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FC | 浙江工业大学:改造白色链霉菌B4以提高(R)Mellein产量

文摘   2024-10-26 08:03   湖南  

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文章Bioproduction of hway and Cofactor Regeneration Engineering Streptomyces albus B4 for Enhanced Production of (R)-Mellein: A High-Titer Heterologous Biosynthesis Approach。天然化合物(R)-(−)-mellein具有防腐和杀真菌活性。作者使用SACE_5532(pks8)编码的聚酮化合物合酶研究了其生物合成,该合酶来自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并在链霉菌B4中异源表达。通过pks8过表达和复制实现了高水平的异源(R)-(−)-mellein产量。通过过表达SACE_0028(编码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四个参与β氧化的基因(fadD、fadE、fadB和fadA),使前体供应途径得到加强。通过使用AmberliteXAD16树脂进行原位吸附,可缓解高浓度(R)-(−)-mellein对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终菌株B4mel12在摇瓶发酵中合成了6395.2 mg/L的(R)-(−)-mellein。浙江工业大学唐昊为第一作者,叶邦策为通讯作者。



S.albusB4是从S.albusJ1074衍生而来的一种优良的天然化合物生产底盘。因此,选择它作为构建(R)-(−)-mellein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初始菌株(图1)。pks8在pIB139质粒中过表达,由PermE启动子驱动。将获得的重组菌株B4mel01和S.albusB4在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然后用HPLC或HRMS-TOF进行分析。HPLC结果显示,B4mel01中出现了一个保留时间为19.2分钟的新峰,而S.albusB4中未检测到该峰。该峰的保留时间与标准的保留时间一致(图2A)。经HRMS测定,新化合物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质荷比为m/z 179.0703,与(R)-(−)-mellein的[M+H]+相同(−0.4 ppm误差)(图2B)。此外,通过比较产品的旋光度与标准的旋光度,确定了C3处的R构型。这些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在B4mel01菌株中成功合成,并证明了在S.albus中表达S.erythraeaPKS编码基因的适宜性。


图1 S.albusB4中(R)-(−)-mellein生物合成途径示意图

在启动子PermE的作用下,B4mel01发酵72小时后仅获得20.9 mg/L的(R)(−)-mellein(图2C),作者推测这是启动子不合适导致的。因此,作者评估了除了PermE之外的PkasO28Pj2311929强启动子。通过对重组菌株的RFU/OD600定量来评估三个候选启动子的强度。结果发现,启动子强度如下:PermE<PkasO<Pj23119(图3A)。接下来,作者分别使用PkasO和Pj23119在底盘S.albusB4中过表达pks8。比较3株重组菌株(R)-(−)-mellein滴度,48小时后,B4mel03菌株的(R)-(−)-mellein滴度明显高于其他2株菌株,达1248.2mg/L,而B4mel01和B4mel02菌株的(R)-(−)-mellein滴度分别仅为28.8mg/L和64.5mg/L(图3E)。作者进一步分析了pks8的转录水平。如图3B所示,pks8的转录水平在三种菌株中B4mel03中最高。


图2  S.albusB4中(R)-(−)-mellein的从头生物合成


图3  通过在S.albusB4底盘中过表达pks8来增加(R)-(−)-mellein的产量

底盘链霉菌中生物合成基因簇(BGC)的异源表达一般采用基于phiC31的整合载体,如pIB139、pSET152等,由于这些载体可以整合到受体菌株基因组的attB位点中,因此整合更多的基因组attB位点可以增加基因簇在异源宿主中的拷贝数。对于S.albusJ1074,染色体上存在一个典型的phiC31attB位点和一个伪attB位点,整合到伪attB位点的效率远低于整合到典型的位点。由于伪attB位点已被phiC31attB位点取代,另外两个额外的噬菌体phiC31attB位点在S.albusB4底盘中实现染色体整合,21Pj23119驱动的4个pks8拷贝分布在B4mel03的染色体上。同样地,作者将pmE04转到S.albusB4中,构建了含有8个pks8拷贝的菌株B4mel04。结果发现,pks8的复制导致(R)-(−)-mellein产量略有增加(4.96%),约为1310.2 mg/L(图4D)。进一步分析了pks的转录水平。pks8的转录水平在第4天和第6天分别因基因复制而增加32.4%和134.4%(图4A)。


