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0岁以后一定要少去看望兄弟姐妹?过来人告诉你3个原因

体娱   2024-11-21 16:25   浙江  

点个关注不迷路哦

作家苏心曾谈到一个很深刻的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

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友情如此,亲人之间的往来亦是如此。

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相依相伴成长,尽管有着剪不断的手足情深,但若是彼此之间失去了交往的界限,终究会变成一团乱麻。

年轻时总以为,亲情的维护需要严丝合缝的紧密联结,到了一定年龄才知道,即便是关系很近的兄弟姐妹,也要保持适当的交往尺度,日子才能和和美美。

为什么60岁以后要尽量少去看望兄弟姐妹?这3个原因很现实,越早明白越好。


01
亲人之间
靠得太近,失去边界,矛盾就多了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提到过一个理论:好的家庭关系,一定要有边界感。

所谓“边界感”,指的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舒服得当的距离,你不越界,我不逾矩。

关于兄弟的私事,不过度干涉,尊重对方的空间;

涉及姐妹的是非,不随意指点,守好自我的修养;

靠近对方的私生活时,留有一定尺度,进退得宜。

兄弟姐妹在成家立业之后,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过度涉足对方的圈子,只会给对方家的锅底添上更多的灰。

尤其是到了晚年之后,人生已经过半,岁月早已改变了许多事情的模样。

处理手足关系,更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走得太近,终将伤人伤己。

若是总以血缘为由,为了一己私利,没完没了打扰对方,不断突破关系的边界,亲情迟早会被消耗殆尽。

主持人陈铭之前在节目中聊起过父亲的一段经历,令不少人直呼“感同身受”。

陈铭的父亲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家境比较普通,后来一路拼搏奋斗,走到了大城市,事业有成,儿女优秀,日子越过越好。

他年少时和几个兄弟姐妹关系很亲近,空闲时间常有联络,众人在得知他们家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后,表示十分羡慕。

时间久了,有人开始上门找他帮忙,要么是希望能给孩子安排工作,要么是特意从老家赶来借钱。

一开始,陈铭的父亲觉得,毕竟是亲人,既然别人都找上门了,自己能帮一把是一把。

而且那时的他认为,若是拒绝了对方,或许会伤了情分,彼此互帮互助,或许还能让关系更加亲近。

于是他几乎是有求必应,能帮则帮。

可谁曾想,大家看似来往的更密切了,联络的次数更多了,走得更近了,但实际上心的距离却更远了。

后来他实在应付不过来,偶尔也会拒绝一些请求,可一旦拒绝,就会遭到对方的咒骂。

有的人早已习惯了向他索取,忘记了交往的界限,要求越来越肆无忌惮。

直到有一天,他实在忍无可忍,在家庭聚会上,借着醉酒对着后辈们喊出了心里话:“你们都别认我这个四叔了......”

从那天起,去他们家求助办事的人少了许多,留下的都是真正以心换心的亲情往来。

周国平说的很对: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人之间,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人际交往中,最大的无知就是,长期不知分寸,久而久之越过了最后的界限,悉心搭建起来的关系一朝崩塌。

兄弟姐妹的相处,靠得太近,失了边界,感情自然一碰就碎,矛盾只会越攒越多。

亲人之间,该关心的时候及时关心,该后退的时候适当退步,该感恩的时候莫忘恩情。

长此以往,亲情才会升温,一家人自然能和和美美、长长久久的走下去。

02
家族之中
来往频繁,难免攀比,人心就乱了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哪些人性的真相,是我们无法直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

有个高赞回答这样写道:“即便是极其亲近的关系里,也避免不了攀比的发生。”

世上有多少感情,在互相攀比的过程中,走向“一刀两断”的结局。

虽然很残酷,但事实的确是,很多时候,人们不会嫉妒陌生人,但却会嫉妒跟自己最亲近的亲朋好友。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的那样: 

“乞丐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家族之中,每个人经济上的状况、儿女的成就、婚姻的幸福程度往往都是大有不同的,难免会有高低好坏的比较。

