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
胃部炎症的“轻骑兵”
浅表性胃炎,医学上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炎中相对较轻的一种类型。当胃黏膜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就可能引发浅表性胃炎。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往往时轻时重,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误以为是消化不良。
在胃镜下观察,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现出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到黏膜表面有红白相间的表现,以红相为主,还可能伴有糜烂或出血点。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浅表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据统计,约 50% - 70% 的浅表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定植,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浅表性胃炎的重要诱因。例如,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吸烟,以及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等,都可能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发炎症。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也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诱发浅表性胃炎。
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胃黏膜的炎症也能够逐渐消退。但如果不加以重视,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萎缩性胃炎:
胃部的“慢性杀手”
萎缩性胃炎则是一种相对严重的胃炎类型,其特征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患者常常感到上腹部胀满、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可伴有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浅表性胃炎相比,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可能更为持久和严重,且容易反复出现。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有时可见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
病理检查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以确定腺体萎缩的程度、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病变。
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和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萎缩和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进而引发恶性贫血等并发症。
遗传因素也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其遗传易感性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患上萎缩性胃炎。长期暴露于不良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污染、化学物质刺激等,也可能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萎缩性胃炎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据研究报道,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概率约为 0.5% - 1% 每年,虽然比例看似不高,但由于其在人群中的基数较大,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无论是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预防都胜于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胃炎的关键。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如需在外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其次,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对于胃部健康也非常重要。吸烟会使胃酸分泌增加,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过量饮酒则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和糜烂。此外,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必须服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对于已经患有胃炎的患者,治疗方法因胃炎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对于浅表性胃炎,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抗生素联合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对症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和长期。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存在感染)外,还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内镜下治疗或药物治疗,以逆转或延缓病变的进展。
作者:弓丽娟
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编辑:徐老师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