 雷海基 华慧娟 侯兴黉 海天风 马建华 张力夫
赵秀敏 染清尘 朱思丞 彭中文 王映锦 邓寿康 沈鉴宇
张海燕 楚凌岚 时玉维 黄爱和 刘希波 戴爱琴 查筱英
潘乐乐 江合友 郭宝国 阮莉萍 韩保汇 张正清 刘金平
王永江 沈尘色 程章灿 许建军 涂宏飞 姚从新 王红娟
王连生 王超群 冯仲平 杨勇民  夜轻寒 郑晓京 罗琦
王海娜 毛谷风 程裕祯 李如意 蒋有亮 哈声礼 陈雅国
马建勋 唐云龙 陆玉梅 陈晓敏 林看云 戴霖军 徐中美
陈海洋 马星慧 周佐福 拾雨斋 徐中秋 李轶贤  姚晓明
刘清天 李海彪 张彦彬 周逢俊 钟子邦 张岩山 张伯晋
吴长龄 何阳义 刘小林 扈超峰 胡文汉 刘南陔 东阁茶
郭定乾 史外外史 观棋不语 落雪听禅 晋风 胡晓明
杨敏 杨云 潜斋 南风  樵风 田茂 李兵 梁风 刘军 周晶
樊令 梦欣 文弱 卢星 马征 张琳 大凡 高寒 郑毅 于勇
孙才 张奕 雨虹 老胡 文裳 陈越 刘燕 晓梦 眉卿 王琼
洪君默 李清安 余秀玲 罗小娟 李瑞河 黄小遐 宋晓光
范义坤 李云桦 布凤华 金嗣水 杨世龙 王继权 牛应萍
梁二白 谢少承 叶兆辉 蒋永桢 方跃明 张金英 陈金如
安洪波 朱宁 蒿峰  天放 蔡玉启 鹿红丽 曹淑贞 章剑钧
张青云 高语含 毛薆松 狐公子 紫菩提 卢金伟 袁绍藻
胡长虹 向咏梅 梅凤云 蒋继辉 张颖娟 石晓玲 邱晓林
周向东 曾继全 周学锋  严锦尧 杨益安 傅筱萍 杨春杰
李梦痴 白秀萍 许洁华 张银华 李兴来 王柳华 张建章
辜学超 朱泽民 陈少聪 晏水珍 王惠玲 邬小香 刘秦文
张慧频 黄金辉 陈志文 冯恩泽 程良宝 熊华禄 周吉潭
雨季 顾青翎 王瀚林 苏小隐 武建东 燕雁无心 孙临清
王悦笛 翁寒春 杨名忠 熊天锡 黄启深 詹三霞 李晓明
王聪颖 王改正 王一舸  饶惠熙 韩开景 王惠维  梅玮峰
王国钦 云裳 青石 阿岑 祁连雪 方建飞 朱昌元 赵瑞松 
陈姝棠 菲我来思 沈习进 陈江宿 齐家铭 苗丽 许洺慧
谢冰夷 黄弈铭 牛雨濛 朱璐璐 游曾轲 孙敏 杨译博
刘怡宁 许向荣 包明慧 李昱圻 蓬轩 王湘文 曾秋湘
拾雨 王开炎 王十二 陈式敏 成文生  袁晓宏  陈秋莲 
张福有 范德忠 巴晓芳 柳金虎 汪时健 郭亚军 安立红
倪健民 相看不厌 陶永德 王学美 傅占魁 邵天柱 牛能
沈天鸿 张和平 胡平贵 陈麦岐 闫双时 杨宝翔 梁之康
阳关雪 在梅边 刘红霞 胡才柱 孔祥金 高志文 卓玉郎
陈显赫 陈少平 林志雄 康永恒 吴汉林 何乃政 戴庆生
杨立新 徐吉鸿 于虹霞 阙东明 周继舟 张建中 周红平
陈竹松 詹强 文曦 王小艳 小鹿哟哟 蒙显鹏 崔秀春
邢建建 钟庸庸 肖芳珠 张幼鸣 吴洪滨 李红星 刘正中
司马小生 刘芸 尚继迎 王文中 蒋正华 李锐 曾宪敏
邓建秋 韩夫子 邓玉柱 郭子华 汪俊辉 杨树林 邵则旺
彭宪 晴儿 徐敏 安妮 禾斋 无忧 秋词 鸿雁 陈静 土土
张伟新 蔡雨红 金越 程志远 卢竞芳 光头阿来 王少刚
周坚桥 楚白起 郑小粤 田成才 李歌甫 孙和平 郭羊成
张志坚 王文钦 戴克春 冰心无尘 翟向杰 邱宇林 侯静雅
梓煜 考拉 周南 李哲 王舒 千华 蔡萍 柳青 刘文 李宁
王建强 辛中发 黄祥寿 翰墨童 卢荻 何香懿 黄从明
郭通海 谢南容 王啸林 严秋林 储昭时 郑登平 向志平 
孟云水 鲁家用 夫余独风 张玉萍 张爱国 单春华 谭君
周秦(女) 杨德峰 梁家天 史耀华 陈金梅 何江 付威
龚晴宜 孙忠凯 韦化彪 杨鹏飞  王湛梅 刘毛伢 盘中珠
高源 今剩叹 邓水明 戴炳南 卢玉莲 陈荫雄 王怀宇
张玉梅 何希凡 陈金如 高景芳 徐佳莹 王安全 瞻白居
曹葳 李克山 逍遥居士 白发科 王海燕 叶青才 张景芳
邵红霞 麦未黄 沈晓明 朱宪华 樊旭东 郑小茹 屈苇滨
萧萧行吟 钱治中 彭诗云 碧玉箫 黄海涛 叶永新 陈若蓝
苏紫衣 张凤军 李硕洪 李玉水 李维东 原振华 张岳琦
操雅心 雪地拿铁 刘建东 闫秀媛 沈光明 倪宗理 涛瑜
luq 柳迪 张昆 汪开华 段兴朝 刘远树 方书兰 贾云程
郑清辉 周兴海 梁莉萍 钟宇 闫艳 李方明 田瑞宝 胡澜 
徐源 绿腰 裙子 喜宝 穿石 何健铭 李建春 杭中华 楚颜
赵天然 邢保平 崔国靖 汪泽宇 孟大川 赵化先 朱精华
孙群 张瀚 丁思深 叶文范 王秉良 孙咏枫 周树之 王飞
兰畹 张宝翠 丘尾菊 王孝勇 丁永海 郭文墨 鱼关 雅晴
石任之 香隐 李景慧 雷胜龙 刘仁平 李硕庆 冯克河
牛山知彦 田沼裕树 淡路菖蒲 铃木铜山 何雨轩 曹初阳

高源:倚云回首万山低

——徒步穿越《听风轩诗稿》时空走廊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云帆平台总编室;美编:星星知我心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云帆诗友会





点击阅读原文,轻松购买《云帆当代诗词年鉴·2019》

点击“阅读原文”,云帆书店众多精品诗词曲著作,可一键下单,优惠购。

云帆诗友会
诗词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