有人财富自由,伴侣体贴,子女孝顺,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也会有人艰难窘迫,遇人不淑,家庭不和,生活上事事不顺。

攀比一旦开始,羡慕就会伴随而来,嫉妒也会悄悄萌生,人心就乱了。

听一位网友讲过自己家的往事:

她的母亲和姨妈的年龄相差不多,小时候她们两姐妹感情深厚。

母亲性格相对比较内向,成长的过程中,姨妈总是在外人面前护着母亲,彼此非常信任。

两姐妹结婚后,两家住的房子距离也不远,于是她们经常约着一起买菜、购物、话家常。

姨妈常常会带着买多的菜和肉送来家里,母亲也会把多做的吃的喝的细心装好送去姨妈家。

那些年,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相仿,两家人也常常聚在一起,每当逢年过节时,一大家人的氛围都十分温馨。

后来,父母拿着攒了多年的积蓄,鼓起勇气开了家饭馆,生意蒸蒸日上,赚了不少钱,随后又住进了大房子。

她也努力考上了好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公司工作。

但不管境遇怎么变化,母亲对待亲姐妹的心意始终如初,还是隔三差五的去找姨妈,聊天、送去吃穿用度。

姨妈看着她们家儿女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的日子却没有起色,心中越来越不平衡。

甚至连她母亲善意的帮助,姨妈都觉得是在故意笑话自己,最后在一次争吵过后,两家彻底不再来往。

爱因斯坦说:“生活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攀比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而人际关系里,矛盾的激化,一半源自边界感的缺失,另一半大多也是源自攀比心态的作祟。

兄弟姐妹之间,平时逢年过节或是家有喜事时,可以聚在一起联络下感情,共同怀念下过往,畅想下未来。

如果来往过于频繁,平日里不分你我,在柴米油盐的比较中,难免会给心中埋下嫉妒的种子。

六十岁之后,学会给关系“留白”,相处留有松弛感,才能留住人心,守住和气。


03
人到晚年
减少依赖,专注自身,生活就顺了

很认同作家马德在书里写的一段话:

“我慢慢明白为什么我不快乐了,因为我总在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吃饭有用,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

期待实现了,我长舒一口气;没实现呢,自怨自艾。”

人活着一辈子最怕的就是:遇到难迈过去的坎儿时,总是在期待他人救助,一味依赖别人,早已忘记如何自救。

父母在世时,遇事想着依靠父母;父母离世后,又依附兄弟姐妹而活。

隔壁住的一位邻居,退休后闲下来了,无事可做的她常以探望为由,去兄弟家闲聊打发时间。

每次去都要哭诉大半天,从一生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不公,到身体越来越差,近些年屡遭不幸,再说到儿女不在身边的痛苦。

后来她的大哥去了外地帮儿女们带孩子,无处倾诉的她一时间像是失去了主心骨,心里的怨气和负面情绪堆积太多,健康状况逐渐走向下坡路。

仔细想想,其实人这一生,到头来,最坚实的依靠,还是自己。

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在人来人往间,终有一天会变得无枝可依。

余秋雨讲得很好: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行走于世间,终究还是自己过日子,自己过难关,自己打理生活,自己养好身心,出路都得自己去寻找。

就算是到了晚年,也要活成自己的靠山,专注于自身的节奏。

亲人之间,也要降低期待,减少过度依赖,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难自己渡。

往后的日子,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好当下每一天,发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生活。

04

毕淑敏在《教养的关系花园》中说到: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和我们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手足之间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亲密但有分寸,保持恰当的距离,不随意指手画脚,不轻易越过边界。

儿时互相陪伴慢慢长大,年老后彼此心中也无半点怨恨,就是最好的血脉亲情。

人老了就会明白,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最舒服的相处模式,其实就这一句话:

距离不远不近,感情不离不弃,牵挂始终在心上。
作品及素材来源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吧~

歌唱家讲堂
歌唱家讲堂,唱歌爱好者的聚集地。每天为大家分享声乐训练技巧,带领大家唱好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