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英国外交部主责印太事务的政务次官凯瑟琳·韦斯特拒绝了这些呼吁。她表示,鉴于英国“脆弱”的经济,英国需要在国家安全关切与对外贸易目标之间取得平衡。这位外交官特别支持英国商业在香港的发展,反对保守党将与香港的商业联系政治化的企图。
英镑兑美元汇率于上周三跌至九个月低点,债券市场随之崩溃,导致反对派进一步呼吁取消蕾切尔·里夫斯计划的中国之行。反对党要求在本地解决该国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英国国防部国防采购政务次官哈莉特·鲍德温特别指责财政大臣“跑去中国”,而不解释她计划如何帮助英国“低迷”的经济。财政部为蕾切尔·里夫斯的中国之行进行了辩护。财政部首席秘书达伦·琼斯告诉国会议员,他不会要求财政大臣放弃对中国的“重要”贸易访问。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研究员钱亚旭博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称,英国财政大臣的中国之行是中英关系的积极因素: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预计于1月11日在北京会见蕾切尔·里夫斯,次日英国财政大臣将会见在上海运营的英国公司。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基拉·戈多瓦纽克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英国对与中国建立新商业桥梁的需求非常高:
戈多瓦纽克:工党的普遍立场是,英国非常需要中国投资,与中国的关系对英国经济至关重要。在英国外交大臣之后出访中国的是财政大臣,这并非巧合。英国迫切需要新的中国投资,需要恢复和加强经济和金融对话。英国希望恢复中英经贸联委会框架内的定期会议和其他商业联系。现在工党正急于在特朗普就职前解冻这些机制。一旦特朗普介入,他将对英国施加很大压力,阻止其与中国建立商业关系。伦敦显然正试图抢在特朗普之前,在他正式上任之前与中国达成协议。
专家钱亚旭则认为,中国发出的积极信号可以为英国的政策增添更多务实性:
钱亚旭:外因对英国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美国层面,二是中国层面。目前特朗普尚未正式上任,但特朗普2.0政策的极强不确定性已经显现。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还没上台就扬言要对所有国家的商品加征10%~20%的关税,这种加征关税甚至由此引发贸易战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寒蝉效应,让美国所谓传统的盟友非常担心未来的经济发展,倾向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中国不仅没有在与美国两届政府的经济博弈中被打垮,举国体制下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也日益凸显,让全球国家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稳定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美国在释放负面信号,另一方面是中国在释放积极信号,这就促使了美国所谓西方盟友的对外政策转向,更加趋于务实。
英国财政大臣上次访华是在2019年。当时是保守党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蕾切尔·里夫斯访华前不久,他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支持“对北京采取务实的态度”。他表示,应鼓励中国在英国生产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作为有利于两国的新型贸易关系的一部分。
中国是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去年中国对该国的出口额达320亿英镑。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小程序上线啦,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