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赚钱了,运气还是实力?了解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心理,有助于避免把运气当做实力。
关于运气和实力,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布森列示了不同活动对于运气和实力的要求,比如下棋就近乎全靠实力,而买彩票则是全靠运气。而投资则是夹在运气和实力之间,并相对向运气靠拢。
资料来源:迈克尔·莫布森《成功方程式》
当然,在投资中赚钱和亏钱是一种结果。无论是凭运气赚的还是凭实力赚的,从结果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投资者把“运气”当成“实力”,则可能陷入过度自信的心理误区。
从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到过度自信,如果给你一根魔杖要消除其中一个心理误区,你会选择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行为金融学大师卡尼曼教授认为:在各种困扰决策的心理误区中,最具破坏性的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他认为,如果他有一根魔杖(a magic wand),他最想消除的就是这种偏见。但它“已经深深植根于大脑的结构中,如果不改变其他许多东西,你就无法改变它”。
过度自信这一概念来自于心理学领域,其描述的是人对自身的能力水平的系统性高估。丹尼尔•卡尼曼指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在投资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投资者往往更能夸大自己的技能技巧,更会否认机会、运气的作用。
比如在普涨的行情下,自己凭借运气赚了钱,就觉得是投资逻辑得到了验证,投资者因此会变得过度自信,高估自身的预测能力、运气与所得到的信息。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把运气当做实力,在市场的涨跌波动中希望让自己的投资逻辑每次都得到验证,进而可能会过度交易。但股市并不是交易越频繁越赚钱的。
根据《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交易频率更高的投资者并未获得更高收益。相反,随着交易频率的变高,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也有一定下滑。
图:每月交易频率不同的客户基金投资收益率和盈利人数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
在股市中流传着一句谚语“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但很多人将市场的β当成了个人的α,认为是自己赚钱是投资能力得到了验证。在这种过度自信的心理催化下,投资者可能从原来的闲钱投资转变为用大量资金进场股市、忽视股市波动风险。甚至卖房炒股、加杠杆炒股,寄希望于复制之前的成功。
但股市的波动有向上的波动也有向下的波动,一旦投资者因为过度自信而忽视股市风险,失去资产分散配置意识,可能会因股市震荡带来损失。
作者:
刘国池 S057062407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