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学刊》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题

学术   2024-08-19 09:01   江苏  




 01


02


 03


 04


05


 06


 07


1

绿色助推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摘要:推动消费者绿色低碳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低碳行为的传统干预方式具有局限性,在环境相关领域,消费者的行为决策表现为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和有限利己。消费者在环境相关领域的非理性行为为绿色助推提供了可能性。绿色助推旨在借助这些行为偏差设计选择架构,以可预见的方式引导人们作出对环境更有益的选择。根据影响方式的不同,绿色助推可以分为认知型绿色助推和道德型绿色助推。认知型绿色助推工具主要包括绿色默认、生态反馈、提高显著性、消除障碍、改变习惯、设计激励等,道德型绿色助推工具主要包括社会规范、做出承诺、提高可见性等。吸收国外对绿色助推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中国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时,应发挥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重视绿色默认的助推效果,注重绿色低碳行为习惯的培养,积极考虑行为因素,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新契机,积极开展绿色助推的中国化研究。


作者简介:王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二级翻译。

2

气候变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国际实证研究新进展


摘要:气候变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正成为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气候变化效应的研究仍集中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气候变化与非农部门的关系、气候变化的社会效应等的研究尚不多见。对近些年国外关于气候变化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些研究既包括了气候变化的经济效应(对经济总体、农部门、非农部门的效应),又涵盖了气候变化的社会效应(冲突与政治稳定、人类健康、人口迁移、暴力与犯罪行为等)。随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拓展,基于动态面板、分布滞后、多项式和区间回归、长期差分和长期平均方法等模型的分析不断涌现,对适应措施、作用机制和传导渠道的探索也不断推进。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范围,深入探究气候效应的微观传导机制,精确评估适应措施的实际效果是未来该领域研究必须重点把握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承政,博士,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李旭辉,博士,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顾海英,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3

碳中和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再核算


摘要:基于碳中和背景,借助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核算方法,使用净碳排放替换碳排放指标,构建碳中和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框架。使用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碳排放和碳捕集数据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调整后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能够更科学、准确地反映地区绿色发展效率;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绿色发展效率高的城市对邻近城市具有正的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多核共进”的协同发展特征,省会城市在长三角内部的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区域性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绿色协同一体化,应建立健全碳排放、碳捕集数据的统计核算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统筹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韧性与发展韧性。


作者简介:何宇,博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4

实现多种目标下的能源和经济转型路径


摘要:能源转型常规目标是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能源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等多领域的目标相关联,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大气污染治理等。能源行业是用水量相当大的部门,能源作为原料和很多石化产品相关,能源开采是我国最大的采矿产业,所以,能源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未来的能源转型研究,需要在多种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分析。IPAC模型组采用多目标分析体系,研究我国长期能源转型路径,确定影响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相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约束和能源转型对这些目标的影响。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可以协调一致地促进多种目标的实现,同时需要技术的创新发展。能源转型路径研究可以为实现多种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作者简介:姜克隽,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5

双碳目标下加强气象学科交叉的路径探索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随之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双碳目标在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信心的同时,也给中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气象学科要为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保障,为保证能源安全提供更具实效的科学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影响力的决策选择。气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跨学科合作;优化资源配置,重点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平台环境;做好政策衔接,重点攻关创新型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杨萍,理学博士,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研究员;王志强,哲学博士,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6

净零碳目标进程的知性悖论与陷阱规避


摘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即净零碳排放是关乎《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和难点。实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在于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平稳替代。在净零碳转型进程中存在的道义性、安全性和绩效性知性悖论极有可能导致博弈失衡,使人们掉入喧宾夺主、高碳锁定和急功近利的陷阱。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底气,但是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既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也要防止误入陷阱,必须保持定力、稳步推进并引领净零碳转轨进程。


作者简介:潘家华,经济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雨珊,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7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江苏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摘要:为加快争夺全球气候规则制定主导权,同时为欧盟内部生产商和进口商创造更有优势的竞争环境,降低碳泄漏风险,欧盟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4月25日正式通过CBAM法案。CBAM计划对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六类产品率先征收碳关税;以2023—2025年为过渡期,2026年正式开征;在费用计算方面,优先采用实际碳排放强度确定碳排放量,并规定费用抵免情形。CBAM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诸多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符合WTO规则要求、是否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冲突、是否会带来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等方面。在国际碳定价博弈加剧和国内碳市场尚不完善的大背景下,CBAM短期不会对江苏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长期可能导致产业链断链风险;铝和钢铁等部分高排放行业出口将受挫,但对江苏整体出口影响较为有限。为应对未来CBAM正式实施可能带来的挑战,江苏应上接国家战略,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下抓落地实施,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内强政策工具,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外拓多元贸易,防范外部风险冲击。


作者简介:张贤,经济学硕士,江苏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中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薛景文

校对:沈丹、来向红、李海中

终审:尹才祥



阅江学刊
办刊目标: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办刊理念:阅百家风采,刊理论精粹,揽思想潮流,观学界气象;办刊方针: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理论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