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谣》
陶纯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还原残酷战争中的平民英雄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军旅作家陶纯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深邃的历史情怀,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军事小说,点亮了一盏盏照亮革命历史长河的明灯。他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军事小说集《黄土谣》,收录了其近年来所创作的全新中短篇小说《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黄土谣》《暗香》等篇目。这些小说延续了他“着力寻找‘好看而有意味’的故事,在历史的角落里寻找并塑造出一个个闪耀着人性之光的新鲜人物”的创作追求,没有重点写我们的正规军与传统的“大”英雄,而是将笔触深入历史的沟壑中,把目光放到了广大的平民英雄身上,书写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抗战故事。这不仅是对那段烽火连天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残酷战争中的平民英雄的人性光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深刻挖掘。
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对于中华大地上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而言,内心渴望的只是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方安宁的生存天地,他们安土重迁、安贫乐道,他们淳朴善良、勤恳耐劳。然而,战争来了,就连这最基本最朴素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于是,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此,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黄土谣》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边区为背景,通过讲述劳动模范赵有良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革命年代普通农民如何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
赵有良是革命年代最典型的普通农民,他的儿子大满在山西长治抗日战场上牺牲,女儿则在兰州战役中牺牲。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将赵有良接连失去儿女、失去妻子的那种痛彻心扉的心灵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又用隐忍而掷地有声的一系列朴素而真挚的行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毅顽强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难能可贵的是,小说还写出了“大敌当前,一致对外”的真实的历史面貌。在生死存亡之际,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了,共御外辱、保家卫国才是正事。小说里,地主霍起的大儿子霍明在战场上起义被敌杀害,二儿子霍亮在青化砭战役中阵亡,霍起自己也在赵有良的感化下开粮仓支援西北野战军。这些鲜活的人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展现了革命年代普通人民的英勇与奉献。
除集中塑造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之外,陶纯着意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对那段漫长而严酷的战争历史重新进行了追问与强调,更在其中融入了对人性、信仰、牺牲等命题的深刻思考。他的小说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通过严谨的语言和真实的回忆、丰富的想象,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场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亲身感受那份历史的沧桑与悲壮。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中的“我”的祖父陶校长投笔从戎,拉起一支“钢枪加鸟枪”的民间武装,与敌人鏖战七年,“作战五十余次,共击毙日军十四人,伤数人;击毙伪军三十多人,击伤数十人;我方牺牲六十余人,伤者无数。这个数字没有掺水分。”这个数据甚至一度让“我”“总觉得祖父当年不会打仗,有时窝囊得很,简直惨不忍睹。”祖父在去世前,仍对“我”强调:“吹大牛不好,千万不要让人以为打鬼子很容易,那是会贻害子孙后代的。”
《暗香》里,女革命者石雪梅被捕入狱,被枪决;她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照顾,被迫送给别人,最终,孩子不幸滚下悬崖而夭折;她的“丈夫”被处决,人头被挂在赣州城头,虽然这位烈士后来被证明是敌人为了震慑游击队员而找来的替身,但敌人的血腥与残暴也昭然若揭……这些都表明,没有一场战争是容易的。胜利之路艰难而漫长,它是以诸多的牺牲为代价的。
讲“昨天”的故事,抒发的是今天的感情。正视历史,还战争以本来面貌,让读者“从文学作品中了解战争、体验战争,进而做到珍惜当下,洞察未来”,正是作者陶纯创作《黄土谣》的初衷,也是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最基本且最有力的底色。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