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中文版PDF!刘巍教授团队匠心全译

学术   2024-11-04 20:17   江苏  

严道医声网梳理了《202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中主要章节及其更新要点,新鲜出炉,以飨专家同道。

风险评估工具

1)对于已知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考虑进行非心脏手术(NCS)时,使用经过验证的风险预测工具可以帮助估计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

2)运动耐量是预测非心脏手术(NCS)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通常以代谢当量(METs)衡量,4 METs被视为较差运动耐量的阈值。运动耐量常通过询问患者是否能够爬两层楼梯(该活动相当于>4 METs)来评估,或使用患者自述的量表工具,如“杜克活动状态指数”(DASI),这是一种基于患者完成12项日常活动能力的半定量工具

3)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往往有着更高的心脏和非心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包括心肌损伤和梗死、房颤(AF)、急性肾损伤以及术后谵妄。衰弱综合征是一种由多个器官系统生理功能下降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对应激(如手术)反应脆弱性的增加

4)肌钙蛋白(cTn)和脑钠肽(BNP)是价格低廉且易于获得的生物标志物,分别用于检测和量化心肌损伤及心脏壁张力水平。

术前心血管诊断检测

1)静息12导联心电图(ECG)可以提供关于短期和长期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预后信息,尤其对于接受非心脏手术(NCS)的冠心病患者更有助益

2)左心室(LV)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与非心脏手术(NCS)期间和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3)患有二尖瓣返流(MR)、三尖瓣返流和/或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通常存在右心室(RV)功能受损的情况,而右心室功能受损已被证实是非心脏手术(NCS)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4)对于心肺功能状态较差且计划接受高风险手术的高危患者,如果需要进一步的生理数据来指导围术期管理或进行术前优化,心肺运动试验(CPET)可能对围术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评估有帮助

5)对于急性胸痛且未诊断冠心病的患者,CCTA有助于排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阻塞性冠心病,并推荐作为有创血管造影的替代方法

6)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用于明确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CAD),并评估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

心血管合并症及围手术期管理

1)冠状动脉疾病(CAD)在接受大型非心脏手术(NCS)的患者中约有18%的患病率,其与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并且常被纳入术前风险评估的考量因素之一

2)对于正在考虑接受择期NCS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建议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并推迟手术以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对于计划进行择期NCS的慢性冠脉疾病(CCD)患者,且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50%,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并推迟手术是合理的,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3)未控制的高血压会通过升高左心室(LV)舒张末期压力而增加心肌的氧需求,从而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在围手术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CVD)、脑血管事件和出血的风险

4)心力衰竭(HF)患者在围手术期面临更高的并发症风险。目前关于肺高压(PH)在非心脏手术(NCS)围手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中的作用,主要基于观察性研究数据。先天性心脏病(ACHD)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并且在高风险NCS术后30天内再次入院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降低泵内血栓和卒中的风险,但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出血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如严重感染、右心衰竭、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不全。

5)根据当前的瓣膜性心脏病(VHD)及超声心动图指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通常包括低流量、低压差型主动脉瓣狭窄,这类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NCS)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

6)接受非心脏手术(NCS)的既往AF患者,较无AF患者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HF)和缺血性卒中风险更高。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F患者,如计划接受NCS,通常无需更改药物治疗方案,仅需中断口服抗凝治疗。

7)电外科设备(ESU)离CIED的脉冲发生器或电极越近,发生电磁干扰(EMI)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ESU与CIED距离的增大,EMI的风险逐渐减小

8)有既往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患者在围术期更容易发生中风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恶化

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并与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相关,包括高血压、心房颤动(AF)、心力衰竭(HF)、冠状动脉疾病(CAD)、中风、肺动脉高压(PH)、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以及心血管死亡率

围手术期药物治疗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具有多效性的抗炎作用,并可能在围手术期及以后为患者带来潜在益处。

2)ACEi 和 ARB 因其抗高血压及心脏保护作用被广泛应用,因此围手术期RAASi的安全性和疗效备受关注

3)钙通道阻滞剂(CCBs)是一类作用机制多样的药物,可分为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和二氢吡啶类(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型硝苯地平)。二氢吡啶类CCBs主要用于管理高血压,而非二氢吡啶类CCBs则主要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并且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缓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根据现有证据,不推荐围手术期新启动使用可乐定等α-2受体激动剂来预防围手术期MACE。POISE-2试验及其他RCT显示,新启动使用可能增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风险。

5)在CAD患者中决定是否进行NCS时,应包括患者、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及管理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和缺血风险的心脏病专家的共同参与

6)对于接受长期OAC治疗的患者(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平衡围手术期风险尤为困难。制定择期NCS的围手术期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因素(如年龄、血栓风险、肾功能、出血史)、手术因素(如手术时间、出血风险)及药物特性(如剂量、药物相互作用、起效/终止时间)

7)不建议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降低围术期风险

8)围术期高血糖管理至关重要,对于计划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或有糖尿病风险的患者,如果在过去3个月内未进行过检测,进行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合理的。

麻醉注意事项和术中管理

1)麻醉通常分为4种主要类型:局部麻醉、区域麻醉(例如椎管内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监护(无麻醉或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挥发性或静脉麻醉)。通常会使用麻醉类药物的组合。

2)术后主要采用静脉或区域镇痛的方式来控制疼痛。硬膜外镇痛和基于导管的区域麻醉可在术后数天内持续给予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急性疼痛。胸段硬膜外镇痛(TEA)通常用于大多数腹部切口,而腰段硬膜外镇痛常用于髋部骨折和下肢骨科损伤。

3)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双心室和瓣膜功能、心内结构、心包腔及胸主动脉。在非心脏手术(NCS)期间,不同的超声心动图模式(如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 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主要用于解释术中或术后频发的、无法解释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并作为诊断工具使用

4)即使是轻度的术前贫血也是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包括呼吸、泌尿、伤口、败血性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感谢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团队为指南翻译和审校付出巨大心血和努力。

添加小严学习助手

领取《2024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中文PDF版

扫码加我领取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 “严道知识角”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