图4 通过在S.albusB4底盘中增加pks8拷贝数来增加(R)-(−)-mellein产量


作者选取了两种来自不同放线菌的ACC(XNR_4211和SACE_0028)进行测试。如图5A所示,与XNR_4211相比,SACE_0028在(R)-(−)-mellein生产细胞工厂中表现出更优的性能。引入XNR_4211后,(R)-(−)-mellein产量下降,B4mel05菌株生长严重迟缓(图5A)。相反,B4mel06中的(R)-(−)-mellein滴度达到1615.2 mg/L,比B4mel04菌株高23.3%(图5D)。在大肠杆菌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其中野生大肠杆菌ACC的过表达影响了细胞活力,而异源间苯三酚产量根本没有提高。相反,在相同的大肠杆菌菌株中过表达谷氨酸棒状杆菌的ACC导致细胞内丙二酰辅酶A浓度增加3.1倍,从而使间苯三酚产量提高2.2倍。

图5 通过ACC过表达增加(R)-(−)-mellein产量


在细菌中,长链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该过程依次由脂肪酰辅酶A合酶、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烯酰辅酶A水合酶、3-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和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催化(图1)。为了增强(R)-(−)-mellein合成途径的乙酰辅酶A前体供应,作者尝试在产生(R)-(−)-mellein的S.albus中改造β-氧化途径。通过KEGG搜索S.albusJ1074通路图谱,发现参与β-氧化途径的内源基因。选择了XNR_0643(fadD,编码脂肪酰基辅酶A合酶)、XNR_0302(fadE,编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XNR_0150(fadB,编码烯酰辅酶A水合酶)和XNR_1438(fadA,编码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进行测试。结果发现,XNR_0643比B4mel04提高了24.5%,XNR_0302提高了14.5%,XNR_0150提高了25.3%,XNR_1438提高了22.1%(图6D),表明β-氧化基因是调节短链脂肪酰辅酶A水平以生产聚酮化合物的良好靶点。

图6 通过改造β-氧化途径提高(R)-(−)-mellein产量


基于以上结果,作者将β-氧化途径相关基因与SACE_0028组合,将Pj23119-fadD-fadE-fadB-fadAPj23119-fadA-fadB-fadE-fadD基因盒分别引入B4mel06染色体。如图7C所示,B4mel11比B4mel06提高了24.8%,滴度为2016.4 mg/L,B4mel12提高了34.9%,滴度为2178.8 mg/L。

图7 通过共同过表达参与β-氧化途径和SACE_0028的基因来增加((R)-(−)-mellein产量

生长曲线表明,在发酵后期,所有(R)-(−)-mellein生产菌株的生物量明显低于S.albusB4,但B4mel01和B4mel02除外,其合成的(R)-(−)-mellein较低(图3-7)。值得注意的是,所有(R)-(−)-mellein生产菌株的培养基中葡萄糖残留量在30至45 g/L之间,但B4mel01、B4mel02和S.albusB4除外,在发酵结束时几乎完全耗尽了葡萄糖(60 g/L)(图3-7)。作者推测,高浓度(R)-(−)-mellein对底盘生长产生了毒性。作者尝试通过微孔树脂原位吸附来解除((R)-(−)-mellein对B4mel12的抑制,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吸附树脂AmberliteXAD16,结果发现微孔树脂的添加使得发酵后期B4mel12的葡萄糖消耗速度明显加快,发酵结束时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已基本耗尽(图8)。在发酵后期添加吸附树脂AmberliteXAD16,B4mel12菌株生物量显著增加,(R)-(−)-mellein产量达到6395.2 mg/L,为迄今为止报道的(R)-(−)-mellein最高产量。

图8 添加吸附树脂Amberlite XAD16后B4mel12菌株的生长、葡萄糖消耗及(R)-(−)-mellein含量的发酵曲线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4c02463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分享生物合成与未来食品领域科研动态,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期刊官网为准。

本平台转载仅仅是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摘译 | 胡方林

编辑 | 王咏桐

          左莎莎

          陈嘉序

审核 | 刘   娟

生物合成与未来食品
专注于生物合成与未来食品领域科研动态的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