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友必知:扫清四大误区,让你练太极少走弯路

文摘   2024-11-15 18:02   河南  


力的误区
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


慢的误区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

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

陈氏太极十四世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极拳技击的高层次理论。“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从这些话中也可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拳架及推手的误区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

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练习者舍本求末;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现在有的人误把推手当成太极散手,这是天大的笑话,他们不知“推手”离太极拳散手技击阶段还相距“十万八千里”(当然这是比喻,有点夸张);在掌握了推手(擂台推手)八法,技法应在推手中充分体现,否则就只能启下而不能承上,这也是许多人在推手比赛中比力气顶牛的根本原因。

如果将技法充分体现于推手中,谁还敢去比力气、顶牛呢?现在,许多拳师传授推手越来越简单化,只局限于基本八法之内,被无形之圈束缚而不知,仍自以为是,使后学者茫然不得其法。


技法与规矩的误区

任何拳种都有较全面系统、较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现在有些发表在刊物上论述心法的文章很片面,不明真正心法,用于实战就不能发挥作用。

何谓心法?师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对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传口授不能知。心法有其内在规律,前人早已归纳总结,纯熟者便可灵活运用,非故弄玄虚,乃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者难明其中之妙。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释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对方,去听对方劲路,而是进攻和防守,根据对手所处位置、动作姿势等,运用心法便可大致预知对方将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发动进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准备,即使打击不到对方,也不会被对方所袭。  

拳术技法首先讲究守规矩,然后破规矩。守规矩在书本,破规矩则须离开书本。先守后破,这是拳艺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太极拳守规矩的是拳架和推手,破规矩的是散手技击。
规矩在平时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时则全无规矩可寻,不再受规矩的约束。破规矩时,技法与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内在实质是一致的。如内外三合是守规矩时练习拳架的基本要求,但从破规矩角度分析,则内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强自身的抗击能力,“进攻”能最大限度加大自身整体的爆发力。
外三合则是“防守”时能较好地保护自己,“进攻”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对方。《用武要言》曰:“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概括了内外三合要求中技击的内涵。

图文来自互联网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写给每位拳友的话:
专业、权威、全面的太极拳知识,燃太极大讲堂公众号全搜罗,关注燃太极大讲堂,让你足不出户享名师免费指导,记得转发!关注哦!请喜欢和支持燃太极的拳友,别忘了多给燃太极评论、点赞、在看、分享哦。
因为你的每一个互动,都将为更多人找到正确的学拳方向!


燃太极大讲堂
燃太极大讲堂太极拳公益直播教学平台,致力于推广传播正宗正源的太极拳。百位名师开讲,内容丰富全面,每周七天直播不间断,陪伴式教学,带您正确学习太极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