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胃口很好,吃得不少,但就是不长肉。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会说什么,消化不好。消主要由胃来完成,胃主受纳。胃负责接收食物,我们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袋子,吃进去的食物在里面慢慢地腐熟,不好的部分丢给肠道排出去,精华的部分在脾的作用下进一步升华成营养、气血输送到全身,这个过程叫“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这对好兄弟本来相处的是很融洽的,但是突然有一天,胃变得兴奋起来,不停的想吃,把自己塞的满满的,食物不断的进到胃里面,不断的腐熟,也就极大的增加了脾的工作量,每天要干那么多活,脾当然不高兴了,它就要罢工。于是就形成了这么一种状态,能吃,也很想吃,但就是不长肉。我们就说是“消的功能强,化的功能弱”,也叫胃强脾弱。那有朋友可能就说了,胃强脾弱挺好的呀,既能大快朵颐,又不用担心长肉。真的好吗?不一定。中医一直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脾和胃虽然各自分工不同,但毕竟是兄弟俩,讲脾离不开胃,讲胃离不开脾。眼下一方处于弱势,一方处于强势,到后面,强势的一方必定会受到拖累,也就是说胃也变得越来越虚了,胃虚了以后会怎么样?那胃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越来越差了。老一辈人常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不是没有道理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人参6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掰开) 、黄连5克,水煎服。然后再回到上文中去,我们把“胃强脾弱”这个词拆开再来分析一下。胃强,是因为胃里面有热,就像炉灶里火很旺的时候,不管你丢什么东西进去都能很快消融掉。胃的这种过度亢奋的状态是胃火旺引起的,胃呢一天到晚活跃的不得了,但是脾气又是虚的,脾弱呀,脾的运化能力跟不上,吃下肚的食物真正被吸收利用起来的其实很少,有点儿“穿肠而过”的意思。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一书中是这么说的:“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大家看,一个是实证,一个是虚证,虚实错杂,不正与甘草泻心汤合拍吗?所以用它来解决胃强脾弱的问题再合适不过。首先张仲景派出了黄连、黄芩,这是两味苦寒之药,用在这里刚好把胃里面的火气清解掉。其实不光是胃火,像心火,肺火都可以灭。紧接着又派出了大枣、人参、炙甘草,三味药负责把过去伤了的脾慢慢补回来。我们说脾虚了以后,不光运化不好,还会生湿,湿气就应该用温药去化,就好比地上有一滩水,太阳一出来,很快就蒸发了。干姜辛热,半夏辛温,两味药联手把湿气化掉。第一,容易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脾主四肢嘛。第三,大便不怎么好,要么干硬,要么稀软不成型,要么前干后稀。大便干硬:母病及子,在中医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虚,肺也会跟着受影响,导致肺气不足,肺的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中医又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一降,大肠就跟着降,就像打气筒一样,给它一个向下的力,那肠道里的垃圾糟粕很容易就下去了。反过来,肺气不降,大肠也不降,再加上胃里面又有火,所以排便就很困难。大便不成形:吃下肚的食物在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消化吸收,现在脾气虚了,固持不住了,还没来得及升华成气血营养就泻了出去。第四,容易上火。胃火过盛,这个火往上烧,烧到喉咙,喉咙肿痛,烧到口腔,口腔溃疡,牙龈红肿。推荐阅读:
●锅巴为什么对胃病好,这个中成药就是中药锅巴,治各种胃病是一绝
●两个神奇的方子,一个治胖,一个治瘦
(涉及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
(问询、合作、投稿、侵权等请微信:13810949871)